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外贸战舰
钢枪已擦亮,炮弹已上膛……
由哈布斯堡家的恩斯特继承西班牙王位的提议果然遭致了拿破仑三世的强烈反对,阿尔布雷希特大公和吴维等密谋者在满心期待着一场对法国人的全面战争。
就在这时,西班牙国会突然宣布:由墨西哥皇帝马克西米利安继任西班牙国王!
“???”
在听到这个消息后,吴维感觉自己的脑子都有点不够使的……
卧……草!西班牙人这是在玩什么花招?
而且这一次夏尔那厮居然没再跳出来表示反对?!
也许是拿破仑三世在冷静地对比了双方的军事实力后,认怂了……也许是他认为墨西哥皇帝是自己一手扶植起来的,现在马克西米利安与弗朗茨两兄弟之间的关系未必会比与自己亲近,一向心高气傲的马克西米利安肯定不会附和维也纳方面的政策……这样的结果反而是对法兰西帝国更为有利……
墨西哥的保皇党人和教会党一片欢呼,至于共和派和自*由派……他们已经被赶到了山区里或是逃到了麦国……
墨西哥皇帝兼西班牙国王?还是西班牙国王兼墨西哥皇帝?
吴维也有点懵。
马克西米利安又重新回到了欧洲,这次是坐着西班牙的军舰回来的,而且对此事感到哭笑不得的吴维也在赶去马德里王宫参加二哥的加冕典礼……
并没有发生战争——1870年就这么平稳地度过了,除了马克西米利安又成了马德里宫的新主人。
也许,欧洲从此就进入到后世那种一体化的和平状态???
没有战争的世界是多么美好!
……
吴维还在马德里的时候,就见到了前来祝贺马克西米利安登基的尼古拉耶维奇大公的询问,言语间透露出俄国方面有向奥地利方面购买军舰,重建黑海舰队的意思。
在克里木战争之后,根据1856年3月30日沙俄与英、法、皮埃蒙特、奥斯曼、奥地利以及普鲁士所签订的《巴黎和约》,俄帝国海军在黑海不得拥有6艘以上的800吨以上舰船和14艘200吨以上的舰船,也不得在黑海沿岸设立海军兵工厂和海军要塞。
《巴黎和约》的签订对沙俄打开黑海海峡向南扩张的企图是一个沉重打击,也使沙俄海军黑海舰队被限制在一支内河舰队的规模,只剩下纸面上的意义。直到这次西班牙王位继承争端之前,沙俄利用奥法两国关系紧张,法、奥两国都在刻意拉拢俄国的有利时机,向《巴黎和约》签字国发出通告,宣布《巴黎条约》中对俄国在黑海保有舰队的限制以及关于黑海中立化的条款失效。
一直对于君士坦丁堡和通往地中海的出海口博斯普鲁斯海峡念念不忘的俄帝国,不顾眼下严重的财政困难,开始了重建黑海舰队的进程。
亚历山大二世现在穷得叮当响,不过吴维却想修复因克里木战争而被破坏的俄奥同盟关系,否则一但俄国人被法国所拉拢,得到奥地利在欧洲大陆处于两面夹击的尴尬境地,对于即将新生的德意志帝国也是十分不利。
另外就是,一但被俄熊冲进了地中海,自然会直面将埃及和东地中海视为自家地盘的大英帝国,英俄对抗,能借俄国人之手来对付英国人,这是吴维最希望看到的局面了!
俄国人有一定的造船和钢铁工业能力,但他们的工业技术水平并不足支撑为其建造出性能优良的大型铁甲出来。所以俄国人只能是先向奥地利救助,另外就是还有法国人。至于英国,他们是不会卖给俄国人军舰的。
为了与法国船厂竞争,赢得俄国人的订单,吴维在返回的里雅斯特后,立即招集海军舰船设计部门的人员,以“弗朗茨一世”号装甲巡洋舰为蓝本,抛出了廓装炮台、六座菱形布置的炮台设计方案。另外为了吸引俄国人的关注,吴维特意将格拉茨的斯柯达工厂最新研制的210毫米/l35后膛主炮也推了出来。这当然是一种向上纵楔式闩栓后膛火炮,和另一世界“济远”号所使用的克虏伯1880型210毫米主炮几乎相同,至于断隔式螺纹炮闩,他并不想这么早就弄得世人皆知。
尽管以伊斯莱亚萨尔茨堡工厂的实力,现在已经拥有了制造更大口径主炮的能力,但是吴维并不准备把它们装备到为俄国人所建造的装甲巡洋舰上。况且,一艘8300吨的军舰上,装备四门210毫米主炮和四门210毫米二级主炮武器应该显得够多了。
幸好只是廓装炮台,如果是双联装炮塔,这点排水量还真是够戗,除非是削弱防护。
这艘军舰实际上比奥地利海军现有的所有军舰都要先进,吴维肯这么做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几年之后的第十次俄土战争。他需要俄国人在那一战中替奥地利所建造的军舰来打响名声,虽然麦国内战期间已经证明了奥地利的造船技术已经领先于大英帝国,但是还需要给世人加深印象。
奥地利所制造的军舰和大炮几乎是无敌的!
出于外交方面的原因,奥斯曼土鸡居然把六艘铁甲舰的订单全部都给了英国造船厂,这也是吴维对他们怨气冲天的另一个主要原因。他要让全世界人民都看看,大英帝国建造的军舰在奥地利制造出来的军舰面前不堪一击。
在法国和奥地利、普鲁士都在全力研制后膛火炮的同时,英国皇家海军居然又退回到了前膛炮的时代,正是用他们为土鸡所建造的军舰来猛打脸的好时机。
这会让他们颜面尽失!
实际上欧洲战争的主要原因,就是大英帝国这个最大的搅屎棍的存在,没有它的暗中支持,无论是法国还是毛熊,或是法俄同盟,实际上也是对于一个统一的德意志帝国十分忌惮。大英帝国为了维护自己霸权所奉行的“欧洲平衡”政策,倒也和后世麦国所奉行的“拍死老二”政策十分相似,一脉相传,只不过英国人眼光只是局限于欧洲范围,对于麦国和泥洪国的崛起是听之任之,最后终于是差点栽在了泥洪国的手里。
而麦国的“平衡政策”则是放眼整个世界,而且是凭借着强大的军事量为支撑,使用更为阴险的经济和司法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