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新御宅屋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如何为始皇崽耕出万里江山 第170节

      中原祭拜的神灵大致相同,基本延续周朝。楚国祭祀的神灵最多最杂,多以山川自然崇拜为主。
    秦国现在的硬实力已经达到了可以统一天下的基础,剩下的就是时间。
    兵锋能抢夺土地和人口,但让六国人成为秦国人,就要用思想。“祭祀”就是最重要的工具。
    秦王明面上是以杜绝人祭为名“敕封神灵”,其实是认可非秦国区域原本就祭祀的神灵,让当地人可以延续自己的传统祭祀信仰。
    这么时代的人最怕的不是肉体被消灭,而是祭祀被灭。
    对于当地的士人而言,秦王给了他们原本祭祀的土著神灵较高的祭祀规格,将其纳入秦国官方祭祀中,他们就会有一种“只是换了一个国君”的感觉。
    后世便是如此。
    朝代腐朽了就该更替,天下贤才投奔明君,天下百姓也盼着一个新的统一王朝。大部分人不会反感改朝换代,只在乎皇帝做得好不好。
    这深的话,朱襄自然不会说。他只对秦王说,让秦王将非秦国的神灵纳入官方祭祀体系,由秦国朝廷为混乱的神系建立秩序,有利于秦国统一天下。
    而且如果秦国做到了这件事,秦国不仅没有招来灾祸,还更加强大,比什么异象都更能证明秦王是上天选定的统一天下的君主。
    朱襄的上书写得很有条理,论据十分充分,就像是他的论文一样。
    秦王被朱襄说服的同时,也看出了朱襄对神灵毫无敬畏之心。
    只有对神灵毫无敬畏之心的人,才会说“敕封神灵后秦国安然无恙说明秦国受上天眷顾”这种话。
    若是其他国君,可能会猜测朱襄是不是真的从神灵那里得知了什么。但已经对朱襄较为了解的老秦王,眼前却浮现了朱襄嚷嚷“祂无知无觉能奈我何”的令人手痒的嘴脸。
    朱襄啊朱襄,无论他做出再谦恭卑微的姿态,但骨子里仍旧是那么狂妄,恐怕没有人能让他真正屈服。
    这是秦王最难受的一点。
    朱襄的礼仪很周正,该鞠躬的时候鞠躬,该下跪的时候下跪,该磕头的时候磕头。但秦王看着跪伏在地上的朱襄,却总有一种“这人并没有下跪”的错觉。
    “连神灵都不能让他屈服,那么地上的国君大概更加不能了。”老秦王看完朱襄的上书之后如此想,心里对朱襄的芥蒂居然减轻了许多。
    老秦王嘴里嘀咕“朱襄太过狂妄”,连夜把众位卿大夫召进宫陪他加班。
    这些卿大夫将要统计出各国主要祭祀神灵,然后为老秦王吵出一个能让老秦王和世人都满意的祭祀体系。
    老秦王十分嚣张地表示,不仅是秦国所占领土地,就是没打下来的六国神灵,秦国也一同祭祀了。
    就从明年的官祭开始!
    荀子也被召进宫。
    他一张一直嘴角下垂的严肃老脸,此刻笑得皱纹像花儿一样绽放。
    “君上,这是朱襄的主意?”荀子问道。
    老秦王颔首:“是啊。”
    众卿大夫露出“果然是他”的表情。
    已经知晓一切的太子柱搁那装托:“长平君为何会出此建议?”
    老秦王做出怜悯慈悲的表情,叹了一口气,道:“朱襄去云梦泽种稻时,见楚国人要用一个村庄的人血祭神灵。唉,若朝廷不管理民间祭祀,不知道有多少庶民遭遇不幸。”
    老秦王十分心疼地抹掉了眼角爱惜庶民的泪水,差点没把下面的卿大夫们给恶心得吐出来。
    知道了知道了,朱襄是真的可能怜悯庶民,但君上你别装了行吗?
    荀子笑道:“君既然要成为天下之主,自然要祭祀天下神灵。从现在开始,也不算太早。”
    老秦王不装了,捋须道:“当是如此。”
    荀子拱手:“君上可否将此事交给我主持?”
    荀子第一次在老秦王面前主动揽事,其他卿大夫都略有些惊讶地打量这位儒家领头人。
    不过确实没有比荀子更适合做这件事。因为儒家弟子是最了解官方祭祀的人。
    “好。”老秦王立刻拜荀子为上卿,并授予礼官之职。
    如果说咸阳学宫的祭酒还只是一个“编外客卿”,荀子此时终于被纳入了秦国正式的朝堂官吏体系,成为了一个真正的“秦国公务员”。
    荀子虽然四处游学,也不介意接过对方给予的官职。但他总是游离于各国朝堂之外,虽有官职在身,但随时可以抽身走人。
    众人本以为荀子来到秦国,和当初在齐国一样,只是在学宫里教教弟子,传播一下自己的思想言论。没想到,荀子居然主动向秦王索要实权官职,愿意为秦王做事了。
    原本对这个祭祀不是很重视的人打起了精神,准备回去仔细琢磨,为何朱襄提出祭祀他国神灵,会让这位大儒一改儒家弟子不愿意在秦国做官的习惯,主动辅佐这位儒家人肯定非常不喜欢的老秦王。
    老秦王自己都有些吃惊。
    他还以为就算有朱襄在,儒家弟子入秦后在咸阳学宫当混子就已经是极限,顶多带动一些年轻的儒家弟子做官,那些所谓大儒们肯定还是会继续保持矜持。
    荀子居然成为自己身边掌管祭祀的重臣,这就是摆明旗帜,宣布儒家支持秦国了。
    老秦王都想用袖子抹一把脸,看自己是不是出现了幻觉。
    但现在他要表现出一切尽在掌握中的态度,淡然地对待荀子的“投靠”。
    有了荀子这个专业人士,老秦王就只需要等待。
    荀子甚至贴心地帮他把敕封神灵的诏书都起草好了。老秦王看了荀子起草的“我做这件事我也很为难,但为了天下人,我不得不这么做”的诏书,默默把自己霸气十足的诏书撕掉。
    他发现,自己以前是不是有点小瞧这个满口仁义道德的儒家人了。
    或许儒家的“软弱”不是真正的“软弱”,也有可取之处。
    秦国一向是以法家学说治国,但这不代表秦国排斥法家学说之外的学说。
    秦王怎么可能成为一个学派的簇拥?历代秦王选择法家,只是因为法家好用。
    如果有其他学说好用,秦王来者不拒。
    这才是王道。
    儒家学派自此,正式进入秦国朝堂。
    回到小院后,荀子拿着老秦王亲手递给他的朱襄亲笔文书,忍不住再次笑出声。
    韩非好奇地问道:“荀子为、为何如此高兴?”
    荀子道:“我以前以为,朱襄虽学儒,却并非儒家人。但现在看来,他若不是大儒,这世间还有谁敢称一声大儒?”
    荀子将朱襄的亲笔文书递给韩非:“不过你看这封文书,或许有其他感受。”
    韩非恭敬地展开文书,仔细阅读。
    荀子喝完一杯朱襄从南方捎来的枸杞泡的水后,韩非才放下文书,长舒一口气,就像是韩非在阅读时太过认真,一直没敢好好呼吸似的。
    “我以为,以法约束庶民,约束士人,甚至约束王公贵族,约束国君,已经是法家最终的理想。”韩非苦笑,“没想到朱襄公居然要凡人定法约束神灵。”
    荀子提醒:“你居然不口吃了。”
    韩非面红耳赤:“吓、吓的!”
    荀子大笑:“朱襄多吓你几次,你说话就流利了。”
    韩非结结巴巴道:“寿、寿命也短了。”
    荀子再次大笑。
    笑够之后,荀子道:“规范祭祀一直是儒家在做,但想不到头绪的事。朱襄为我打开了思路。何为仙神?何为妖魔?利民者仙神,害民者妖魔。既然天子受命于天,那么自然有权力约束地上小神。祭祀既是对神灵的尊敬,也是对神灵的约束。”
    他笑着长叹一口气:“希望我能再多活几年,能看到儒家希望的祭祀体系的完成。”
    从天神到地祇,从先祖到先贤,所有神灵,都应该纳入朝廷官方祭祀体系。
    若能做到这件事,儒家先贤的理想就完成一小步。
    “你呢?你看到了这封文书,想要做什么?”荀子问道。
    韩非犹豫了许久,垂头不语。
    荀子道:“好好想想吧。我只是借走朱襄的文书,过几日要还给君上。你帮我抄写几份。”
    韩非恭敬道:“是,荀子。”
    他发现,以前荀子私下仍旧称呼“秦王”,现在改称“君上”了。
    荀子离开后,韩非看着朱襄的文书半晌不语,而后抱着头呜咽不止。
    韩非抄写了一份朱襄给秦王的文书后,他找来新结识的好友李斯一起多抄了几份,按照荀子的要求送到咸阳学宫。
    之后众学子争相抄写朱襄这封恭请秦王“敕封神灵”的文书,一时间咸阳纸贵。
    李斯第一次接触朱襄的墨宝,晚上裹在被子里泪流满面。
    他经受的韩非的折磨终于有了回报!
    再坚持几年,他就能在朱襄公回咸阳的时候亲自拜见朱襄公了!
    或许年轻的士子大多心中都有狂傲之气,朱襄这封在许多卿大夫眼中都离经叛道的上书,几乎获得了所有咸阳年轻学子的认可和推崇。
    他们埋头竹简,从各处记载中找寻先祖曾经与恶神搏斗的事。
    其他不说,就是大禹治水所斩杀的恶神都数不胜数。以凡人之力比肩神灵,先祖又不是第一次做了。
    甚至自称最文弱的儒家弟子都能搬出自家先贤的故事来佐证这一点——孔门七十二贤之一的澹台灭明渡江斩龙,那龙就是江神。
    其他学派弟子纷纷用“不愧是你们”的态度回应。
    儒家弟子单人仗剑去灭个拦路的恶神,怎么感觉一点都不令人意外呢?是儒家人会做的事!
    李斯听着十分向往,思考自己要不要抛弃法家入儒家。
    但他看了一眼自己的小胳膊小腿,无奈放弃了这个想法。他君子六艺不达标,恐怕会被儒家弟子耻笑,辩论不赢人,还是算了。
    咸阳学宫的儒家弟子提到了澹台灭明,朱襄也正好遇到了澹台灭明的门徒。
    澹台灭明虽是鲁国人,为了弘扬孔子学说,进入当时还是蛮夷的楚国传授学问,有三百多人跟随他。
    后世江西会成为文化兴盛之地,开科举之后每朝每代都进士频出,这就是根源。
    随着李牧在鄂邑站稳脚跟,江水以南原本属于楚国的地盘逐渐被秦国蚕食,这些儒家弟子也就有机会去拜见朱襄。
    他们对荀子很好奇。
    荀子虽然是儒家现在实质上的掌门人,但反对荀子的人非常多,因为荀子骂过大半儒门七十二贤。
    因此最对荀子不满的不是其他学派的人,正是儒家人。
    朱襄师承荀子,他们自然很想来找朱襄的茬。
    但朱襄又是一个出了名的圣贤,他们又不好意思找朱襄的茬,便想和朱襄交流交流,再决定之后要如何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