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新御宅屋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730页

      “看来云溪没有说谎,老魏,小焯子,你们可以放心了。”
    “我们啥时候担心过了?”
    魏潭项焯异口同声的反问,他们是担心他们在魏国的处境,可从没担心过付云溪会对谢言不好行不?
    “没有吗?那可能是我记错了。”
    眨眨眼,沈凉含笑转身,看着他的背影,魏潭项焯脑门儿一黑,担心的是他吧?
    第402章 废太后病重?
    皇宫,御书房
    “他们去了清平王府?”
    听到影卫的汇报,埋首在大堆折子中的皇帝抬起头,眉峰微微皱拢,似乎这才想起,付云溪谢言与清平王夫夫关系的确亲厚,谢言就不说了,当年他们大婚的时候,付云溪就主动暴露了他与清平王夫夫交情匪浅的事实。
    “是的,在那之前,慕容御夫夫和景熙然夫夫也都去了王府。”
    影卫躬身毕恭毕敬的回道。
    “嗯,朕知道了,先退下吧。”
    难得的,皇帝竟没有动怒,摆摆手就挥退了他,等到御书房里只剩他和一干伺候的太监后,皇帝放下朱砂笔,往后靠着龙椅椅背:“小安子,你觉得他们有没有可能是裴元冽夫夫叫回来的?朕总觉得他们回来的时机太凑巧了。”
    “陛下,奴才愚钝,不敢妄言。”
    杨安小心翼翼的看他一眼,低眉顺目的垂首站在一旁,换做是几年前,他绝对不会如此,几年后的现在,他与皇帝隔了心,伴君如伴虎,很多话他都不敢再随便乱说了。
    “愚钝?”
    睁开眼斜睨着他,皇帝轻哧一声,发出淡淡的冷笑,愚钝的人可不会在他身边伺候十几年还安然无恙,他知道,因为他的猜忌,小安子也变得不像是小安子了,记得父皇还在世的时候曾说过,皇帝就是孤家寡人,不能信任任何人,也不被任何人信任,当了十几年皇帝,他渐渐明白这个道理了。
    “都退下吧。”
    “是。”
    或许是想得太多,皇帝没来由的疲惫,摆手挥退了所有伺候的人,一时间,偌大的御书房就只剩下他一个人了,大概二十多年前吧,他刚成年不久,一直佯装不在乎他们的父皇在这里秘密召见了他和母后,他很认真的询问他们,是要一世无忧还是这大秦天下,他的选择,毋庸置疑,之后父皇就开始布局了,几年后,伴随着太子皇兄被诛,皇后自尽于乾元正宫,后族全部被诛灭,出身卑微的母亲登上了后位,在剿灭所有可能会阻碍他的人之后,父皇还没来得及立他为太子就撒手人寰了,只留下一份将皇位传给他的诏书。
    刚开始登基的几年,他也想做出点成绩来让不服他的文武百官们看看,证明自己的能力不输给太子皇兄,可是,他把一切都想得太简单了,文有内阁,武有卫氏,他这个皇帝就像是多余的一样,作为皇帝,他集中政权,试图收回兵权,难道错了吗?皇帝应该是天底下最尊贵的人,可是他的头上偏偏还压着一个卫家,凭什么?还有那些武将,他们手里的兵权吃穿用的全都国库的开支,却一个个搞得那些兵好像是他们的私兵一般,他难道不该愤怒?
    想得越多,皇帝的情绪起伏越大,浑身都笼罩着一股阴寒的气息,可是他似乎忘了,如果他只做一个皇帝应该做的事情,善待功臣,怜惜百姓,卫家人又岂会压他一头?他们手里是握有钳制他的法宝,可他们到处宣扬过吗?要不是他自己闹得没有章法,卫老将军又怎么可能一而再再而三的提着黄金锏进宫?
    至于那些武将,他们就更冤枉了,自古太平将军定,不许将军见太平,从他们当兵的那天起就明白这个道理了,可上了战场,他们何曾畏惧退缩过?他们为了什么?难道仅仅只是那点儿兵权?不,他们为的是身后千千万万的黎民百姓,他们不愿意交出兵权,也不一定就是贪恋兵权,而仅仅只是为了保命罢了。
    大秦的武将在卫家人的熏陶下,大部份都是忠勇不屈且安份守己的,如同凌大将军,他要真因为手里有兵权就肆无忌惮,那些年他们也不会活得那么窝囊了,凌家军的几十万大军可都不是吃素的,皇帝从来都不懂,他们要的是什么。
    “陛下,太后病重。”
    不知道过了多久,影卫统领忽然现身,皇帝猛然睁开双眼:“你说什么?母后怎么会突然病重?朕不是让你派人好好的伺候她吗?”
    当初卫老将军逼迫他废除了母后,并将她送去看守皇陵,陪伴先皇,他当时不敢反抗,缓过劲儿来后就悄悄安排了不少人照顾她,其中还有御医,这几年母后的日子过得是清苦了些,却也是吃穿不愁,至少没有别人想象中那么艰难,这好端端的,怎么就病重了?
    “回禀陛下,御医说太后年纪大了,皇陵阴气重,难免会风邪入体,前两日她就染了风寒,怕陛下担心,不让伺候的人请御医,今儿一早伺候她的人发现她已经昏迷不醒,这才叫了御医。”
    影卫统领低垂着头平铺直叙的汇报,他们只负责传递消息,太后是否病重于他们无关。
    “摆驾,朕要亲自去皇陵看望母后。”
    再也顾不得那么多,皇帝急匆匆的起身。
    “陛下不可。”
    见状,影卫统领连忙阻止:“陛下,皇陵路途遥远,什么安排都没有,贸贸然前往,怕是会遭遇不测,望陛下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