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新御宅屋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95节

      可宁怀璧看着那些还在拼命加高堤防的乡亲们,和堤防后即将成熟的稻子,紧锁眉头,说不出半句话来。
    第91章收粮
    宁怀璧知道,要下令很容易,要大家逃跑也很容易。可等到洪水过去,这些百姓再回到家园,日子要怎么过?
    宁珂也知道他担心什么,可看着这些百姓,也只能说,“回头让大家多打些鱼虾晒干,我都收了就是。”
    可这解决不了问题。
    虽然上任不久,可宁怀璧已经以最快的速度了解了这个乡。
    三鸦乡的物产并不富饶,原本他邀宁珂同来,是想让他看看,能不能在这里也种蚕养桑,或是有什么未被发掘的特产,带动乡亲们致富。
    可现实却很残酷。
    三鸦乡几乎什么都没有,百姓们吃不饱肚子,只得日日往湖里伸手,弄得湖里连能养大的鱼虾都不是很多。
    如果失去了夏天这一季最重要的庄稼,待到秋冬,可能大半农户想要活下去,就只能卖儿卖女了。
    怎么办?
    宁怀璧头一回发现,枉自己读了那么多年的书,竟是找不到一个破解之法。
    他倒是不在乎自己因为天灾影响政绩,而是担心这些老百姓们,到底要怎么活下去?
    恰在此时,宁芳的家书送到了宁怀璧手上。
    可他真是半点也没有心情看,只嘱咐宁珂,回去的时候别把这边的情况说得太糟,然后托他向宁四娘带封信。
    里面就一句,要银子。
    宁怀璧知道,就是把他家的钱全部捐出来,也解决不了问题。
    但能帮一点是一点,宁四娘素来就是个热心肠,记得小时候那时家境也不大好,但遇到灾年,她还是会施粥施药。
    宁怀璧实在是没办法了,只得向母亲张嘴,先要点银子,多备些粮食,万一情况糟到那一步,起码能少饿死几个人。
    宁珂虽然没看他的信,却也有类似的想法,“我回去之后也筹点银子,到时买了粮食再一并送来。唉,多少尽份心力吧。”
    宁怀璧没有拒绝,正要送他离开,忽地人报,夏继祖来了。
    等把人请进来,没有客套,风尘仆仆的夏继祖进门便道,“小姑父,快!带着乡亲们赶紧撤。我和爹送存俭去余杭上学,遇到几个爹生意场上的朋友,说长江上游连日暴雨,很快洪水就要过来了!”
    宁怀璧脸色大变,“当真?”
    夏继祖急道,“这么大的事,我敢跟您开玩笑吗?爹那些朋友,可是拖家带口出来避灾的。爹一听说,立即让我快马加鞭的赶来。路上还遇到好几拔流民,都是上流被冲垮了堤防的乡亲们,说起那些惨状,实在是千真万确!”
    宁怀璧二话不说,转身就跑。
    一路高喊着衙役,赶紧敲起铜锣,通知乡亲们转移。
    可大堤上,虽有人犹豫,但更多的人,却是不肯挪动半步。
    宁怀璧急道,“要是命都没了,还守着这堤有什么用?”
    一个老汉哭道,“大人啊,我们知道你是好心。可要没了粮食,我们一样不能活命!还请大人允许我们继续在这守一阵子吧,既然别处垮了堤,兴许不会淹到我们这儿来呢?”
    “对啊,那些地方垮了,过来的洪水就少了,咱们再加把劲,说不定这季粮食就保住了!”
    “是啊是啊,只要再有个五六天,这稻子就能灌上浆了,现在走,太可惜了!”
    ……
    宁怀璧急得嘴唇都裂出血来,“可要是万一洪水来了呢?怎能拿命去赌那个万一?听我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只要有人在,咱们回头还能想办法,可要是连人都没了,还要那些稻子干什么?”
    可任凭他嘴唇磨破,乡亲们还是舍不得。
    一颗汗珠摔八瓣,辛辛苦苦种起来的粮食啊!眼看就要丰收了,就这么放弃,谁舍得?
    宁珂急了,“实在不行,我替你们收了,行不?求你们快撤吧!”
    如果天灾造成颗粒无收,宁怀璧虽有责任,但责任也不至于太过重大。但若是他明知洪水将至,却没有及时把乡亲们转移,造成重大人员伤亡,那搞不好是要丢官罢职,甚至充军流放的!
    宁家好不容易供出一个官儿,怎舍得轻易放弃?就算要破财,也只能咬牙认了。
    可乡亲们不肯,纷纷表示,“这样太占便宜了,我们不能做这等事。宁大人,你的好意我们心领了,这事就这么办吧。回头要是上头大官怪你,我们会帮你说话的。”
    可你们若能淹死了,又要怎么说?再说大官儿又怎能来听这些百姓说什么?
    宁珂苦口婆心的劝,可忠厚了一辈子的乡亲们就是不听。
    眼看宁怀璧急得都要跳江了,夏继祖急中生智,忽地想起件事来。
    “不如这样,我家因做生意,正好需要大量稻杆。你们收了,按粮食价钱卖给我,如何?”
    老乡不信,“种稻子不都是为了吃米么?你要稻杆做什么?我们知道你也是宁大人家亲戚,想哄我们离开,可我们真不能坑你。”
    夏继祖忙道,“我真不是开玩笑,实说了吧,我们家现要做糖果生意,需要稻杆编盒子。你们若不信,喏,瞧这里,可是也不是?”
    眼看他当真拿出几盒装在小篮子里的高粱饴糖,乡亲们开始有些将信将疑了。
    夏继祖道,“我看你们的稻谷,已有八九分熟了。人不能吃,但我打下来喂牲口却是行的。再加上这些稻杆,编一个盒子我收三文钱。行不?”
    乡亲们想想,这下当真动心了。
    编一个盒子用不了多少稻杆,卖上三文钱,跟粮食也差不多价了。况且没熟的稻谷也没浪费,人家还能喂牲口。这样说起来,倒是合情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