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新御宅屋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532章

      朱棣哈哈一乐,“也该!”
    谁叫你任性。
    本来是两夫妻的事情,结果你要弄成家国大事,这下好了,害得你家夫君丢了仕途,看你以后还接不接受教训。
    朱棣想了想,“着人去安排一番,下午微服出访黄府。”
    第405章 家庭矛盾
    黄昏很愁,他知道自己大概率会被贬职,其实已经超乎他想象的轻了,在他最不保守的预估之中,有被抄家流放的可能。
    这个事情不以朱棣的意志为转移。
    当然,也以朱棣的意志为载体。
    正因为有朱棣的意志,所以这件事才会这么轻,若是换成其他君王,比如朱允炆那种,掉脑袋都是分分钟的事情。
    钢铁直男,永乐大帝,真是杀人不眨眼?
    其实是被历史误解了。
    朱棣杀的人真不多。
    至于当下这个结局,一身官职只剩下同进士,黄昏没有一点的后悔,如果让他再选择一次,他依然会如此选择。
    徐妙锦在他心中大过天。
    早些年,也许是有那么一点君子爱美女的男人本能,但结婚之后,感情日深,徐妙锦和他之间,爱情不淡反浓,更有亲情。
    活着的小我意义,不正是为家人么。
    可徐妙锦不这么想啊。
    她之前知道这件事很严重,不过长姐徐皇后一直在说会帮黄昏在姐夫那么说好话,大概就是罚薪或者去天牢里呆一段时间,哪里知道会被免去全部官职。
    不再是仕途中人。
    这个其实不可怕,徐妙锦知道可怕的还在后面。
    当夫君没了官身,纪纲的北镇抚司有一万种方法让黄府鸡犬不宁,稍微一个应对不慎,就是全家掉脑袋的事情。
    是以无论黄昏怎么给她说,她始终坐在那里默默垂泪。
    女人,终究水做的是女人。
    嗯。
    黄昏一个人知道,锦姐姐真是水做的。
    正一筹莫展之际,娑秋娜带着乌尔莎过来,略有些尴尬的道:“刚才赛镇抚使着人来通知,已经找好了院子,又让人在府邸外等着搬运行李,是以过来通知大官人一声,我们今日就会搬离黄府。”
    大官人出了这事,她们恰好要搬离。
    落在外人眼里,就是大难临头各自飞,不仗义。
    所以娑秋娜有点尴尬。
    黄昏笑着颔首,“你不用有心理负担,你们住进黄府本来就是陛下的意思,现在陛下让你们离开,也是正常流程,只不过恰好遇着了这事,放心,我不会介怀的。”
    娑秋娜福了一福,“大官人好气度,会有好福气的。”
    黄昏唯有苦笑。
    去气度好有什么用,要是我家夫人气度好一点,才是福气。
    娑秋娜准备告辞离去。
    忽听得徐妙锦道:“等一下!”
    徐妙锦从椅子上起身,抹去眼角的泪花,看了一眼绯春,绯春摇头示意小姐你妆容没花,还是这么端庄大气温婉贤淑美如天仙。
    徐妙锦来到黄昏身畔,温柔的道:“乌尔莎留下来吧。”
    黄昏愕然。
    哪料到徐妙锦下一句话更是惊喜,“陛下说过,让大官人纳乌尔莎为妾,乌尔莎若是没意见,这事就这么定了。”
    乌尔莎听不懂。
    绯春在一旁比手势,她隐约懂了一点,眼睛有点红。
    低头不敢看人。
    心里惴惴。
    娑秋娜愣住,认真的看着徐妙锦,神色略有不悦,“夫人,你是认真的?”
    徐妙锦重重的点头,“怎么,你不用意?”
    娑秋娜冷笑一声,“乌尔莎是我的侍女,我若是不同意,她自然不能嫁人——”看了一眼雀跃之后又变得有些愁容的大官人,“我不同意!”
    徐妙锦反问,“为什么?”
    娑秋娜心里想着哪有什么为什么,大官人因为你被罢官,所以你想用乌尔莎来缓和你俩的关系,可这么做似乎太不厚道。
    乌尔莎不是任由你们摆弄的棋子。
    冷道:“没有为什么。”
    徐妙锦脸色渐渐变冷,“我若是一定要留下乌尔莎呢?”
    娑秋娜针锋相对,“那黄府就要小心半夜鬼敲门。”
    黄昏咳嗽一声,“别过分哈!”
    这个时候,必须坚定不移的站在妻子这边。
    娑秋娜深呼吸一口气,“好,说个不过分的理由,我不同意,是因为我也喜欢大官人,这个理由总够了罢。”
    众人皆愣住。
    旋即看着娑秋娜那阴沉的脸色,都知道她在故意往徐妙锦心里撒盐。
    不过……
    世间有多少真话是通过玩笑和气话说出来的。
    所以徐妙锦心里还真的因为这句话长了根刺。
    黄昏又咳嗽一声,看向乌尔莎,“夫人愿意留下你,而你如果留下来,只能成为黄府的小妾,你愿不愿意,如果不愿意,我们也不勉强你,如果愿意,那么谁也带不走你!”
    这里是大明。
    我黄昏虽然无官一身轻,但你娑秋娜一条过江龙,还是很好收拾的。
    乌尔莎听不懂。
    绯春给她比了一阵手势后,知道了个大意,犹豫的看了一眼娑秋娜,又看了看黄昏,最后看向徐妙锦,徐妙锦微微颔首回应。
    乌尔莎低头,点头呢喃了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