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6章 我康采恩又回来了—9
为什么会出现转机呢?这是李昭述心中疑惑的,
为什么要出现转机呢?这是康采恩刚刚思考的。
在官场上混迹,思考问题的角度和速度是最为重要的两项技能,练得好的人,飞黄腾达也只是时间问题,练不好的人,郁郁终生恐才是最终归宿。
而在刚才的一番交锋当中,康采恩无疑占据了主动权,至于这主动权是怎样来的,那当然是和文人士大夫美用了相同的手段,那就是责之以大义。
或许李昭述现在还没有反应过来,自己为什么会惭愧的低下头去,因为康采恩戳中了他内心当中的柔软,伪装在是不官场风气之下的那一颗仁善之心。
虽然这点仁善之情已经不值得称许,但它始终还是存在着的,哪怕他在官场上已经练得像是个老油子,甚至就是在用着圣人教授给他的之乎者也,耍弄着地痞流氓的手段。
但人心终究是肉长的,再怎么往它的表皮上抹黑,也架不住他内心的红色。
于是当康采恩提到城外的居民,并不会在契丹士兵南下的过程当中得到保护之时,李昭述的心绪当中也泛起了几丝哀凉。
正是这几丝哀凉,让康采抓住了时机,拿回了谈判的主动权!
他也因此做到了李昭述刚才没能做到的事情。
只是攻守易势之后,原本压价的朝廷官员已经失去了适才的锋锐。准备大赚一笔,拓展自己影响力的康城,才会慢慢的成为这场交易的真正受益者。
在拿到主动权之后,谈判自然还是要继续下去的,所以也就出现了刚才提到的峰回路转。
对于已经不抱希望的李昭述来说,这当然是峰回路转,但对于拿回主动权的康采恩来说,这是顺理成章。
所以他开出了自己的条件:“我们集团会用市场的价格向朝廷出售手中的水泥和钢筋,并且派遣已经在玉津园大学掌握了这些建筑技能的工匠,会同当地招募起来的民夫,共同负责城池的建设设计,当然这些工匠的贡献需要官府和朝廷发放。”
这段话说完之后,康采恩看一下那李昭述,但那位老者并没有做出任何反应,似乎还没有从这巨大的转变当中缓过劲来。
不过康采恩可没有兴趣理会他,他只要考虑正确的表达自己的意思,不要引起不必要的误会就足够了,于是优异连串的句子从他那张小嘴儿当中蹦了出来,其中的些许词汇甚至让历经风霜的李昭述都感到新颖难懂:“而且在城池修筑的过程当中,官府和朝廷都应该允许我们集团招募当地的工匠,承包朝廷发放的修筑任务,由于我们集团掌握了更加先进的工艺,能够帮助朝廷修建出更加结实的城墙,所以我们的药价可能要比你们高一些,当然我们自行招募的工人,工钱由我们自行发放。但如果培养出技术精英来,他们的薪水仍然应该由朝廷发放这一点,我希望李转运能够跟朝廷说明白些,至于哪种样的工匠才能算得上是精英,其实是不需要我们担心的事情,工地上没有傻子,要不然那些贪污挪用工程款的人,怎么会肥美到如今这种地步。”
李昭述点点头,表示他记住了康采恩的要求。继而他就站起身来,准备告辞而去。康采恩自然也没有挽留他的意思,如同这位不喜寒暄的人一样,他也不准备将自己的时间,应该浪费给那些自认为聪明的骗子身上!
不过就在他刚刚离开之后,另外一位仁兄却突兀的出现在了康采恩的面前,这个家伙长得十分魁梧,而且骄傲的情绪,从他的浑身上下散发了出来。至少那副超像康采恩的鼻孔,就没有携带任何善意。
康采恩趁他距离自己还远的时候,就赶紧的向他施礼,并与他分宾主落座,以避免被她鼻孔喷出来的浊气熏得晕头转向。
好在这位仁兄比上一位更加直接,他连自我介绍都给省了,直接问康采恩道:“小子,听说你对边是非常了解,那我倒是很想知道,之前兵败的那两位仁兄究竟是什么原因,如何才能避免他们的悲剧呢?”
通常一听这话,也就把这个人的来历猜了个大概,如果不是准备前往西夏战场,那谁又会在乎那边的情况究竟会怎样呢?
不过朝廷现在仍然怀揣着取得军事胜利的希望,所以,向西边派遣的将领也非常之多,甚至把江淮一代驻守的一些将领也调遣到了那边去,
有个叫做叶芝春的拳术高手别在此行之中,想,当年他在京中比武的时候,可是轻而易举的拿到了第一名,并且受到了仁忠陛下的赏识,只是不知道他这次前往西线战场,能否如同当年在擂台上取胜那般凯旋而归。
当然,面前这位仁兄应该不是那位拳术高手,你以为他俩的年龄对不上号。
而且这人带来的问题,是关于之前两位战败的主帅的,而叶芝春可不是什么主帅。
最后这个人浑身散发出来的自满气息,以及历史上对某人的记载,康采恩实际已经猜到了他的身份,不过他可没有必要点破。既然他喜欢这种云里雾里的谈话,以便彰显他那所谓的聪明才智,那康采恩就索性陪她说些车轱辘话好了,于是这位十岁的少年郎便开动脑筋,云淡风轻的丢出了这样一番话。
“三川口之所以兵败,是因为文官不习兵事,胡乱指挥,致使部下疲于奔命,最终为人以静制动,所以才落得个惨败而归的下场,至于好水川之战,其实也是文官造成的,当然,韩琦那个家伙因为一封信而免除了罪罚,但此战过失却不能完全落在任福身上。”
这番话说完,康采恩就缓缓端起了茶碗,显然是等待着对方的反应,不过他那双手刚刚伸出去,就见那位仁兄忽然拍案而起,震的茶碗直接坠落在地上,随即传来声嘶力竭一般的呐喊声:“这帮文官真是误国,恨不能杀之而后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