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新御宅屋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我的姐夫是太子 第418节

      太子与太子妃张氏又去探问。
    而宫中也得了消息,皇后徐氏起驾往赵王府,朱棣无奈,只好陪同。
    朝中对于赵王的病情,议论纷纷,很多人认为是忧心成疾,总之……病情很严重,绝大多数人认为,赵王可能坚持不了多久了。
    这是赵王府传出来的消息。
    对此,解缙坐在了值房里,心不在焉,他隐隐有一些担心。
    不过……他终究还是故作镇定,好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
    倒是这个时候,张安世终于被生拉硬拽地到了赵王府。
    是徐静怡教张安世来的,无论怎么样,该看望一下还是要看望一下的,免得被人说薄情。
    张安世悻悻然地来到了赵王府,随后至王府后堂,见着了朱棣和徐皇后。
    张安世行礼道:“臣见过陛下,见过娘娘。”
    朱棣凝重的脸色缓和了一些,道:“你来啦?”
    张安世便道:“臣听闻赵王殿下身子不适,心忧如焚,痛心疾首……”
    “呜呜呜呜……”这时,一旁传出伤心伤肺的哭声:“我最心疼三叔……”
    张安世:“……”
    第239章 死而复生
    张安世侧目一看,那正角落里擦拭着眼泪的,不是朱瞻基又是谁?
    最惨的是和朱瞻基一道的,正是伊王朱(木彝),朱(木彝)跪坐在一边,见朱瞻基哭的伤心伤肺,便耷拉着脑袋,手足无措。
    平日里,赵王朱高燧也没少欺负朱(木彝),朱(木彝)实在哭不出来,偏又觉得好像不哭一下不好,只可惜,朱瞻基过于认真,反而显得他好像怎样露出悲伤表情都不够卖力。
    张安世:“……”
    张安世的心情,大抵和朱(木彝)是一般的。
    当有人哭的过分,自己虽想挤出一点眼泪表示一点悲伤,也只觉得好像于事无补了。
    好在朱棣没有往这上头深究,只朝张安世点了点头:“你也来了?”
    张安世道:“是,臣来探望。”
    朱棣道:“你歇着去吧。”
    张安世想了想,而后噢了一声。
    徐皇后倒是欲言又止,却忍着没说话。
    张安世便跪坐到朱瞻基的一旁,趁着其他人不注意,轻轻地拧了朱瞻基一下。
    朱瞻基哭的正用心,此时突的皱了一下眉头道:“谁拧我?”
    张安世立即将脑袋别到一边去,假装什么事也没发生。
    伊王朱(木彝):“……”
    很明显嘛,张安世乃朱瞻基的亲舅舅,而且张安世明显更老成持重,反观他这还豢养在宫中的形象……似乎更像是凶徒,他怯怯地道:“不,不是我。”
    朱(木彝)最近过得并不愉快,或者说,他的童年就是悲剧。
    身为年幼的儿子,父皇已是垂垂老矣,原本老父心疼幼儿,可架不住老父已有了一群孙子,儿子的竞争力再强,也不是孙儿们的对手。
    于是乎,他便成了被忽视的存在。
    老父驾崩,侄子登基,这侄子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杀叔叔,身为少有的,还留在京城,因为年纪小没有就藩的王叔,他每日都活在恐惧之中,好像每日睁开眼来,就可能随时要被人抓走一般。
    最重要的是,身边伺候的人,正因为感受到了皇帝对叔叔们的敌意,自然是上行下效,对他多有轻视,他这天潢贵胄,竟是混到了仰人鼻息的地步。
    以至伊王朱(木彝),既是因为自己是太祖高皇帝的血脉而自傲,可同时却又因为自己的敏感身份而自卑。
    他有时生气起来,便鼻孔朝天地看人,一发现不对,立即就又成了一只小鹌鹑。
    对于侄子,他有本能的恐惧,除了太子朱高炽这样的老好人,朱高煦和朱高燧只要一瞪他,他便心慌的很。
    朱棣默默地端坐着,愁眉不展状。
    皇后徐氏,却也没说什么。
    若是其他人,朱棣早就请张安世来了。
    可他很清楚,赵王的身份很敏感,这个狗东西,差点将太子都弄死了,张安世可是太子养大的,这口气能忍?
    所以他迄今对请张安世的事,不置可否,就是知道……这事儿……是赵王朱高燧咎由自取。
    现在张安世来探病,是情分,至于那病如何,听天由命吧。
    好不容易到了饭点。
    朱棣和徐皇后去用膳。
    张安世和伊王朱(木彝)还有朱瞻基,则是被人领到了另一边去吃,虽不是吃席,不过赵王府的伙食总是不错的。
    朱瞻基哭得很认真,体力消耗太大,急需要补充大脑的营养,吃得大快朵颐。
    伊王朱(木彝)就没有这好胃口了,吃的慢悠悠的。
    张安世便道:“咋没胃口?”
    朱(木彝)小心翼翼地看看左右,才轻声道:“我分明想哭的,为啥就哭不出来。”
    张安世摸摸他的脑袋,微笑着道:“没事,多练练,瞻基也是慢慢锤炼出来的。”
    朱(木彝):“……”
    朱瞻基道:“阿舅,这是二十五叔公。”
    朱(木彝)和张安世年龄差不多大,这叔公二字一称呼,又令朱(木彝)有些手足无措起来,张嘴想说点啥,最后还是放弃了。
    朱瞻基却又道:“不久之后,二十五叔公也要就藩了。”
    张安世不禁好奇道:“定下了哪里没有?”
    朱瞻基道:“不知道呢,他想效宁王,可皇爷爷又不准。真奇怪,皇爷爷巴不得叔公们都去海外,到了伊王这里,又说伊王年龄小,不肯让他去。”
    张安世倒是理解地道:“这不一样的。”
    朱(木彝)道:“我……我……我若不去海外,其他的兄长,就更不敢去了……嫂嫂对我很好,我不能坏了皇兄的大计。”
    张安世点了点头道:“有道理。”
    听说朱权在吕宋混得不错呢。经略了不少的、藩地,一万七千多名卫队,都是精锐,再加上郑和运送去的十几万家眷、匠人,有了落脚点,前期又有朝廷供养的钱粮,迅速地占了一片土地。
    他很快上表,表达了自己的意图,吕宋是个好地方啊,土地肥沃,地里的庄稼那是蹭蹭的涨,现在他带去的,不少更先进的工具以及中原的农业知识,足以让这肥沃的土地,继续增产。
    而且那地方,不只是粮食,即便是其他的瓜果,涨势也很惊人。
    他在吕宋筑了一个港口,和两个城,现在规模虽然不大,但是随着领地的扩大,种植庄园又招徕了大量的土人为其耕种,已经有站稳脚跟,接下来继续开疆的势头了。
    只是为了开疆,他需要更多的火药,和武器。
    毕竟带去的人少,一万多人的卫队,虽都是青壮。可死一个,就少一个,虽也招徕了当地不少数百年便沦落在外的汉人,可卫队毕竟是他的核心人员,最是信得过。
    所以任何伤亡,都是宁王不可接受的。
    于是乎,现在宁王和身在安南的朱高炽,现如今都好像是比赛一般,疯了似的催告更多的武器,只有武装到了牙齿,才可将伤亡避免到最低。
    可要武器,有钱是不够的,毕竟朝廷海运一趟不容易,而且现在的产量也是有限的,便只能打感情牌了。
    于是这宁王朱权与朱高炽两个,但凡清闲下来,便疯了似的修书、上奏。
    陛下,咱们是兄弟(父子)啊,赶紧送火药来。
    许多藩王看在眼里,若说不动心,那是假的。在这海外,正儿八经的手握军政、民政,说是土皇帝也不为过了。
    而且那样的沃土,将来经营下来,传诸子孙,也没有御史隔三岔五的弹劾。
    唯一不足的是,无论是朱权,还是朱高煦,这两个家伙,本身就是狠人,都曾随军横扫大漠,领军作战,这海外对他们而言,就相当于是大象进了洗澡盆,几乎没有天敌。
    不少藩王,却是知道自个儿是什么德行的。
    我还不知道自己吗?我能和宁王,还有朱高煦那样当初打鞑子都易如反掌的牲口比?别到时候去了海外,被土人一锅端了,客死异乡,那就太惨了。
    所以虽然心动,但是要下这个决心也不容易。
    陛下呢,又不好催逼,毕竟当初,是干掉削藩的建文继承的法统。
    这位一直养在宫里的伊王想出去,就是想做个表率。
    毕竟别看朱棣见了他便横眉想揍他,可在皇家之中,至少对伊王而言,对他最好的人,可能就是朱棣和嫂嫂徐皇后了。
    朱棣显然又是另一层心思,这毕竟是他养在宫中的兄弟,而且这家伙怎么看,都是烂泥扶不上墙,不……是他只剩下能上墙的本事了。
    这样的人去了海外,很危险,反而希望将他封在承平的内地。
    甚至朱棣还打算将他封去洛阳作为藩地。
    要知道,洛阳可是古都,又处于富饶的关东平原上,人口又多,在这个时代,可能连朱棣的亲儿子,如赵王朱高燧,都没有这样的待遇。
    此时,张安世想了想道:“我有一个主意,等过几日,我去向陛下奏请,到时保管让伊王殿下称心如愿。”
    伊王朱(木彝)听罢,一双乌黑的眼眸顿时亮了,大喜道:“就知道你有办法,不然我舍不得将静怡嫁你的。”
    张安世:“……”
    这话怎么听着怪怪的?
    好在朱(木彝)虽年纪也渐长了,不过毕竟还比较单纯,张安世对他的印象还是不错的。
    这趟来赵王府,虽然不太情愿,但是该做的还是得做,于是张安世道:“先看看赵王去。”
    朱瞻基在一旁认真地道:“嗯,我也要看三叔……”
    张安世顿时有种心塞的感觉,咬牙切齿地道:“别演了。”
    朱瞻基依旧很是认真的表情道:“这是阿舅教我的。”
    他说得理直气壮。
    张安世瞪着他道:“我可没教你这个。”
    <div style="text-align:center;">
    <script>read_xia();</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