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新御宅屋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213章

      网上嚷着要《剑魂》剧组放特效,可《剑魂》就是部正经的武侠战争片,特么的哪来的特效?!
    虽然近些年因为演员武打水平的问题,以及从可看性的角度出发,近来不少武侠剧为了提高收视率,都开始多多少少地融入特效,以特效衔接甚至是代替真刀真枪的对打。
    但汪如龙不乐意。
    他就喜欢古早的那股武侠味,所以拍摄前专门请了专业的武术指导教了相关演员们一个多月,在这上面下足了功夫,力求能拍出最原汁原味的武侠片。
    虽说拿出剧中最精彩的打斗场景来对标《八荒诀》的特效,汪如龙自信他们不会输,但他不舍得,那可是剧中的重头戏,哪能说放就放呢?
    可再不压一压《八荒诀》的热度,眼下的情况又只会更加不妙。
    事情开始有点棘手起来。
    汪如龙和宣传组加班加点地商议了一天,倒是终于给他们想出了一个绝妙的点子。
    他们还有一个还没开始宣传的宝藏,他们决定把这后续的宣传提前,再优化一下形式。
    汪如龙亲自挑选了剧中部分空境,又请了一位资深的配音老师,剪辑师和音乐制作人熬夜奋战,在第二天下午,《剑魂》官微放出了一个微视频,或者说,是一个mv。
    第一时间冲进来的,除了《剑魂》剧粉,就是等着看热闹的网友和迫不及待想要拉踩的《八荒诀》剧粉。
    第170章 主题曲
    网友们点开视频。
    视频开始播放,画面由黑转白的时候,同时缓缓地响起一段沉重的背景音乐。
    画面从崖上一只振翅而飞的秃鹫开始,随着它飞行的轨迹,一路跟到了高崖下方深逾百丈的天坑。
    天坑中层层叠叠的,皆是肢体残破面目全非的尸首,他们身上有的穿着早已破败不堪的铠甲,有的是一身补丁无数的粗布麻衣,都被早已干涸的血迹染的看不出原先的颜色。
    士兵、青年、老人、妇孺……
    坑底血水渗得下方的土地都成了红色,白骨渐露,饱食的秃鹫随处可见。
    随着沉重的音乐,一道低沉悲伤的旁白响起——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建炎二年,金将完颜宗翰南下横渡黄河,澶州军民奋起顽抗,然,后援迟迟未至,不足月余,弹尽粮绝,澶州城破。”
    “完颜宗翰下令屠城,金兵过境,如人间炼狱,白骨高于太行雪,血飞迸作汾流紫。”
    随着旁白,镜头拉近了天坑中的一只残破的布娃娃,随后镜头一转,这只布娃娃从一只有好几处擦伤的脏兮兮小手中落下,一道女童的哭泣声作为背景音响起:“我的娃娃!”
    随即这声哭喊便淹没在了无数的惨叫啼哭声中。
    火光四起,入了城的金兵杀红了眼,见人就杀,鲜血飞溅。
    城内如炼狱,百姓四处逃窜,老人幼儿被抓到的话就直接被抹了脖子,姑娘妇人被人按着折磨蹂躏。
    在这哀嚎迭起的修罗场里,金人却在放肆大笑,甚至还在比赛谁杀的人多。
    在染血的刀尖处定格,画面又一转,已是两军交战,完颜宗翰仗着兵力数众,将宋军将领砍成了肉泥,儿戏似的在场中高呼大笑,下属们有样学样,学着他俘了宋兵也不杀,就这么生生地拖着这些抵死不降的士兵疾驰,不是活活将人拖死就是乱蹄踏死。
    就在这一声声猖狂的笑声背景中,旁白幽幽一叹,雄浑的声音里是无尽的悲凉和压抑的嘶吼——
    “可怜河边无定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画面触目惊心,配音十分有感染力,声画渲染得当,看得人又惊又悲,怒火中烧。
    观众们迫不及待地往后看,就等着看这个什劳子的完颜宗翰什么时候死,可旁白的声音和背景配乐戛然而止。
    画面又一转,换到了白雪皑皑的屋檐下,一男一女携手而立,举目远眺着屋外人来人往的繁华景致。
    伴着画面的转换,响起了一道清越的歌声。
    “天地风霜尽,乾坤气象和”
    “历添新岁月,春满旧山河”
    歌声配着前面的铺垫和此时的画面,竟让人恍然有种“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荡气感。
    观众们忘了前一刻急切想要看到马踏边关、手刃仇敌的冲动,他们被这道歌声吸引着,随着这首歌,看着视频里的一幕幕。
    而当最后再一次唱到“山河无恙,人间皆安”这句歌词时,画面定格在了一开始的潭州城守卫军的背影上,兵临城下,而他们傲然立于城墙之上。
    可这一次,他们的背后不再空空荡荡。
    他们身后,站满了群聚而来的天下英雄。
    到此,视频结束,歌声也已停止,可网友们却仍觉得热血沸腾,意犹未尽。
    最后的镜头其实是两个画面的拼接,可这剪辑手法着实厉害。
    好像一切都重新回到了最初,观众们却已经知晓后面发生了什么事。
    可他们真的知道后面发生了什么事吗?
    观众们觉得,这一次的故事走向应该会改变。
    这留白手法太高明了!
    而在视频中,贯穿全剧的画面基本都是由空境组成的,没有对话,却组成了一个故事,但这个故事显然不是《剑魂》要讲的故事,更准确的说,这是一个楔子,是引文,是前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