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新御宅屋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223页

      “长大难道要摔好多次吗?”苏日格奶声奶气的问:“那阿玛得多疼啊。”
    瞧瞧,多贴心!
    胤禔抱着女儿眉开眼笑:“不疼啊,有时候你摔了甚至觉得好笑,比如自己绊倒了自己,多好玩啊。等将来你回忆的时候,想想我原来还有那个时候啊。而且摔倒了,阿玛马上就把我抱起来,要是等你长到阿玛这么高,阿玛就不能抱你了。”
    苏日格很苦恼的皱起眉毛,小脸上完全是“正在进行艰难思考”,最后直郡王的大格格表示:“要不然,我不要长那么高,阿玛觉得这样可以吗?”
    “等你长大还要很多很多年,早得很呢。”胤禔给她放在地上,父女俩拉着手,胤禔问道:“还记不记得阿玛给你唱的歌谣?”
    “记得。”小格格迈着短腿,跟着父亲慢慢的走回屋子,来到额娘跟前的时候,正好唱完一首歌谣。如今她说话越来越流畅,满语蒙语说的都好,不能不说没有歌谣的功劳。
    胤禔发现他家姑娘特别擅长记忆有节奏感的文字,教她背诗词也是,韵脚工整的,她背的就特别好。如果这首诗韵脚不整齐,不工整,她就背的有点困难。
    所以胤禔针对她的记忆特点,让她在三百千这种蒙学教材之外,背诵各式各样的歌谣、诗词来学习语言。目前看来进展还是不错的,胤禔打算明年让她开始背一些经典文章。
    从接受节奏和韵脚,背着背着就走向自己寻找自己的节奏和韵脚,好记性就是这么练出来的。反正作为皇室子弟也不需要科举,胤禔打算以后的孩子,如无意外也这么安排。
    “额娘,我什么时候能见到弟弟呀!”苏日格很期待有个小弟,带着出去一定很威风。
    这孩子年纪太小,同辈人要么比她还小,要么比她年纪大很多。像容若家的四个孩子,除了富森都是谈婚论嫁的年纪。
    胤禔在后头笑道:“如果是妹妹呢?”
    “我觉得应该是弟弟呀。”苏日格想的可美好了:“一个弟弟、一个妹妹,然后再来一个弟弟,再来一个妹妹……”
    道琴听的瞠目结舌,这孩子听谁说的,跟着谁学的这都是?
    一问之下,她家大格格表示:“曾祖母和姑姑说的呀!”说皇太后指着她和海亮,一个姑娘、一个小子……陆陆续续生呗。
    面对这种情况,直郡王也得摊手说没辙,对老太太无话可说。他提溜着女儿:这丫头还是跟我上书房背书去罢。
    横竖都是做个复读机,复读一点前人经典比复读宁寿宫老太太的话好多了,胤禔翻箱倒柜将他的幼年教材也翻了出来,让苏日格背那三本直解!
    这年夏天康熙没去畅春园,他老人家觉得太子有必要了解一下京畿民情,于是带着皇太子、皇三子、皇四子去了京畿视察,直郡王因为媳妇马上要生了,打报告留京。
    皇帝这种正常情况下都很体贴的人,自然允许了胤禔的请求,顺便让胤禔照看一下京中,如果有什么事要写信报告给他。
    于是,在大六月,康熙带着太子站在田垄上视察农事,顶着大太阳教导皇子们“体察农事”的功夫,胤禔正在府中来回转圈。道琴的母亲、科尔坤的夫人正在内室照顾女儿,直郡王的福晋即将生下他们的第二个孩子。
    “阿玛,我什么时候能见额娘啊。”苏日格捧着华容道坐在书房里,抬着头问父亲:“然后也能见到弟弟吗?”
    胤禔还得顾着这个小的,他耐心的说:“还得等一会,再等一会,你就能看见额娘和弟弟了。”
    六月初六,直郡王的长子出世,等孩子满月的时候,胤禔给康熙寄去了双份的“大礼包”:他的儿子很好,已经满月了。另外恭喜汗阿玛,恭喜太子,七月初五,毓庆宫李格格生下了二阿哥。而毓庆宫另一位李格格怀相也很好。
    胤禔写完了信,弹了一下信纸,心中很是佩服皇太子,这手脚可够快的。百忙的工作和烦心事当中,也没忘了加班加点的进行“造人活动”。
    凭心而论,直王府大阿哥的出世不比他姐姐那会,宫中各主位都给了贺礼。或许因为他们家男孩子夭折的太多,洗三和满月的时候,长辈们都很克制。
    但旗下佐领们可抓到了机会,大格格出世的时候他们够不着,如今大阿哥出世了,他们可得表表孝心。特别是之前大阿哥提拔了一些人之后,突然又对他们冷下来了。
    特别是之前很被胤禔看重的阿林佐领,不明不白就在直郡王那失宠了,阿林佐领险些把内外城翻过来,送给来各种给孩子压惊安神、女人补身子,男人养生的珍品送到了郡王府。
    连胤禔都惊道:“阿林那家伙莫不是倾家荡产了!”可见这份“心意”是多么诚挚。
    除了阿林,旗下鄂拜那里,阿拉木那边,明珠舅舅和表兄弟那边都送了礼物,甚至奶公噶禄和奶娘也亲自过来,还有一直陪着胤禔直到出宫的陈嬷嬷,都过来探望了大阿哥。
    容若瞧过了阿哥,又哄着送给苏日格一块玉佩,等孩子被抱下去之后,他才对胤禔叹道:“徐先生去世了。”
    能被他叫先生的,姓徐的,大约只有徐乾学了。胤禔眨眨眼:“皇上前几天还下旨,说徐某学问甚好,想要召他,看来这人命不好。”
    “我来是想和你说另一件事。”容若说起另一件事:“子清给我写信,竹垞先生在江南讲学,其实说是讲学,本质还是结社……里面有顾景星、有尤侗,何焯,总之不是遗民就是原来复社子弟的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