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新御宅屋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381页

      他以此为蓝本,用个三个礼拜,写了一个关于小偷的剧本。
    写完之后,他迫切的想让香港的投资人同意他的计划,来拍这个新的片子。
    这时候,余力威已经回香港了,贾章柯嫌把剧本邮寄到香港太慢,就在汾阳的邮局里找了一台传真机,把剧本一页页的传真到香港。
    传真一页纸的价格是十五块钱。
    传真完剧本,他打电话给香港的投资人,做出解释,还是用二十万的投资,拍一部长片出来,为了省钱,胶片就用16毫米的,而不是通常35毫米的那种。
    16毫米的胶片一般用来拍新闻和广告,很少用来拍电影,虽然价格便宜,但拍出来的效果不好,影像非常的粗糙。
    贾章柯最终说服了香港的投资人,同意他拍这部名叫《小武》的电影。
    第三百二十五章 抓周
    林晓玲的《我们俩》拍摄接近尾声,九月中旬之前就要拍完,接着进行后期制作。
    实际上,这段秋天的情节放在十月份来拍最好,深秋时节的氛围和离别的剧情吻合,更能衬托出角色心中的悲苦之情。
    一篇优秀的文章往往会被评价为情景交融。
    电影同样如此,能做到情景交融,就产生了一种意境,让人回味无穷。
    不过,这部片子要在十月份参加东京国际电影节,所以要在十月中旬之前制作完成。
    错过了这个国际性的电影节,只能等到明年了,像这种小成本影片,在戛纳和柏林这种电影节上出头的机会不大,竞争太激烈了。
    东京国际电影节主要面向亚洲的影片,相对来说拿奖要容易些。
    在《我们俩》的结尾,女孩子找到了新的住处,搬出了四合院,老太太的精神垮了。
    这时候,老太太的孙子结婚,要把院子给腾出来。
    老太太离开了住了一辈子的四合院,搬到了乡下,没有了寄托,身体和精神都不行了。
    女孩子有次回四合院看望老太太,才知道老太太不在了,就坐车来到了乡下,此时的老太太躺在床上,已经不能说话了。
    一老一少就那么对望着,即便心里有千言万语,也不知道从何说起。
    这一天,拍的是在四合院的最后一场戏,女孩子来找老太太,却只遇到了老太太的女儿,问过之后才知道老太太早就搬到乡下去了。
    老太太的女儿是找来的临时演员,在影片里只出现一回。
    这场戏演员不是重点,重点是四合院的场景,院子里房间的窗户上还贴着红色的喜字,表示老太太的孙子结婚了。
    院子里的摆设发生了变化,说明这里换了新主人。
    看起来似乎还是那座院子,却完成了一桩新旧交替,老人给后辈让出了生存的空间。
    摄影机绕着四合院转了一圈,似乎带着恋恋不舍,最终还是消失在了远处的天空之上。
    这一段拍完,四合院就要恢复原本的模样了,电影学院的学生把张贴的喜字,还有院子里的各种道具收拾起来。
    有些道具是租来的要还回去,还有的道具卖废品也能省点钱。
    徐静蕾在房间里收拾着自己的东西,前两天已经带回去一部分,这次把剩下的一起带走。
    这部片子从去年到现在,差不多有一年的时间,这间屋子是她一手布置的,总有些舍不得,时间过的真快,一转眼就过去了。
    想想去年在学校里碰到林晓玲的场景,就像昨天一样,对她来说,这一年的变化很大。
    除了这部戏,她还在拍赵宝刚执导的一部电视剧。
    《卧虎藏龙》播出后,她虽然没有大火,却也有了一些知名度,接到了几部戏约,有主角也有配角,她想了想,还是推掉了。
    倒不是因为片酬的问题,就是觉得不想演。
    对于还没有从电影学院毕业的学生来说,这么做有点奢侈,对其他学生而言,能有戏演就不错了,没有资格挑挑拣拣。
    演员这个行业的竞争颇为激烈。
    徐静蕾的家境不错,不怎么在乎这些,还有就是林子轩给她做了明年的规划,虽然不知道要演什么戏,但她知道林子轩不会坑她就是了。
    这是一名忠实的读者对自己喜欢作家的信任。
    再说,经过这一年的相处,她没发现林子轩道德上有问题,在圈子里的口碑很好。
    徐静蕾算是林子轩家里的常客了,对这个家庭有所了解,都是那种没什么坏心眼的人。
    她收拾好自己的物品,装到带来的背包里,提在手上,走出屋子,回头看了看这个房间,一种怅然的感觉涌上心头。
    外边,林晓玲正指挥着大家伙收拾院子。
    “静蕾,明儿是小雪的周岁,家里要热闹热闹,你来不来?”林晓玲询问道。
    “这合适么?”徐静蕾疑问道。
    小孩子周岁一般都是亲戚聚在一起庆祝,也有请朋友过来的,但那是非常亲密的朋友。
    “有什么不合适的?小雪挺喜欢你的。”林晓玲无所谓地说道,“看看她抓到什么,我给她准备了一台照相机,抓到的话就说明她以后也是个导演。”
    林晓玲说着笑了起来,照相机的个头大,容易吸引小孩子的注意力,她可是想了很久的。
    “也可能是摄影师。”徐静蕾反驳道,“那行,我明儿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