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页
“嗯,现在的年轻人了不得啊,有时间李导把人带过来,互相交流交流。”
李虹知道这件事大概成了,这些编剧有能力,只是思维过于僵化,没有新想法,有了故事大纲,完成剧本问题不大。
等到剧本写出来,台领导审批之后就能正式立项拍摄。
这是她和林子轩商量后的结果,林子轩写前面二十集,提供后面三十集的大纲,交给台里的编剧补完,这样也能减轻林子轩的负担。
林子轩是剧本的策划和编剧。
在电视剧播出的时候除了编剧名单中会出现林子轩外,还有策划这个头衔会单独出现。
这是李虹能争取的最大利益了。
当然,华国电视台会支付林子轩一笔酬劳,暂时还不清楚,至少在两百元以上。
林子轩并不知道在华国电视台内部发生的事情,他只要把剩下十集的剧本写出来就行了。
至于辞职创业,他觉得目前还不是时候,一个是家庭原因,另一个就是积累不足,无论是金钱还是名气都不足以让他后顾无忧。
相对于其他青年人,他算是幸运了。
刚毕业不到三个月就发表了诗歌和小说,还写了剧本,这是依靠别人帮忙的缘故,如果是一位纯新人,根本走不到这一步。
他还需要等待,只有厚积薄发,才能一鸣惊人。
第二十一章 出名要趁早
慕姗姗不在的日子,林子轩觉得时间过得特别慢。
以往下了班两人可以骑着车子在京城的胡同里转悠,周日选一个安静的地方呆着,随意的闲聊,那时候总觉得时间一晃就过去了。
他明白这种感觉叫做思念,思念把时间给拉长了。
他不想过多的陷入这种情绪之中,决定找点事情做,让自己忙碌起来。
进入九月份,从《京城文学》杂志社转过来不少信件,都是读者来信。
在这个年代,读者和作者的交流大都是通过信件,一般是寄到杂志社,在信封上写明“转交某某某”的字样,这样杂志社就会把信件转交给作者。
如果不写明这一点,杂志社就会自行拆开信件,按照信件内容决定是否转交给作者。
作者想要知道读者对自己小说的反馈,也可以向杂志社索要读者来信。
随着《顽主》关注度的提升,读者给杂志社的信件不断增加,《京城文学》便一起给林子轩送了过来,有上百封之多。
林子轩在广播电台就负责拆信,回家之后还是拆信,这让他哭笑不得。
不过,他也想看看读者的意见。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重量级的文学杂志或者报刊讨论过《顽主》,这说明这部小说还没有进入主流文学圈子的视野。
华国的文学评论家要么是没看过这部小说,要么是看过但不怎么重视。
说到底,相对于传统的主流文学而言,《顽主》过于标新立异,属于非主流范畴。
这上百封信件大多是诋毁和批评,认为《顽主》是在给社会抹黑,用理解和赞成的态度描写社会上的混混和痞子,这是思想错误。
有那么多真善美你不去歌颂,却赞扬这种假恶丑,这是社会的倒退。
看到这种信件,林子轩直接扔掉,他没有挨骂的习惯。
赞扬他的信件同样不少,应该都是年轻人,字里行间洋溢着热情,鼓励林子轩继续写出这类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
其中,有一封信引起了他的注意,这是一封来自蓉城的信件。
蓉城不是京城的周边省市,《京城文学》的影响力似乎到不了那么远。
林子轩打开信件,信纸的抬头是巴山电影厂。
这时候,每家单位都有自己的信纸,信纸的最上方会印上单位的名称和地址,一看信纸就知道写信人所在的单位。
就算不是这个单位的人,也和这个单位有所牵连。
写信的人叫做米佳山,是巴山电影厂的一名导演,拍摄过几部电影和电视剧。
巴山电影厂设在蓉城,是华国六大电影厂之一,这些电影厂都是国有企业,按照国家的计划来拍摄电影,自主性不强。
如今拍摄电影的权限逐渐放开,下面的电影厂可以有选择的拍摄影片。
米佳山身在蓉城,自然看不到《顽主》,不过他有个京城的朋友把《京城文学》邮寄给了他,让他看看这篇很有意思的小说。
的确很有意思,米佳山看完后做出了评价。
这部小说的构思巧妙,情节荒诞,画面感很强,对白俏皮风趣,就像是平时聊天一样,和以往的小说都不同。
他感觉如果拍成喜剧电影一定能受到观众的欢迎。
他一边向巴影厂的领导推荐这部小说,一边给林子轩写信,邀请林子轩写电影剧本。
巴影厂的领导看了《顽主》,并不觉得如何好,就是一帮人胡闹,而且主题思想不大对头,有宣扬不正之风的嫌疑。
米佳山在厂里算是老人了,以往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很有人缘。
他这次坚持要拍摄《顽主》,厂里的领导也不好太过阻挠,在劝说无果后和米佳山签订了一份导演责任制合同。
合同要求电影要完成百分之五十的利润率,完不成扣罚工资两年,停止拍摄两年。
按照米佳山的估计,拍摄《顽主》大概需要50万到60万的投资,电影上映之后要给电影厂赚90万才算是完成了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