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新御宅屋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223页

      周军在渑池外安营扎寨后,姜子牙召集众将,走马扬鞭, 指着不远处那座小小的城池说道,对武王说道, “大王请看,这就是渑池。孟津乃朝歌门户, 渑池与孟津仅隔一条黄河, 待我等拿下渑池,渡过黄河, 便可到达成汤咽喉之地,与天下诸侯会师孟津。”
    武王听得极为高兴,说道,“孤已经收到南伯侯鄂顺来信,声明他已整顿兵马,去往孟津相候我军佳音, 誓要和孤以及天下诸侯会师伐纣。丞相辛苦,祝早日和众位将军拿下渑池。”
    姜子牙含笑不语。
    这鄂顺系老南伯侯鄂崇禹之子,颇有几分才智,在鄂崇禹被纣王杀害后,继位为南伯候,他有反商野心,却不愿全力出兵反商,对于西周摇旗呐喊,并不耗损兵力出兵相助伐纣,存心坐山观虎斗。如今主动对武王示好,想必是已经认清了大势,自己反正无力争抢天下,如此等大军兵进朝歌时,天下诸侯伐战商纣王,他必然要主动求战,以示真心归顺,自己正好将计就计,让鄂顺杀了纣王,让反商正义大旗更加名正言顺的同时,又不会污了武王仁臣反君王名声。
    姬叔明虽是武王亲弟,却是凡人将官中不可多得的一员猛将,闻言笑道,“王兄,杀鸡焉用宰牛刀。这小小渑池,不过区区弹丸之地,何必劳烦姜丞相……”
    他看了看姜子牙身后如珠玉在侧的哪吒和杨戬两人,半开玩笑的一字一句慢吞吞说道,“和他的神仙师侄和师侄女们……”
    那日杨戬和哪吒在三清面前勇于自承心意,放弃鸿钧道人给予的直升仙圣殿堂的机会,令人震惊。虽然当时只有金仙们和玉虚弟子在侧,但
    姬叔明和那些曾经有过类似怀疑哪吒性别的将官们,早就被他打服,知道实力真相。然而耐不住哪吒长相实在太过水灵,两人站在一起时又太过鲜妍扎眼,军营中不断有人作死,飞出新的八卦来编排他们。杨戬涵养较好,向来都充作耳后风付之一笑。然而哪吒脸皮薄,一逗他就面飞红霞怒不可遏。可是先行将军他连生起气来都是杏眼水汪汪的,唇瓣红如涂脂,让人总也忍不住心痒痒的想逗弄他,让他露出更多丽色来。
    “啊……姬——叔——明——你是什么意思,看不出来我们玉虚弟子都是男儿吗?”哪吒见他说“师侄女”时有意凝视自己拖长声音,果然忍耐不住,气红了脸,怒吼道。
    众将哈哈大笑。连姜子牙都忍俊不禁。
    姬叔明心满意足,在马上一揖到底,笑道,“原是我口误,先行将军你可别见怪小人则个。”
    周武王见状,也对哪吒微笑道,“李三公子请别见怪,我明弟就是个粗人憨货,无意唐突贵师兄弟,看在孤的面子上,原谅他这张贱嘴吧。”
    哪吒“哼”了一声,将脸转过去。
    杨戬哭笑不得,众目睽睽之下不好过于亲密,只得对宝贝师弟眨了眨眼以示安慰。
    周武王的另一个兄弟姬叔升趁机抢战,说道,“王兄,你看每次都是他们玉虚弟子先出手立大功。前面那么多仙人异士,我们都是凡人,不通法术又武艺微薄,听从姜丞相安排,自然没异议。现在不过一个小小县城,没理由不赏给我们一个头功机会吧?不然等打下了渑池,哪里让我们立功去,难道让我们在黄河里捉几条河鱼充数吗?”
    话说到这份上,
    “不可。”有人厉声说道。
    众人循声望去,打断周武王的竟然是黄飞虎。
    周武王一怔,随即笑微微说道,“爱卿有何看法?”
    黄飞虎打马上前,行了个礼,郑重说道,“臣不敢欺瞒大王,当年臣与纣王决裂,带兵马部将举家投奔西岐圣主,一路强过五关,唯有渑池……臣知其守将厉害, 不敢穿城而走,改为选择从城外穿过,才避开了直面那渑池总兵——张奎!”
    ~~~~~~~
    虽然黄飞虎力呈张奎厉害,但是因为他本人其实也没有真正和其交过手,只是知道此人连闻仲都是倚重并忌惮三分,再加上朝歌近在咫尺,已是胜利在望,因此周军没有几个人将他的话当回事。倒是姜子牙听了他的警告,考虑了一下,说道,“既然如此,明日先试探下他的迎战实力,以劝降为主。再说,他难道不知五关已失,天下诸侯相约大会于孟津,殷商已失天下民心吗?要么死战留名商简,要么投降圣主封侯。若是够聪明,他应当知道该怎么选。”
    姬姓子弟们听了更是不忿。
    次日,姜子牙先派南宫适城下搦战。
    第一局,张奎派了武艺平平的王佐迎战。
    两人只战了二三十个回合,南宫适就将其一刀挥于马下,取得头功。
    第二局,姜子牙派了黄飞虎出战,令哪吒掠阵。此是试探张奎是否有心归顺。若是张奎属意昏君,这一局必然主动出击,以擒杀商朝叛将之首黄飞虎来报效纣王。而哪吒压阵,是因为若是张奎真个厉害,哪吒出手极快,也能及时出手解救。
    然而张奎极能承得住气,自己神龙见首不见尾,只派了另一名平庸部下郑椿,自然完全不敌黄飞虎。
    姜子牙心里有了数,决定亲自上阵劝降张奎。
    ~~~~~
    第二日。
    姜子牙披挂上阵,果然张奎也开放城门,一骑当先,上前和他见礼,口称,“姜元帅,恕张某甲胄在身,不能全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