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新御宅屋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382页

      “此事或许还有何家参与。”季盛彦走进书房,他听见了林禹州和贾诩对话,“何家虽被灭,但残余势力仍在,不能小看何皇后。”
    林禹州抬头问道:“你是说,这两个女人会连手?”
    季盛彦没有回答,而是分析道:“刘辩称帝,但权力全都掌握在袁绍手中,何皇后更无一丝话语权。她与董太后合作,成功了,除掉了我们,加强了她在伪朝廷的地位,失败了,也不过是回归原本境地而已。”
    林禹州拍了拍膝盖:“可惜全是推测,还是要需要证据,而且皇宫的防御需要加强,说不定皇宫中还有十常侍的势力残存。”
    季盛彦眼睛微微眯起,宦官专权,开了头,就没那么容易结束,虽然皇宫中的宦官,十常侍之乱时,被袁绍他们杀了一批,剩余的这些未必没有擅权的心。“青崖回来后,大汉学宫他一人足矣,你负责前朝,我守卫皇宫。”
    林禹州眉头微皱,他想了想,道:“只有如此了,还好刘协没选家人子,等过段时间,我们神魂完全恢复了,就屏蔽此间天道,把那些牛鬼神蛇都拉住来揍一顿。”他这话才落,天边就劈来一个炸雷,整个洛阳城都跟着颤了一下。
    季盛彦抬头看向窗的天空,眼底浮出一抹冷幽幽的光,显然他是赞成林禹州的主意的。
    因着三四起刺杀事件,国都气氛紧绷起来。学子会自觉待在大汉学宫,周瑜他们这些洛阳有房产的学子,也自觉地待在家中温习功课,尽量减少出行,甚至连刘协,都被林禹州剥夺了出皇宫的权利。荀彧,郭嘉他们给刘协安排了很多功课,就是为了让他忙起来。
    刘协在御书房温习完功课,心里想着事情,刺杀事件把他选伴读的事情都耽误了,还好没耽误大汉蒙学招生。他咬了咬嘴唇,做了一个决定。
    刘协走出御书房,左右找了一下,右侧的廊檐下,看见了正在看书的季盛彦,“黄先生。”他跑到季盛彦身边,眼神中充满了渴望,“朕能去蒙学看看吗?”
    季盛彦合上书籍,低头看了刘协一眼,答道:“午时过后再去。”
    刘协点了点头,他用脚尖碾了一下地面,抬头小心翼翼地问道:“黄先生,朕能学跟青崖一样的功夫吗?会飞的那种?”
    季盛彦目测了一下皇宫的城墙的高度,考虑着教刘协轻功的可行性,他要是学会了,这城墙还拦得住他吗?
    注意到季盛彦的眼神,刘协举手发誓:“黄先生,朕学会了,绝对不乱出宫,出去也一定带着侍卫,你相信我!”
    在刘协短短小半生里,印象最深的事情就是青崖救他的那一幕,被他抱着飞出宫城的情形一直在他梦中徘徊,也因为这样,让他对飞翔产生了浓重的向往。
    看出了刘协真切的渴望,季盛彦还是答应了他。因此待午时过后,刘协跟着季盛彦去蒙学途中,就一直处于兴奋状态,他似乎已经在幻想着自己变成高手的模样。
    大汉蒙学离洛阳贡院不远,就隔了一条街,这么安排也是为了让这些小崽崽们从小浸润在诗书环境中,明白读书的魅力所在。当然这些都是大人想当然的,除了诸葛亮这种早慧的孩子,普通小孩谁喜欢读书?更别说待在全是书籍的枯燥环境中了。
    蒙学分为两个学堂,南学堂是给不识字的小孩启蒙的,北学堂是给已经启蒙的小孩讲学用的,而在北面学堂读书的孩子,再长两岁就能参加结业考试,合格了,就能去大汉学宫进学了。
    刘协跟在季盛彦身后,他们绕过了南学堂,径直朝着北学堂而去。相较于南学堂郎朗的读书声,北学堂要安静的多,这里孩子少,全都在安静地默读着文章。
    刘协趴在窗台上看了一会儿,发现讲台上的夫子也在看书,他转头看向季盛彦,悄声说道:“伴读就在这些学生中间选吗?”头一次面对这么多同年人,他有些兴奋,“我自己选?”
    季盛彦点头,蹲下身子,道:“陛下可以自己出题目考他们,就当是殿试预演。”
    刘协眼睛瞪得大大的,里面的激动掩藏不住了,“今天选吗?”
    “由陛下决定。”对于选伴读这个问题,除了挡开某些别有用心的人,林禹州和季盛彦没有过多插手,最后怎么选,选谁,都由刘协自己掌控。
    刘协搓了搓手,最后还是决定三天后选,他今天只是来认认人,需要给他们准备时间,他自己也要准备一下。
    学堂里,诸葛亮方下手中的书籍,转头朝窗外看了一眼,那里空空如也,似乎什么都没有。
    “你也看见了?”耳边传来问话声,诸葛亮转头一看,发现说话的是司马懿,他低声道:“一个小孩儿。”
    “噗!”陆逊戳了戳诸葛亮的后背,“说别人是小孩儿,你不是?”
    诸葛亮回头瞪了陆逊一眼,他转头又看向司马懿,笃定地说道:“你认识他!”
    司马懿勾起了嘴角,看着诸葛亮的眼睛道:“夫子说要选班长,你若是投我一票,我就告诉你。”
    “做梦!”诸葛亮冷笑一声,用笔杆戳着前排的荀适的后背,恼地他回头瞪了自己一眼,“窗户那里的小孩儿,你认识吗?”
    “什么窗户?”荀适的话才落,讲台上的夫子咳嗽了一声,吓得大家一机灵,夫子扫了一眼学堂,开口道:“上课时间不许交头接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