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1页
默默的坐到镜子前看着里面的自己,他心想,基础训练是怎么样的呢?
镜子里的自己会不会突然开口说话讲课啊?
正当他这般想着时,却见镜子中的自己突然动了,镜中人的手突然伸到了镜子外面去,再收回来时手中却已经捏着厚厚一本书,牛津词典那么厚。
下一瞬间,镜中人猛然挥动手臂,狠狠将手里的“牛津词典”从镜子里扔了出来。
幸好陈光眼疾手快,抬手接住,拿着封皮一看,《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与体验派表演艺术》。
搞半天这镜子只是个书架啊!
你拿书给我时动作要不要这么霸气的。
“请通读全文,并对着镜子做出自我训练。”
通天圣杯的电子音再次响起。
啃这么晦涩难懂的书,对于志不在当演员的普通人陈光而言,毫无疑问这是极难的。
但这里是杯中界,除了啃书之外他根本就没得选择,哪怕恶心也罢,无聊也罢,崩溃也罢,既来之则安之,啃书总比之前闷着头削铅笔来得有趣点。
还是得感谢通天圣杯特有的封锁情绪的功能,即使知道正常状态下的自己已经恶心得想吐,但他却还是“轻松松松”的啃完了这本书,用了大约三年。
期间他还时不时得对着镜子按照这本大部头中记载的表演艺术训练方法做出这样那样的固定表情。
譬如高兴、愤怒、落寞、沮丧等等,到得后期,情绪开始越来越复杂,比如什么喜极而泣,乐极生悲,再不然就是得知了一个坏消息之后非常悲伤,却突然发现是传信的人弄错人了的尴尬与愤怒。
在斯坦尼体系中,一名优秀的表演艺术家必须学会对个人情感的绝对掌控,在表演时必须将自身与将要演绎的角色融为一体,这种形势的表演,也可以说演员凌驾于角色之上,更多的是演员将自身完全代入到角色中之后的顺水推舟。
这种表演方式看似复杂,高深莫测,但其实同样是可以通过专业的训练而得到的。
一名拥有出色表演天赋的演员初学者,学完这么一整本书上记载的方法技巧,再达到勉强合格的标准,差不多需要三个月,而陈光用了三年,不眠不休不吃不喝不知疲倦的三年。
终于合上厚厚的大部头,陈光看着这本书在手中缓缓分解,心中百感交集,耳朵里传来通天圣杯电子音提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与体验派表演艺术》学习完成。”
“不容易啊!”他长叹一声,“基础训练应该是结束了吧。”
电子音来了,“基础训练完成度百分之一。”
噗!
陈光瞪眼,整个人都傻眼了。
这么长时间才啃完一本书,你现在告诉我这才百分之一!
没给他伸冤的机会,镜中人又扔出来一本更厚的大部头,陈光接住一看,除了骂娘也只剩骂坑爹了。
我这累死累活才学点体验派的皮毛理论,你转头又让我练表现派,毫无人性啊。
“《演员的双重人格全面解析——表现派的艺术手法》”
在表现派的理论中,表演者的一共有两个自我,其一是扮演者自身的灵魂,另一个自我则是扮演者的声音与肉体。
在艺术表演的过程中,第一自我,也就是扮演者的灵魂永远保持在绝对冷静的状态,却能通过长期的训练将外在的第二自我的表现张力扩展到极致,让第二自我变成艺术家手中的黏土,可以被随心所欲的捏为任何一种形状。
用冷静的思维操控着身体与声音,将表演艺术用外放的形势展现出来,因为表演艺术本身就是展现给外界他人看的东西。
表现派与体验派简直是完全对立的两种理论,虽然说的都是表演艺术,但相互间却就如同水与火般毫不相容。
刚刚全盘接受了体验派理论熏陶的陈光,现在突然又转向表现派,这对他简直就是种折磨。
幸好,在这通天圣杯的杯中界里他崩溃不了,也有用不完的时间。
笑。
大笑。
张狂的大笑。
含蓄的窃笑。
歇斯底里的怒极反笑。
哭。
愤怒的哭。
压抑着悲伤的哭。
狂喜而情绪失控的哭。
不同于体验派训练以情绪为主,表现派的训练手法多以完全外在的情绪释放训练为主。
在对着镜子训练的过程中,陈光被要求做到镜中人一模一样的神态,就连眼神与嘴里发出的声音都不能有毫厘差别,肢体语言更是如此。
从简单到困难,从静态到动态,啃完这一本表现派的秘诀,他可算是明白了江雅歌与靳诗月的厉害之处,不管这两人各自性格怎样,至少在演戏这一方面,两人简直无可挑剔。
就像江雅歌,哪怕她心里正窃喜着某件事情,但在镜头里表现出来的却是一个痛失至亲后哭得歇斯底里的女侠。
又一个三年,陈光过关了。
两年之后,他又啃完了另一种表现形式,《美式方法派的前世今生》。
方法派是体验派更深层次的延展,除了要展现出人物角色在事件发生当时的状态之外,表演者更要完整的创造出整个角色人物的性格与生活,让这个角色完全忽视掉镜头,在舞台或者拍摄场景中,像是活进了影视作品中,用顺其自然的方式将故事给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