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新御宅屋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320节

      可等到太子让他这个当亲爹的履行约定那一天,他就是贵为皇帝,这话才更不好说出口。
    君子重诺,皇帝口说的就是金口玉言,更难反复。
    “她如今没了手,朝廷里的臣子也不会愿意她当太子妃。你心里可有什么想法?”皇帝就试探着道。
    要萧安还好好的,就是身份上有些复杂,只要太子执意,皇帝应允,朝廷也无可奈何,许两害取其轻,说不准还会暗地里推上一把。
    可皇室择婚的第一要求是身世清白,第二要求就是五官端正身无瑕疵,其余的都可商量,偏偏萧安就被拦在身有瑕疵这么一点上。
    太子自然知道萧安如今的致命点在哪,沉默了半晌,才问道:“那父皇打算如何安置她?”
    萧安当不成太子妃,总不能把一个好好的元帅就地撸了撵回侯府去不用,如此薄凉虽是能如许多臣子的意,只怕也同样会寒他们的心,更别说边关跟过萧安的将士更会因此对朝廷对皇室有意见。
    皇帝也正因此而犹豫,这才会问太子之前的话。
    太子见皇帝也跟着沉默了,想了想,就道:“这本也不是什么要紧的事,父皇觉得不好处置,放在那就是,朝廷里总有比此事更为重要的事情需要父皇与朝臣们定夺。”
    如今大庆也没什么仗打了,就是萧安身上还揣着兵符又如何,她人在京城,就是在皇帝的眼皮子底下,有什么动作皇帝会不知晓?
    三六九关,认兵符,可也更认皇帝,除了涉及皇位之争,也没机会再乱动。
    可太子已立,皇帝的子嗣也并不多,就是下面的文武臣子有别的心思,那也要寻得到机会来。
    而比起萧安,很显然如今更为重要的是三关通商之事。
    作者有话要说:  小剧场:
    太子:宝宝心里苦,想表达一番情义,还怕人家看不懂,我想她多知道点典故,是害了她吗?不识好人心!
    萧安:有银子给银子,没银子给金子也成,都比所谓情书好啊!几笔字才值几毛钱?堂堂太子也太吝啬了!
    太子:易求无价宝难得有情人!你懂不懂?叫你多读书!读读书!读书!书!
    谢谢yxqjessica酱的地雷*1,守候花开酱的营养液*6,爱你们,么么哒,(づ ̄3 ̄)づ╭?~
    第183章 1.28
    蛮子的使节在京城里呆了一月半之后,双方的贸易终于达成一致。
    大庆朝廷内里争的是在朝廷直接跟外夷交易还是设立商市,而蛮子的部落使节们跟朝廷争的就是想要与朝廷交换的商品种类与数额。
    兵铁是重中之重,自然是半点都不允,况蛮子也有铁矿,要朝廷再与他们交易,这蛮子的兵器只会越来越多,怎么看都不是好事。
    而盐与粮食,倒是可以每年与朝廷商议一回,定下次年的交易数量,但数量都不会很多,毕竟朝廷自己用粮与盐的地方也多。
    蛮子用以交易的,可用战马,也可用宝石,金银自然是更好,倒没有强制要求必须用银子来换。
    还有布匹、瓷器、铜器等旁的于朝廷并不重要的,倒是一切好谈,只要有足够的交易之物,多少都不限量。
    朝廷里争执到最后,自然是同意了在户部下设立商处,取名叫交易司,设一正二副三位主事各负其责,官职为从三品与四品。
    与蛮夷交易的盐和粮食,俱从户部走,而瓷器、铜器、笔墨纸砚等其余物,可从商户手中购买。
    而供货于户部的商户,与皇商一般,每年一度可在京中进行比选,挑出最合适的一家与户部进行交易。
    这也是朝廷里双方博弈的最好结果,各自退了一步,达成协议,谁也不会再拆谁的台。
    萧安第一次对朝廷有了新的认知。
    以前觉得朝廷是菜市场,有事没事儿为点小事儿都跟丢了大笔银子一样碎碎念,个个都闲得发霉一样。
    结果发现现实是就算人家嘴里说的是小事儿,背后摊着的都是大事,再小的事情背后都带着更大的目的。
    把蛮子的使节们送走,使节们带着大量的布匹、瓷器与盐巴满载而归,个个的脸上都带着淳厚的笑意。
    萧安与太子道:“等他们回到草原的时候,其他部落也应该来了。”
    总要有那么第一个跟大庆交易捞到好处的人,让那些蛮子看见与大庆友好的好处,后面才会有绵延不绝的继任者。
    太子却是道:“大庆的粮食,连自己的百姓都养不了多少,又哪有多余的卖给蛮子。再来得多,也不会再卖了。”
    萧安坐在一边,慢悠悠道:“大庆不卖,他们可以抢么,抢着谁跟大庆交易,抢着跟大庆交易的。”
    只要受损失的不是大庆,关外的各部落里互相会怎样与他们又有何干系,更何况于大庆而言,他们争得越厉害才越好。
    太子点头,其实这才是大庆同意跟关外部落们交易的真正缘由。用那么一点好处,让他们内部互相消耗,才没有机会挑衅大庆边关。
    而蛮夷的使者们一走,朝廷里倒还没有来寻萧安的晦气,反而开始了继续争是否该限制棉花种植之事。
    江南经济比过了农事,以往种种植粮食的田土如今全变作了种棉,结果是本是米粮重地的江南,如今一受灾不只棉花无收,连吃的也难以保证。
    太子散朝后在东宫与萧安道:“也早有江南道的巡按使说过此事,只是官府为着赋税,朝廷也为了赋税,一直把这种说法压着。一直到今年江南水患严重,江南百姓一片哀嚎,流民太多差点冲击了知府衙门,此事在朝廷里才得以重视。”
    萧安道:“种植棉花,朝廷里从江南来的税收要多过征收的粮食?”
    太子默认,“棉花变成布匹,销往大庆各处,更甚至有销往关外的,带动着江南许多其他行业也一道兴盛,每年的纳税也极多。江南每年的税收都是银两,非征收的粮食可比。”
    江南种植了棉花,粮食就从别处里购买,便可知晓种棉可得利润远远超过种粮所得。
    然而江南百姓聚居极多,不比京城里少,更甚者多于京城,这么多的百姓手里没有银子购买别处的粮食,自然就容易起民变。
    “江南全部种植棉花,一遇到水患,就是在江南周边种植粮食的地方,也难免被波及。粮食产量低了,价钱自然会更高,往别处调运也要不断添加成本,江南受灾的百姓就更加买不起粮食来,朝廷也不得不救助下去。然而只江南一地需要救助的,大庆别处加起来也都比不得。”太子叹道。
    萧安想了想,倒是难以选择了,就道:“难道就没有别处的田土肥沃上能比过江南一地的?”
    太子道:“朝廷里如今也在说此事,江南富庶,也惠及大庆别处,若是限制棉花种植,布匹的数量就会大大减少,如此布匹的价格自然就高了上去,老百姓就更加买不起,连蔽体之衣都难有。可不限制,江南水患也常有,要遇着接连几年十几年的水患旱灾,整个江南都能拖垮朝廷国库。其余各地缴纳的粮食,都不够救急江南的,何况边关也时常需要朝廷的军饷与粮食。”
    如今朝廷里争得厉害,那也是没得更好的选择,进不是退不是,的确是一大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