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新御宅屋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3515章

      铁路所过的地方,他能够看到大量修建整齐、漂亮无比的房子,这些使用钢筋混凝土修建起来的房子仅仅只是普通人的房子。
    但即便是普通百姓的房子,也是已经如此的漂亮,更加不可思议的是几乎所有的村庄都已经通上了水泥路,宽敞的水泥路连接四方,道路上时不时都能够看到汽车、摩托车和各种货车,仿佛都在向易卜拉欣炫耀着大明人的富裕。
    真正让易卜拉欣感到深深震撼的是眼前的这个铁路,翻开大明帝国这边出版的大明铁路图,可以清楚的看到大明帝国的铁路已经纵横交贯,四通八达了。
    有横贯东西的欧亚大铁路,最从西边的厚照城一直修到了大明最东边的海参崴港口,总历程足足有几万公里。
    还有从最北边的北海城一直修到大明南洋象林的铁路,从最寒带地区一直修到了热带地区,几万公路的铁路贯穿南北。
    眼前的铁路,它实在是太便捷了。
    日夜都可以行走,日行千里,还可以一次性运输大量的人口和庞大的货物,运输能力非常的恐怖。
    有了这样的铁路,大明帝国可以从帝国的任何一个地方迅速的调集物资、人员到另外一个遥远地方。
    效率极高、速度极快!
    “我们奥斯曼帝国要是有一条联通东西的铁路就好了!”
    “只是,这铁路的造价实在是太昂贵了!”
    仅仅只是铁路就让易卜拉欣真正的感受到了大明人的富裕和豪横。
    这随便一条铁路的造价都是用亿两白银来计算的,大明人却是修了一条又一条,纵横交贯之下,大明的铁路都已经形成了一张巨大的网络贯穿大明的东西南北,连接着大明的每一个省。
    纵然是地势最险要、最难修通铁路的西南地区,现在也是已经将铁路修了过去,这里面到底耗费了多少的银子,这根本就是一个难以统计的天文数字了。
    反观奥斯曼帝国这边,一直都说要修建一条尹斯坦布尔直多瑙河的铁路,目的是为了巩固奥斯曼帝国对多瑙河流域的统治,可以将多瑙河地区的粮食源源不断的输送到都城去。
    同时也可以便捷都城到多瑙河地区的往来,方便快速的调集大军前往边疆地区。
    然而奥斯曼帝国自身并没有修建铁路的技术、设备和材料,想要修建这样的一条铁路只能够靠大明人。
    大明人给奥斯曼帝国苏丹这边的报价是3亿两白银,据说还是友情价,还是因为这边的地势相对较为平缓,所以造价不会太过高昂,还需要奥斯曼帝国这边自己征调一定数量的农夫来帮忙的情况下。
    修建这样的一条铁路竟然要3亿两白银!
    3亿两白银啊,奥斯曼帝国一年的财政收入也不过才3000万两左右,这十年不吃不喝的情况下才能够修建起这样的一条路。
    从得到了大明人的报价之后,苏来曼就再也没有提要修铁路的事情了,造价太贵了!
    然而,铁路的造价如此的昂贵,但是大明人修建起来的时候竟然眼睛都不眨一下,说修就修,这一条又一条的铁路,修了一条又一条,贯穿大明的东西南北。
    单单是算下大明人这些年来修建的铁路就可以知道大明人在这方面花费了多少的银子了,别的不说,单单是花在修铁路上的银子估计着都超过百亿两白银了。
    如此庞大的财富,对于奥斯曼帝国来说,那真的是天文数字一般了,可是对于大明帝国来说,他们似乎好像对此乐此不彼。
    不仅仅大明朝廷乐于投资修建铁路,连大明的百姓、有钱人也都非常乐于投资修建铁路,有大量的铁路都是民间集资修建起来的。
    富裕无比的大明帝国,对于基建的投入非常的巨大。
    修建铁路还仅仅只是基建的一个方面,大明帝国修建公路更加的丧心病狂,翻开大明帝国公路图,上面密密麻麻的线路已经遍布了大明帝国的每一处地方,在很多地区甚至于连农村地区都已经完全实现了道路的硬化。
    铁路、公路、港口、水库、堤坝、河道、运河、学校等等,大明人疯狂的投入到基建之中,数额庞大无比。
    “大明人实在是太有钱了!”
    跟随着易卜拉欣前来大明的奥斯曼帝国官员,一个个一路上都在不断的感叹。
    大明人的有钱不仅仅体现在即将上面,更是体现在道路上形势的汽车、摩托车上面,汽车摩托车在奥斯曼帝国可是真正的有钱人、贵族才能够消费得起、用得起的东西。
    然而在大明帝国,这沿途一路上所路过的城镇、看过的道路上面,几乎都能够很轻松的看到大量的汽车、摩托车。
    摩托车几乎是已经做到了家家户户都有的程度了。
    “这样的大明帝国,我们奥斯曼帝国拿什么去比啊!”
    “差距实在是太大了!”
    易卜拉欣心里面忍不住直感叹。
    尽管明白奥斯曼帝国三代苏丹的雄心,都想要找大明帝国找回场子,找回脸面,一雪前耻,可是真正了解大明帝国之后,你就会发现奥斯曼帝国同大明帝国之间的实力差距是在不断的扩大。
    越来越大,已经大到了根本就难以企及的地步了。
    “我们奥斯曼帝国如果想要变的和大明帝国一样强盛的话,我们就必须要全面学习大明帝国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