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新御宅屋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背景资料一 核秋天

      笔者在本文末世大背景的设定上选择了"核秋天",而不是更多读者所熟知的"核冬天"。
    一是科学界本身就对"核冬天"理论提出了巨大置疑,包括*之父爱德华·泰勒;
    二是"核冬天"理论认为辐射云层覆盖产生的黑暗与致命霜冻,再加上来自放射性尘埃的高剂量辐射,会严重地毁灭地球上的植物,引起人类大规模死亡,甚至是物种本身的生存受到威胁,这个背景下不利于本文故事的展开;
    三是"核秋天"理论认为地球会降温10到20摄氏度,植物会因为光照减少、降温而生长缓慢、大量减产,人类的生存环境受到更严重的威胁,但不会有物种灭绝的危险。
    核冬天"理论:五位美国科学家经过一年半的研究,于1983年10月正式提出"核冬天效应"的理论。研究者以美苏使用核武库中40%核武器(50亿吨)在北半球进行核战争为背景建立物理模型,利用公开发表的核武器性能数据建立数学模型,得出推论:在一场50亿吨当量的核大战中,可将9.6亿吨微尘和2.25亿吨黑烟掀入空中,射向地球的阳光被这些黑烟的微粒吸收而变热,变热后的黑烟又产生一股上升气流,将黑色微粒子推向30公里高的同温层,使臭氧层遭到破坏。
    这样,整个地球就会变成暗无天日的灰色世界,厚厚的烟云遮盖着天空,终日不散,陆地再也见不到阳光,白天和夜晚难以区分,气温急剧下降,绿色植被冻死,海洋河流冻结,地球生态遭到严重破坏,人类生存条件被毁于一旦。
    "核秋天"理论:上述研究成果发表以后,有一些科学家对其表示了质疑,其中包括美国的*之父爱德华·泰勒,泰勒认为核冬天的效应微不足道。另外一些科学家认为由于大规模核战争造成的降温效应并不像展示的那样严重,因此"核冬天"应该改名为"核秋天"。
    此后,科学家使用改进的模型进行了更加精密的计算,1990年原"核冬天"理论提出小组又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论文,回顾了自1983年以后的研究。他们认为,新的计算表明北半球中纬度地区的降温大约是摄氏10到20度,局部地区可下降摄氏35度。
    自从1990年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这篇论文之后,至今没有更加详细的研究进一步探究核冬天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