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新御宅屋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大明嫡长子 第628节

      又过两日,朱厚照找来杨廷和和礼部尚书王华,见面以后直接便讲,“朕先前曾经也下过谕旨,朝廷要编修名将录,其目的是要汉人始终铭记那些为国征战的将士,其视角是要超过一朝一代,哪怕不是为我朱家效力,也值得被铭记。”
    王华和杨廷和相互对视了一眼,“陛下,武将悍勇,且朝廷封侯之旨意已经下达,赏罚已然分明。陛下此番再赏,臣只恐……贻祸无穷。”
    “不,以前朕说过,既然说到了就要做到。而且朕在江南已经明言,如今的局势已经进入大争之世,内阁不是也在争相进行产业之议?朕可以先说一个暴论,产业是否兴盛,武力是最为重要的保证!”
    下面那句话他就不好讲了,因为这两人都是文臣。
    实际上朱厚照是要改变那种武将被压制的风气。
    这个事情要分两说。
    武将是不是该压制?或许该,以几百年的视角来看,重文抑武为几个朝代所接受自然有其道理。但最终给这片土地、这个民族带来了太大的伤害。
    大明在他的带领下已经开始广泛的和周边国家进行交往,关键是这部分利益群体被他养出来了,底层逻辑也慢慢通了,再想往回改其实已经不那么容易。
    所以再重文抑武,他觉得不合时宜。
    这是他的个人判断,好与不好,真的难说,历史上并无相同的情况可以参考,只是他觉得后面的战事怕不会少。
    “所以陛下的意思是……”
    “朕的意思有两层,一,名将录上应该有周尚文的名字,而且撰文记述的时候不应该局限于强调他对大明的贡献或是为朕立的功。他的功劳要放在汉夷之争的角度来看,他争得不仅仅是大明的疆土,也是汉人的疆土。”
    这段话对两个人是有震撼的。
    即便有这样的评价,一般的习惯也是给死人比较多,在世的时候就开始‘著书立传’确实少见。
    “陛下。”
    王华颤颤巍巍的行了个礼,“陛下可还记得侯君集?”
    朱厚照沉默不语。
    侯君集灭高昌国,立下的功劳万世不灭,但也因为如此,他后来自恃功劳、忘乎所以。
    唐太宗因为他贪了几万金的事对他进行惩罚,结果这家伙心生不满,最终导致他反叛。
    这种也是有可能的。
    王华语重心长的说:“臣不是要揣测谁,只不过有的时候赏其太多,不一定是好事,或许也会害其不浅。”
    朱厚照微微沉吟,“朕确实也不想看到那一幕。”
    “那老臣建议,皇上可暂时按下此心,人有生老病死,陛下也比靖虏侯年轻的多。”
    这话就是体现一个老如狐的臣子心思了。
    作为皇帝有时候要固执,有时候要听劝。
    他当然是更想激励人心一点,不过做些平衡似乎更加理性。
    王华的意思很简单,周尚文会死的,你一定要给他这么高的评价,可以在他死的时候给,急什么呢?
    “嗯……”朱厚照摸着下巴来回转悠,“但是朕是想传递一个讯息,告诉世人,朝廷以及朕一定会铭记为国征战的将士的功劳。”
    王华又追上回:“陛下,这样的话,那些战死沙场的人更应被铭记啊。”
    朱厚照最后的‘心理防线’被攻破,他言辞恳切的冲着王华说,“那就依礼尚之议。是朕略显急躁了,礼尚的安排更显谋国之大。”
    王华不敢承受这样的话,双臂一抖,“此臣职责所在也,况且陛下听闻纳谏,虚怀若谷,是仁君风范。”
    朱厚照想了想,说:“那就这样吧,这次除了祭祀先祖,礼部也组织一个烈士碑的纪念仪式,朕亲自参加,并且以礼部的名义订立法度,从今往后,上至王公贵族,下至黎民百姓,任何人不得有辱没烈士及烈士碑之举,违者,斩!!”
    王华立马行礼,“皇上圣明!!”
    其实他们这些老儒臣,对天子并没有太大的意见,虽然皇帝也有些武断强势,有时候也会苛责于人,但是武断归武断,并没有人真正说过皇帝从来不听臣子意见。
    国家大事,不是天天都打打杀杀的,也有很多平常的民生之事,或是像今天这样的商议,只要臣子能说服得了皇帝,给出足够的理由,皇帝是会听的。
    甚至可以说,内阁管着大部分的朝务,阁老的意见天子都会听,只是碰到是否出兵、是否办什么大案这类事,天子才会乾纲独断。
    不过杨廷和到是挺意外的,两人离宫之后,他冲着王华深深行礼,说:“实庵公,以公为先,此番谋国之语,确实令人敬佩。”
    王华自然知道他说的是什么。
    王守仁和今天的周尚文一样,他也有机会得皇帝此番殊荣。
    那是他的儿子啊。
    但是为了国家、为了大明,王华全力相劝,促使皇帝不要那么激进,这不是以公为先,又是什么?
    甚至于杨廷和都觉得,王华之所以能劝成,这也是重要因素,要是他来讲,还不一定是什么结果呢。
    王华则仍然自谦,“哪里哪里。”
    古时候为免信息传递有误,似这种重大的捷报都会有几路人马来传递。而自那日之后,后续的消息与先前捷报无半点差距。
    所以此事为真几乎已经没有异议。
    自此后,天子祭先祖,列新疆,封武将,宴群臣,大明的正德十年似乎比以往都更为恢弘。
    朱厚照则因为王华的高风亮节而想起王守仁,他本来是要明年亲征的,不过因为日本国之事,计划有变。
    这样的话,他就不能再等了。
    王守仁经营河套多年,明蒙的实力已经使得那边不需要一个这么厉害的人物了。
    所以他想着将王守仁调回来。
    一趟江南之行,让朱厚照对礼仪二字有了重新的认识,而归根结底这属于文化建设,它看似捉摸不定,但却非常重要。
    在军事、经济都发生变革的江南,似乎也该需要一个人对他们进行思想解放,否则就该上下失衡了。简单的说,社会现实变化会改变人的观念,比如说会有关延卿这种人出现。
    这种变革时期,如果没有人能好好的引导,那最后也不知道会酝酿出一个什么东西出来。
    想到就做。
    但这种调动有一个缺陷,就是剥夺了王守仁握在手中的不世之功,这就很不厚道了。
    思来想去以后,朱厚照决定给王守仁去一封书信。
    第七百零一章 再用张骢
    朱厚照快步走向边上的侍从室,喊道:“景旸,将前几日大同总兵石奉所上的奏疏给朕拿过来。”
    他这一喊,连带着靳贵和谢丕都得站起来。
    景旸也连忙称是。
    他记得石奉有禀报,火筛部在大同有零星的纵兵入寇之举。
    这其实也不是火筛胆子大,实在是草原物资匮乏、生活困苦,不指着抢一点儿,基本是不能成活的。所以很难完全杜绝。
    朱厚照这个时候是随意找个理由,然后自己回到御案之下写亲笔信:他要让王守仁自己派兵巡边,北驱鞑靼。
    河套三镇本身就是兵精粮足,王守仁绝对有这个实力。
    只不过原本是要等他这个皇帝亲征,但一直等下去也不是个事,若是因为他自己的私欲而放任蒙古部落逐渐恢复实力,最后酿成相对严重的后果,这就是大事了。
    朱厚照允许自己在小事情上任性,比如充实一下后宫,但这种大事还是不能胡来。
    没有他这个皇帝,征漠北就不需要组织三十万、五十万这种大军,王守仁手中的骑兵就足够称霸草原了。
    虽然有些遗憾,不过以后还是有机会,王守仁也不会一下子就打到狼居胥山。
    天子正在书写之间,尤址悄悄的靠近,稍等了会儿,眼见天子端起纸张吹了一口,他便上前说道:“陛下,西北大捷以后,京里是好一番热闹。才子们各显神通,可是出了不少佳句。”
    朱厚照一边把信折好,一边说道:“又有什么稀罕事了?说来听听。”
    “诶。据奴婢所知,这几日以来京中各处酒楼全都是人满为患,才子们凭酒作乐,共庆封疆大事,其中有一首词,奴婢以为最好。”
    “你什么时候也爱好诗词了?”
    “附庸风雅嘛。”
    朱厚照嗤笑一声,“好,朕索性也无事,你念念看。”
    “是。”尤址摆了个相对正经的脸,嗓音也沉了沉,“马映汉阳雪,旗包陇右风。圣君忧边患,河岳见军功!”
    这后两句嘛,旁人念朱厚照还有些感觉,偏偏从这个老太监的嘴巴里出来然他有点别扭,“难为你了,为了拍马屁,还得背首诗。”
    尤址故作冤枉,“陛下,这可不是奴婢说的,是外面才子们所公认,还都说写的好呢!”
    “便只有这一首?”
    “自然不止,另有一句,倒也传得广。庙略占黄气,精神贯白虹。丈夫期报主,看取宝刀雄。”
    “有志气,比拍马屁的好。是谁写的?”
    “好像……是叫夏言。”
    朱厚照微微一顿,“谁?”
    “是叫夏言。”
    这个人,一般还是知道的。
    嘉靖年间,或许是这个皇帝太过于精明,所以诞生了一批很厉害的名臣。
    夏言就是其中之一。
    夏言为官一是廉字。与他同朝为官的张骢因为有嫉妒人、不容人的老毛病,所以曾经想过收拾夏言,但是始终找不到夏言犯罪的证据,哪怕在贪墨成风的政治氛围中也挑不出太大的毛病。
    其次是硬字。夏言的脾气非常火爆,与人讲话从不客气,在他之前的张骢手段比较狠,比如说整治吏治、清查田亩,夏言不仅全盘继承,而且有过之而无不及。
    这也是他后来被陷害,但无一人为其说话的主要原因。
    总得来说,也是一心想做事的一代大臣了。
    “这个夏言,现在是……”
    尤址接话,“是举人。”
    “喔,那可惜。”
    “要不要奴婢……”
    “不要多事,让他自己去考。”
    “是……”
    夏言这个名字,让朱厚照忍不住想到张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