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新御宅屋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皇兄何故造反? 第845节

      声音并不算大,口气也并不严重,但是,在场众臣,都不由自主的从墩子上站了起来。
    殿中依旧静悄悄的,只要天子平静的声音回荡着。
    随着话语渐渐深入,天子的口气当中,也带着几分感叹,道。
    “宫中之事,外界如何议论,朕都并不在意,诸卿皆是国之肱骨,亦是同朕一起匡扶社稷之人。”
    “朝野上下时有流言,但是卿等知朕,天家之事,国家之事,朕自登基以来,件件桩桩,皆敢称一句问心无愧。”
    “诸臣被流言所惑,上疏朝廷,朕不罪之,但是,卿等当知,朝中固然有一心用事之人,可也有居心叵测,挑动是非之辈,谏官只顾天家事,也便成了此辈帮凶,坏我朝纲矣!”
    这番话说出来,底下重臣脸上沉思之色更浓。
    天子这话,看似是在自白,但是实际上,落在他们耳中,尤其是陈镒和陈循的耳中,却如同黄钟大吕,振聋发聩。
    要知道,自从天子登基之后,清流和科道,就都不怎么受待见。
    清流最严重,人员被一次次的抽空,地位被一次次的压低,科道的情况也不怎么好。
    王文一上任,京察的矛头,就狠狠的对准了科道。
    毋庸置疑,这背后必然有天子的默许。
    但是,这其中的原因,却始终没有人能够想的明白。
    要知道,清流科道,在朝中地位一向颇高,清流为天子近臣,科道为言官风宪,前者辅天子理政,经筵侍讲,随侍拟诏,和天子接触最多,后者察百司之事,下抚黎民,上匡天子,是皇帝掌握地方情况的重要手段。
    历朝历代,对于清流科道,都颇为信重,可偏偏天子登基之后,却一反常态,对清流科道从无好感。
    以往的时候,他们也曾私下想过,会不会是天子想要乾纲独断,独掌朝局,所以容不下谏言。
    但是,随着和天子的接触,他们逐渐否决了这个想法。
    天子对待朝臣一向宽仁,谏言提议,只要合理,天子也无不采纳,哪怕是像于谦那样的屡次冒犯,天子都能容忍的了,为何偏偏要针对清流科道呢?
    而今天子的这番话,却让他们忽然明白过来。
    事实上,天子并不是想打压清流科道,而是不得不打压清流科道。
    说白了,这其实还是天家之争。
    朝中上下,一直有宵小之辈兴风作浪,这一点,在场的大臣们心里都很清楚。
    太上皇毕竟在朝多年,虽然闹出了土木之役这样的风波,但是,朝廷当中依旧有心向太上皇之人。
    这些人,或许是死守礼法之辈,又或许是太上皇的旧人,又或者是投机之徒。
    但是终归,朝堂之上,是有这么一股力量的。
    这股力量并不在明处出现,但是,却一直在暗处搅弄风云。
    尤其是近段时间以来,随着太上皇的一系列行为,更是能让他们这些重臣都能够确定一件事。
    这些人并不是打着太上皇的旗号在行事,而是真的背后有太上皇的授意。
    换而言之,太上皇虽退居南宫,但是实则仍有干预朝政之意。
    如此一来,朝局就陡然变得复杂了起来。
    清流科道之所以被并称,自然是因为这二者有着共同之处,除了科考成绩优异,出身士林华选之外。
    这些人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喜欢死守礼法道理。
    这一点并不算错,但是,在如今的朝局之上,却容易被人利用。
    事实上,经过了这么多次明里暗里的打压整饬,无论是陈循还是陈镒都清楚,清流科道当中,真正算是太上皇的人的,已经很少的。
    剩下的,即便是有心向太上皇的,也或是摇摆不定,或是隐藏很深,不敢轻易露头。
    可即便如此,因为科道风闻言事的特权,还是使得,这些人容易被朝中舆论流言控制。
    而天子显然是有雄才大略的圣君,他很清楚清流科道的作用,但是,当科道成为掣肘的时候,他一样会毫不犹豫的打压。
    哪怕是陈镒自己,也不得不承认,如果说科道没有被打压的话,那么,朝廷这段时间来的诸多流言,一定会在朝堂上闹出不少轩然大波。
    到时候,为了平息风波,天子和他们,都要花上不少力气,更不要提,能够推进这一桩桩利国利民的大事了。
    这个时候,天子的话音又再度响起,颇带着几分无奈,道。
    “朕向来不因言罪人,但是,朝局不稳,则国不定,如天官所说,朝廷设六科十三道,是为监察百司天下,并非为日日盯着天家之事尔。”
    “天家诸事,故为朝事,然非太子出阁,后宫干政这等大事,于朝局影响着实不大,诸科道官员,仅着眼于此事,一则,有邀名买直之意,二则,有渎职之嫌也!”
    这话说的就重了!
    话音落下,陈镒也有些稳不住了,跪地道。
    “陛下,臣失职!”
    不躲不辨,简简单单的一句话,朱祁钰便知道,他知道自己的意思。
    摆了摆手,朱祁钰道。
    “这不是总宪的错,实则还是朝廷风气之故也!”
    说着话,朱祁钰的神色肃然起来,一针见血道。
    “为人臣者,面刺君上之过,本是为国家计,然而正统以来,或因王振擅权,迫害大臣之故,诸臣进谏,渐渐不为匡正社稷,而为博名成誉也。”
    “以君上小过斤斤计较,而不放眼天下,此实是不肯用心,不愿用事也。”
    “诸卿可知,朕登基以来,收到的弹劾奏疏,不论是从地方,还是在京师的官员,弹劾官员不法者,竟尚不如议论天家之事者多矣!”
    “此原因为何?”
    “刚刚天官说他们欺软怕硬,看似荒唐,但是实则便是如此!”
    “他们不肯得罪朝中同僚,不敢去清查不法,但是,却敢借风闻言事之权,犯上冒谏。”
    这话越说越直白,甚至到了最后,带上了几分冷意。
    以至于,除了陈镒之外,其他的大臣,也个个默默的跪了下来。
    但是,朱祁钰却没有停下的意思,继续道。
    “朕的一举一动,有百官看着,所以,他们觉得朕不会苛责于他们,但是,真正的国之蛀虫,如王振,王骥,石墣,江渊之辈,却因位居高位,而不敢弹劾。”
    “更有甚者,巡查地方之御史,竟也千里迢迢,因京中区区流言,上谏奏于朕,可他巡查之地,却反而风平浪静,闹得好像,这满天下,就只有朕会犯错一样……”
    最后的这句话,天子明显带着几分玩笑之意。
    但是,在场的所有人,却没有一个人能笑的出来,相反的,他们每个人的额头上,都忍不住冷汗津津。
    看得出来,天子这番话憋了好久了,但是,正是这本该雷霆大怒说出来的话,此刻,被天子用如此淡然的口气说出来,却更让人心惊胆战。
    眼瞧着天子的话终于告一段落,早已经是满头冷汗的一帮大臣,都齐齐叩首,道。
    “臣等有罪,请陛下责罚!”
    他们又不是于谦那等愣头青,这种时候,天子虽然表现的平淡,但是心中,还不一定积蓄了多少怒火了。
    所以,低头认错才是唯一的路。
    然而,这一回,朱祁钰却真的没有责怪他们的意思,而是摆了摆手,道。
    “朕说这些,并不是想责怪诸卿,如今这种状况,成因复杂,并非诸卿之过,朕想说的,是该如何解决……”
    底下大臣们相互看了一眼,尤其是等到一旁的内侍真的过来搀扶他们起身的时候,他们才敢确定,天子是真的没有生气。
    一时之间,即便是以他们的心性,也不由有些赞叹。
    平心而论,他们已经尽量去接受天子的出色了,但是,不得不说,即便如此,天子仍然屡屡会超出他们的想象。
    不谈天子对朝政的熟稔,对人心的洞悉,单说以天子如今的年纪,能够有如此眼光,洞穿朝局的本质,已是十分不易。
    更何况,在看穿一切之后,天子还能保持如此的平常心,丝毫不以为怒,这份心胸气度,着实非常人可有。
    当然,他们不知道的是,朱祁钰虽然看起来只有二十多岁,但是,看过了百年风云变幻,甚至亲眼见过了王朝崩灭,他的眼光胸襟,早就不拘泥于这些小事了。
    换了前世的他,若是看穿了这些,必然会暴跳如雷,甚至是破罐子破摔,大开杀戒。
    但是,重活一世,毕竟一切都不同了。
    这些不满,即便是有,也早在百年的时光当中,消磨殆尽了。
    眼瞧着底下一帮人站了起来,但是,仍旧不敢落座,朱祁钰叹了口气,也没有多说,而是继续问道。
    “卿等皆是良臣,不知,可有办法能解此疑难?”
    这……
    天子的话说的够清楚了,但是,正因为清楚,这办法才不好说。
    正如刚刚天子所言,科道如今的状况风气,成因复杂,这并不是简简单单的换一批人,就能够解决的事情。
    但是,经过刚刚天子的一番话,在场的大臣也很清楚一点。
    那就是,这个问题,如果不能解决的话,那么,天子便会始终对清流科道存有忌惮打压之心。
    即便如今为了扭转官场风气,能够暂时扶起一时,但是,终究不能治本,到最后,还是会重新被打压下来。
    想来,这也是天子今天彻底将话摊开了说的原因。
    是要欲盖弥彰,饮鸩止渴,还是直面困难,从根子上解决问题,就要看他们这些人,有没有足够的能耐了……
    第930章 整顿科道
    大明的科道官,有许多不同的称谓,每一种称谓,都有其由来。
    科道指的是内部的划分,为六科给事中和十三道御史,二者又称风宪官,其名源于风闻奏事之权,意为执掌法度之官。
    再往前回溯,给事中和御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
    给事中原为侍宫中事,以备顾问,至隋唐立三省六部,给事中归于门下省,始掌封驳之权,负责审议封驳诏敕奏章,可驳正百司奏章,由此衍生出对六部百司的监察之权。
    和给事中不同的是,御史之官,自秦始置,便是监察官。
    先秦之时有史官,为侍史,负责记录国君同臣下奏对之言,因其长久熟悉朝政,善于收集消息,渐成国君监察臣下之官职,这便是御史纠察官邪,监察百司的权力来源。
    最初的官制当中,设监官与谏官,监官为御史,归御史台,掌弹劾、纠察官员过失诸事。
    至于谏官之职,据传源于上古舜帝之时,有纳言,负责向君上呈递下情,提出君上之过,予以匡正,秦汉时设谏议大夫,专司谏君上,议朝政。
    <div style="text-align:center;">
    <script>read_xia();</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