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新御宅屋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大宋仁宗皇帝本纪[历史]_分节阅读_26

      村子就很少能有像州县一样坚固完善的防御工事,大多是村民自发修建的塔楼邬堡,大军一到,根本坚持不了多长时间。
    而辽军就是靠抢劫这些手无寸铁的村子,才得以补充粮草物资,能够在州府下围城的。
    寇准要做的,就是一边在州府驻扎大军严阵以待,一边动员村民坚壁清野,组织青壮和辽军打游击。
    只要撑过最初的几日,辽军没了粮草,自然退去,他也就可以功成身退回京受赏了。
    河间府地处北方,收获季要比靠南的州府晚一些。
    南边的苏州杭州已经秋收完毕准备押解税粮入京了,瀛州的粮食还在农田里没有收获。
    如果不抓紧收获粮食的话,待辽军一到,一定会将田地践踏,将作物烧毁,届时瀛州今年的收成又打了水漂。
    这就是辽军的目的,只要连年来边境处破坏生产,就可以削弱边境诸城的实力,让他们无力与辽国对抗。
    糟蹋粮食之余,还可以顺道掠夺一些,充作辽军的军粮。
    但他们根本带不走那么多的粮食,即使裹挟着平民充做役夫,也只能带走一小部分。
    所以他们糟蹋的永远比抢走的多,为的就是恶心人。
    边境诸城镇对付契丹人也有一手,一边组织民兵监视契丹动态,一边下地抢收,抢收完后就该挖地窖的挖地窖该往山里藏的往山里藏,誓不让契丹带走一个人、一粒粮食。
    也算是人民群众在斗争中获取了珍贵的对敌经验吧。
    但这些经验对付契丹是远远不够的,毕竟是以一村一镇之力对付人家一个国家的优良正规军。
    所以边境人民的自发抗敌行动基本上是输多赢少,每年还是会被契丹抢走不少的东西。
    而寇准的出现,给瀛州人民带来了希望。
    瀛州人是知道寇准是谁的。
    十余年前,辽国太后皇帝御驾亲征,大举入寇,马上就到了瀛州城下,来势汹汹。
    瀛州的百姓还没有忘记当年几乎沦为俘虏的恐惧。
    但是寇准带着皇帝出现了。
    自从寇准一出现,便稳定了军心民心,还斩首了契丹敌酋,逼退了辽军。
    澶渊之盟在士大夫中毁誉参半,和寇准关系不好的一些人更是将之贬低得一无是处,认为这是城下之盟,寇准丧权辱国,遗臭万年。
    但百姓不会知道什么是城下之盟,也不懂什么叫丧权辱国,他们只知道,寇公击退了契丹,寇公是瀛州百姓的大英雄。
    时隔十余年,契丹再次入寇了,当年的青壮如今也老了。
    但他们的儿子正年轻。
    一听说寇公打算组织民兵和契丹打什么游击,这些人马上就把自己的儿子们送到了寇准的眼前。
    这就是民心。
    寇准不讨士大夫们的喜欢,但在民间却是颇有威望。
    这也是赵受益选择寇准作为此次抗击契丹的统帅的原因。
    宋朝的统治阶级早就烂到骨子里了,士大夫救不了宋国,只有百姓自己能救宋国。
    而寇准就是此时,将士大夫与百姓连接到一起的那个人。
    他是最合适的,除了他,大概再也找不到第二个人了。
    寇准不止在架空皇帝方面有经验,在抗击契丹方面也有经验。
    他在瀛州打退过一次契丹入侵,如今有了天赐兵书,再打退第二次,也不是什么做不到的任务。
    他花了三天的时间说服各个村庄里的乡老们组织青壮抢收粮食,又将健壮些的妇女、儿童编做巡逻小队,一有风吹草动,立刻报告给田地里的壮丁。
    粮食抢收完后,他又组织这批壮丁将粮食收入地窖——地窖都是现成的,这个不用再挖。
    地里的粮食收完藏好后,寇准将所有村庄的壮丁抽调了大部分,编做民兵训练,在组织之前巡逻队的妇女儿童将自己家里的存粮和值钱的物事都搬到地窖里。
    等到辽军一到,所有人往地窖里一藏,管教辽军看到的是一座光秃秃的荒村,小麦秸秆都不剩的那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