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新御宅屋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34页

      “好,我答应你。”杨丹溪轻笑,安抚的拍着杨桃溪的背,“你先坐着,我还有些东西给你,都是我平时从废品站淘回来的书和本子,给你和岩溪的。”
    从头到尾,她都没提青溪和金溪。
    “嗯。”杨桃溪点头,松开了她,趁着杨丹溪收拾东西的空档,把钱取出来折成薄薄的,塞进了大姐柜子的缝里。
    大姐从工作后,就不再从家里拿钱,相反,她常常将省下来的钱寄回家里去。
    不用算,她都知道大姐平时该有多省。
    至于她,完全可以去找程翠娟拿钱。
    第42章 回家的路似乎也不一样
    那女人好名声,一向对他们姐弟比亲生的龙凤胎还要好。
    只要她开口,一定会给钱的,她又为什么要给那女人省钱?
    “回去和爸好好说,别顶撞,知道吗?”杨丹溪不放心的送出了厂门口,还在一个劲儿的叮嘱。
    “放心吧,我知道的。”
    杨桃溪半点儿也不觉得不耐烦,反而心里暖暖的,后退了几步,她笑看着大姐说道。
    “姐,那钱我塞进你柜子里了,你记得看,别丢了,还有,你一定要记得答应我的话,一定一定要做到哦,我先走了。”
    说完,背着自己的包,转身就跑了,生怕杨丹溪再追上来给她塞钱。
    “什么?!”杨丹溪这时才反应过来,可这时,杨桃溪已经跑远,她看着人消失在那头拐角,才无奈的摇了摇头,低头擦了擦泪花。
    妹妹终于长大了,真好!
    杨桃溪家在鹤栖镇下面的陡门村。
    从县里过去,要先坐公交车到镇上,然后徒步走五公里山路,不过,鹤鸣山脉绵延横贯方圆数十里,她可以直接在镇上就能进山,完全可以避开陡门村。
    县里到镇上的公交车分早中晚三班,最晚一班车是黄昏之前,杨桃溪到的时候,车上已经坐了一半人。
    她找了最后靠窗的位置坐下,心情复杂的看着窗外的景。
    对1981年的杨桃溪来说,坐这车不过是一个月前,可对她来说,却是隔了一辈子。
    整整一辈子!
    那时,她因为许在北的事被学校处分,恰巧杨海夏不知为何受了伤,回到了家里,知道她的事后大发雷霆动了家法,程翠娟为了保护她而受伤,惹得她又是感动又是愧疚。
    当晚,她给程翠娟抹药时,听到程翠娟劝她不要记恨杨海夏,还说他怎么怎么不容易,家里怎么怎么艰难,让她好好读书,她一个冲动,就主动的提出了退出高考、随杨海夏到山上照顾他的话。
    后来,就很少有机会坐这车,最后一次,也是跟着程翠娟出去,到虎爷公司上班的那次。
    程翠娟就是用这样的手段,哄得她甘心情愿的为他们卖命。
    她现在才知道,大姐也是被这样的手段毁掉的!
    当初,她有多相信他们,今天,她就有多恨!
    “小同志,请买票。”
    杨桃溪的回忆被打断,她回神,才发现公交车售票员站在前面看她,她忙从口袋里掏了一张两角钱递过去。
    县里到镇上,一趟一毛钱。
    售票员找了钱,看着杨桃溪发红的眼眶,多问了一句:“小同志,你是遇到什么难事了吗?”
    “没。”杨桃溪接过,冲售票员笑了笑,不好意思的解释道,“我只是想家了。”
    这回答,换回售票员和边上几个乘客善意的笑声。
    小姑娘想家,很正常的事。
    杨桃溪应付过去,又转头去看窗外。
    她刚刚确实是在想家,那个已经称不上是她家的家。
    这一次能重新活一遍,她一定要想办法,揭穿程翠娟的真面目。
    要是杨海夏信那女人不信她,那么,她就在揭穿之后,带着姐姐弟弟和他们脱离关系!
    当然,这些一时半会儿急不来,她得徐徐谋之。
    车子很快就离开了热闹的县城。
    杨桃溪将心思也转回了沿途的风景上。
    她发现,这条回家的路似乎也不一样了。
    第43章 黑眼镜再现
    她的家乡原来依着鹤鸣山,三面环山,东面是海,从县里到镇上是一段平原一段山道的循环,可现在,车都是在山道上走,左侧的东方是一望无际的海。
    沿着蜿蜒百转的海边,是一个又一个的小村庄。
    而海面上,远远的还能看到一个山头,瞧那山势回转,好像也是属于鹤鸣山的一部分。
    看到这儿,杨桃溪忽然有些忐忑起来。
    她今天去鹤鸣山上,能找着杨海夏吗?
    一个小时后,车子顺利的停在了鹤栖镇的公交车站里。
    杨桃溪出了站,站在站前观察了一下附近既熟悉又有点儿陌生的环境,最终决定先去打听打听,现在天都快黑了,冒然进山很危险。
    最要紧的是,鹤鸣山这么大,她哪知道杨海夏是在工作站还是哪个临时歇脚点。
    “老板,还有什么吃的吗?”杨桃溪找了供销社附近的一家小面馆。
    81年,已经有不少人尝试着做生意了。
    这小面馆只有一个店面,收拾起来却很干净。
    里面靠墙两边各摆了三张长条桌,此时已坐满了四桌,约有十二三个客人。
    老板在门外搭了个小棚子,用石头砌了两个圆筒灶,一个蒸着蒸笼,一个烧着开水,旁边则放了一张大案桌,用来揉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