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新御宅屋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从剧本杀店开始 第629节

      至于为什么不错……
    老年粉丝团都愿意砸这么多钱来捧这个戏,这个戏一定有可圈可点之处,只不过我的鉴赏水平不够看不出来。
    排除掉自己不太喜欢这个主观因素,客观来看的话,这个戏应该还是可以的。
    只能说现在的年轻观众是懂得给自己洗脑的。
    有金银桑叶的撑场在前,《采桑女》的口碑也没有江祺想象中的那么毁誉参半。
    无非是老年粉丝团看得很起劲,呼朋唤友,平日里不怎么看戏的普通观众看得很累,看完之后虽然不喜欢但也不至于骂戏不好,只是不会再看第2遍就是了。
    在江祺不知道的情况下,《采桑女》用一种极其诡异的方式开始了它诡异的宣传。
    这个宣传方式用一个词来总结,大概就是以讹传讹。
    这年头看戏的人虽然少,但不是没有。
    在某些地区是有一批,非常可观且数量庞大的戏曲观众的,不过这些观众的年龄普遍偏大,叔叔伯伯辈的都算年轻人,基本上都是老头老太太。
    这群老头老太太平日里是不怎么上网的。
    大家接受新闻的方式除了看新闻,看报纸,就是听人讲。
    这个听人说分为两种,一种面对面的直接听人说,另一种是在微信上听语音。
    老人家年纪大了,用手机一个个手写字写慢,拼音输入又不会。发信息基本靠语音,每次听语音的时候就要把手机声音调到最大,大到震耳欲聋的那种。
    而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某些老头老太太的微信里流传着一段神秘的音频。
    这段音频的声音有点小,小到即使把音量开到最大,声音也不够大。
    不少对老人比较关心的子女发现自己的爸妈这段时间特别奇怪,天天不知道待在房间里搞什么东西,抱着个手机放在耳朵边上好像在听音乐。
    这个音乐也是奇奇怪怪的,不像是正经歌曲,好像是戏腔,咿咿呀呀的,不长,三四十秒。
    就那三四十秒的歌,天天听,日日听,听得偶尔进爹妈房间拿东西的子女都记住调了,还要听。
    更有一些小辈,直接被长辈们派了任务。
    被长辈们发了一段没头没尾没画面的神秘音频,点名要找这段音频的出处,说是一段戏,什么白白唱的,要找这段戏的来源,找到了就把完整的戏的视频发给他们,长辈们还等着看。
    这可苦了那些找戏的小辈了,一不知道名字,二不知道戏种,就一段短短的音频,还全都是咿咿呀呀的唱词。
    唱词就算了,最关键的是听不懂。
    这唱的好像是文言文。
    如果是白话文,大家还能直接翻译译成知道的句子上网上搜,这文言文谁知道是哪个字啊?
    找这段戏的出处,你这不是在难为我胖虎吗?
    不光小辈们在找,听到这段唱词的爱听戏的老人们也在找。
    在冯灵本人都不知道的情况下,不知道有多少人对她日思夜想,就想找到这个传说中的白白到底是谁。
    有人在找白白,有人在写百灵。
    《采桑女》在戏院里的演出不温不火,冯灵有先前《皇女传》、《孟丽君》和《天仙配》打下的基础,戏票自然是不愁卖的,只不过不可能回到之前《皇女传》抢票时的盛况罢了。
    根据汪杏花的估计,按照目前的情况,《采桑女》在游乐园里连续演上一个月就差不多了。
    再演票就有可能卖不动了。
    不过票虽然卖的不太行,但周边卖的很好。冯灵所饰演的各个时期的采桑女别的不说,造型都是一等一的漂亮。其中两个戏份特别多的时期的戏服是冯灵用自己的小金库专门定制的苏绣,一套戏服就要几十万,好看程度自然是没的说。
    比天仙配的仙女造型都要好看。
    别看观众们不喜欢《采桑女》的剧情,买同款周边那叫一个积极。
    好看才是第一购买力。
    汪杏花因为《采桑女》反响平平所以把周边的价格定得比较低,结果没想到采桑女的周边卖得比皇女传还要好。差点没把汪杏花气得吐血,晚上睡觉做梦,梦得都是自己周边定错价格,错失好多提成。
    3月11日,第1篇有关《采桑女》首演的报道终于出炉。
    这篇报道的作者是先前在戏院门口抽烟的许记者。
    说起许记者,这位其实是汪平修的重点攻略对象。
    许记者是名校毕业,第1篇发表在正规报刊杂志上的文章就是有关戏曲的。根据汪平修的调查,许记者在毕业之后应聘进了一家专业报社,他的师傅就是追踪戏曲有关新闻的,积累了很多人脉。许记者跟着师傅一直在做相关报道,等到师傅退休后,更是接过了师傅手中的人脉。
    在一众记者中,许记者属于那种为人比较刚正不阿,很少收钱办事,文字犀利,文风独特,对戏曲比较热爱,所写文章专业性和公信力都比较强的专业记者。
    唯一的缺点大概就是有些感性,容易对人掏心掏肺。
    汪平修非常喜欢许记者这个缺点。
    汪平修花了两天时间,让许记者对自己掏心掏肺,拍着胸脯保证一定会写一篇公正客观的好报道,帮《采桑女》做宣传,不让这样一出好戏在这个时代明珠蒙尘。
    在许记者的报道写出来的第一时间,大家就在网上订购电子刊阅读了。
    江祺作为一名并不是很能欣赏《采桑女》的普通观众,觉得许记者这篇报道写的确实掏心掏肺。
    在这篇报道中,许记者一边极尽赞美之词,夸赞《采桑女》的堪称上佳的剧本,绝佳的唱词,极好的立意和冯灵精彩的表演,一边又很公正客观的预测这出戏注定不可能获得多大的经济效益。
    观看门槛是《采桑女》最大的缺点,同时又是《采桑女》优点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采桑女》的创作故事,许记者只用了简短文字一笔带过。很显然,许记者不想让这个明显更有看头和爆点的幕后故事盖过《采桑女》这出戏本身的风采。
    毫无疑问,许记者的报道是一篇公正客观且精彩的报道。
    但正如同样精彩的《采桑女》一样,这篇报道注定不可能被太多人看到。
    这年头大家看新闻都喜欢看娱乐八卦新闻,再不济也得是政治实事,再次是财经。
    一篇公正、客观、文笔上佳的戏曲报道,还是需要花钱买的电子刊,实在是很难受大家喜欢。
    “许记者他们这个报社的电子刊销量有点惨淡呀!”江祺看着销量感叹道,“一天时间就卖出去193份,他们报社都不自己刷一下电子刊的销量的吗?”
    照例来戏院坐着蹲人,顺便交流指导的蔡佳敏笑着道:“江老板,这就是你不懂了。”
    “许记者所在的这个报社是老牌报社,影响力很大但销量远不如从前,大部分销量还得靠线下的纸质版,他们有一批非常稳定的订阅报纸的用户,电子刊只不过是为了跟上时代,不指望靠电子刊赚钱。”
    江祺眼睛一亮:“这么说,许记者的报道还是能被不少人看到的喽?”
    蔡佳敏笑着点点头:“当然,而且其中有不少是《采桑女》的观众群。这个报刊当年就是以追踪报道戏曲出名的,20年前通信还不发达的时候,有很多戏迷就靠订阅这家报纸找追踪消息,找可看的新戏。”
    江祺的笑容更加真挚了。
    汪平修的近乎没白套!
    “等晚些时候我和我的师兄师姐大声招呼,截一段这篇报道里夸赞戏曲本身的内容,让他们转发帮忙宣传。”蔡佳敏道,扬扬手机,“我可是第一时间就帮忙宣传了,微博,朋友圈一个没落下。”
    “那真是谢谢蔡老板了。”江祺连忙道。
    蔡佳敏笑得更灿烂了:“江老板,你也别光谢我呀。帮我说说情,和汪经理说一声,就一个戏本子,大戏不成小戏也行,一年、两年、三年、五年我都可以的,只要汪经理同意帮我写这个戏本子!”
    “价钱什么的都好说,我可以给市价20倍的稿费,30倍也行!我知道汪经理父亲中了彩票,家里现在也拆迁了不缺钱,这个钱其实是我的心意和态度,我一定不浪费她的戏本子!”
    江祺苦笑:“蔡老板,这个我真的爱莫能助,我总不能替杏花答应这件事情吧。我是了解她的,你如果都出到了这个价她还是不同意,就说明她可能真的觉得自己写不出来。”
    别说30倍的市价,如果汪杏花真的能写出来,蔡佳敏把价钱开到15倍的时候汪杏花就同意了。
    现在,汪杏花大约只会抱着蔡佳敏哭,哭她为什么是个唱昆曲的。
    蔡佳敏只能失望叹气。
    虽然江祺这边帮不了蔡佳敏,但蔡佳敏确实是为了《采桑女》的宣传掏心掏肺。
    在蔡佳敏的宣传下,不少没来戏院看《采桑女》首演的,有一定粉丝基础的戏曲演员纷纷转发许记者的报道,为《采桑女》背书站台。
    在许记者不收钱的报道闪亮登场之后,其余收了钱的报道也陆续出炉。
    因为收了钱,在夸的时候当然要不遗余力。
    不同记者的报道重点是不一样的。
    有的记者在报道《采桑女》之余顺便宣传一下游乐园,收一份钱打两份广告。
    有的记者将重点放在冯灵上,重点夸赞这个演员的天赋、嗓音、动作和年龄,一通夸之后来一句未来可期,显得报道没有那么浮夸。
    有的记者则将重点放在了采桑女的创作故事上,虽然大家都很遗憾汪平修没有先前那位王师傅的联系方式,没能采访到在采桑女的创作历程上起到关键性作用的王师傅,但这并不妨碍各大记者写报道。
    记者们都是靠笔杆子吃饭的,一个干巴巴,平平无奇的故事都能编得曲折离奇,引人入胜,更不用说汪平修的原版故事本就足够精彩。
    可谓是要剧情有剧情,要立意有立意,要感动有感动,到最后还升华了一下。
    这么精彩的故事,不写个2000字小作文都对不起汪平修的卖力表演。
    不止一个记者将报道的重点放在了采桑女的创作历程上。
    写得那叫一个精彩,恨不得以这个创作故事为基点直接写一本短篇小说出来。
    然后,不出意外的,就有营销号盯上了这个小故事。
    营销号除了收钱打广告、带节奏之外,也是要熬日常找一些精彩的小故事剪成视频维护粉丝的。
    一个全是打广告和带节奏的营销号注定不可能做得长久,一定要有自己的内容才能在市场上立足。
    采桑女的创作故事无疑是一个好素材。
    十年磨一剑,励志!
    传统戏曲,正能量!
    作者悲惨的童年,吸睛!
    最后还升华了一下主题,棒!
    这样一个好故事,不剪成视频投放给很容易被感动的老年人看,真是浪费了。
    于是乎,在江祺等人刷不到的短视频里,又多了好几个有关一个优秀戏曲创作的小故事视频。
    ……
    商都的一户普通人家里,今年已经72岁的牛奶奶同往常一样,坐在客厅的沙发上刷短视频。
    刷着刷着,牛奶奶的好闺蜜陈奶奶给她发来了一个短视频的链接。
    短视频的名字叫《一个平凡的创作故事,值得回味!》。
    牛奶奶知道,这是好闺蜜又看到了好视频分享给自己。一想到前段时间好闺蜜分享给自己的那条神秘音频,牛奶奶不禁心头一暖,一条语音消息发了过去。
    “老陈啊,你孙子不是学那个什么计算机的吗?他有没有找到那段唱词是哪出戏里的呀?”
    陈奶奶很快也发来语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