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新御宅屋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1361章

      但不爽归不爽,有更多的孩子能够接受教育,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他们能够做的就是不断向刘晋这边建议,应该加强传统的四书五经教育,不要教授太多的旁门左道之类的。
    但刘晋鸟都不鸟他们,我自己花钱建的学校,想要教什么就教什么,没看到弘治皇帝对此都是大加赞赏吗?
    我办出来的学校教出来的学生又不参加科举考试,不会抢你们儒家子弟的饭碗,还哔哔个锤子。
    儒家、儒家,都已经腐朽到根子里面去了,严重束缚思想和创新的东西,自己都想要打破它,你竟然还说要我的学校当中加强四书五经的教育。
    这念四书五经有个锤子用,是能够炼出更好的钢出来呢,还是能够造更好的船出来,或者是对治国安邦有什么大用?
    几本书而已,一代又一代人念了又念,钻了又钻,也没见钻研出什么经天纬地的人才或者成果出来,不知道害死了多少人。
    所以刘晋懒得鸟他们。
    要是以往,这些腐儒肯定要把刘晋给喷死,不过刘晋在对外方面又大力推广儒家的一切,比如让藩属国、新纳入大明版图的省份这些地方强制性的推广儒家的一切。
    这又让儒家的人非常的满意,觉得刘晋还是可以的,这是让儒家思想传播的更广,传播到更多的地方去。
    所以大明的这些腐儒们对刘晋也是很矛盾,说他好吧,他自己建的小学又不重视儒家的教育,说他不好吧,对外方面,他又极力的推行儒家思想和教育。
    总之很矛盾,对于刘晋在大明半小学,进行另类教育的事情也只能够睁一眼闭一眼,反正又不会成主流,只要科举考试还是考四书五经,就没有人能够撼动他们儒家的地位。
    至于刘晋办的这些小学、中学之类的,用刘晋的话来说,都是用来培养自己的技术人才。
    比如这造船厂,如果将船造的更好、更快、造出更多的船、更多种类的船,这些用四书五经肯定是不行的。
    这需要涉及到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等等相关的领域,没有这些的储备,这造船肯定是不行的。
    再比如这修桥铺路,靠四书五经还是不行,还是要他们口中所谓的旁门左道。
    只要不撼动儒家的地位,其它的都好说,只要朝廷的官员还是通过传统科举考试取士就可以了,别的就不用管太多。
    大明能够越来越强,这些旁门左道还是很有用的。
    占地面积极广的京城机械厂附属小学这里,小升初的考试正在进行,小学升中学,这是一个极其关键的点。
    和后世不同,刘晋压缩了这个时代教学的内容和时间,只有小学和中学,小学基础性的东西,中学更深入一些东西,但相比起后世的教育来,都是基础性的东西。
    可是刘晋觉得,这基础性的东西只要能够学好、运用好,也足够大明在这个时代不断变强了,反正很多东西也是还没有研究出来,拿出来也不太好,让这个时代人自己去慢慢的研究反而更好一些。
    第841章 旁门左道?
    京城机械厂附属小学这里,整个校园一片安静,一个个教室内正在进行考试,小升中的升学考试,考试合格者可以进入刘晋所举办的中学继续深造。
    考试不合格则是可以开始进入到刘晋麾下的产业当中从学徒开始进行学习和打磨,等到了一定的年龄和掌握了一定的技术之后才可以逐渐的从学徒升为师傅。
    这样的一条路线规划,也是刘晋参考后世的教育制度来进行实行的。
    搞研究类的人不需要太多,只需要真正的天才就可以,大部分的人其实最重要的还是要掌握一门技术,专门专研一个领域,反而更好。
    所以小学毕业的走技术路线,进入中学的则是慢慢的要走研究路线。
    或许很多人就会想笑了,小学、中学,在后世那都还是孩子,但这是大明,一个科技都还没有启蒙的时代,后世小学、中学的知识拿到这个时代来说都是非常、非常的先进了。
    所以中学毕业之后搞搞研究并没有什么毛病,基础性的东西有了,等于是有了一个树干,后面就看能不能开枝散叶了。
    “听说这样的小学刘晋单单是在京津地区就建了三十多所,在整个大明更是建了将近上百所。”
    校园内,几个人正在非常悠闲的漫步着。
    弘治皇帝一片饶有兴趣的仔细看看这个新式学校的样子,新式学校和传统的私塾有很大的不同。
    这里的教室楼有几栋,全部都是用钢筋混凝土建造的,教室的窗户也都很大,全部用玻璃窗户,非常的明亮,能够看清楚里面正在奋笔疾书的考生们。
    同时在校园内随处可见的写着很多标语。
    像没有大明朝就没有华夏衣冠。
    没有太祖皇帝就没有大明。
    弘治皇帝高瞻远瞩指引大明前行。
    弘治皇帝爱民如子~
    华夏乃天下第一。
    炎黄子孙当自强不息!
    忠君、爱国、自强、自爱!
    等等这类的标语,其实也就是和后世校园内所看到的一些标语差不多,无非就是宣扬爱国的精神,给孩子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看到这些标语,弘治皇帝也是忍不住直点头。
    嗯,没错宣扬的很好,深得朕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