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新御宅屋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256页

      不过这一日,方正起来的格外的早,外面一片乌黑。
    打开禅房的大门,独狼立刻从窝里跑了出来,作为本寺院第一大护法,独狼虽然平时懒散,但是看家护院还是个好手。看到是方正独狼,甩甩脑袋,凑了来,在方正的裤腿摩擦了两下大脑袋。
    方正一如既往的去打扫佛堂,猴子一看方正都起来了,也不偷懒,跑出来拿着扫把扫地。这段日子,每天扫地,扫落叶,听经,他的急性子着实被改变不少。
    松鼠也勤快的帮忙收拾房梁的蛛之类,灰尘之类的东西。
    忙乎完了,天也蒙蒙亮了,方正烧锅做饭,一人三动物吃了早饭,方正下山去了。这一次,没让独狼和松鼠跟着,寺院现在香火渐渐的旺了,不能没人看着。独狼战斗力最强,松鼠细心警惕,是最好的看门护院的选择。
    而猴子,方正则带在了身边,相对于独狼、松鼠,猴子在佛法的悟性最高,亏欠的地方是猴子的性格活泼好动,不懂规矩。但是猴子能千里求佛,这已经表明了他的本心是向佛的。所以方正有机会,会和猴子讲讲经。方正从没想过磨掉猴子的一切习性,只是想让他明白,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而已。
    一路下山,猴子十分好,问道:“住持,我们这是去哪啊?干啥去?”
    “明天是清明节,清明节在人类的世界里,是祭祖的日子。每个人都是爹妈父母生养的,没有父母生养,如何能长大成人?人要学会感恩,纵然父母走了,也要祭祀。今天我们下山,是去化缘的,化些东西回来,明天祭祖用。”方正道。
    虽然作为一个僧人,祭祀并不用这么麻烦,只需要每次礼佛念经的时候,默默的为祖先念几句祈福经好。但是方正终究是在村子里长大的,而且一指禅师也对这些传统的习俗十分重视,两人一直以来都是这么过来的。
    如今一指禅师不在了,方正也不打算改变这个习惯。
    猴子挠挠头,虽然还无法全部理解,但是努力记下是没错的。
    等到方正下了山,山下的村民们也已经纷纷点燃了炊烟,做饭了。更有起来早的,已经吃了早饭纷纷走了出来。
    方正一下山,被人看到了,立刻有人和方正打招呼:“方正法师,这是下山化缘了么?”
    方正宣了一句佛号道:“阿弥陀佛,明天是清明节了,贫僧这是来化缘来了。”
    “嘿,我知道。你稍等,我去给拿些纸钱来。”说话的人名叫孙前程,名字很有前程,不过本人混的并不太如意,但是为人很热情。
    “多谢施主。”方正连忙行礼道。
    孙前程哈哈大笑道:“瞧你这客气的,弄的我全身都是鸡皮疙瘩。”大笑孙前程回了院子里,近了下屋,没一会拿了一盘鞭炮,一把香,还有一沓麻钱纸装了一大塑料袋子递了过来,同时笑道:“前天我准备好了,方正法师,你看看,够不够?”
    方正见礼道:“多谢施主,鞭炮不用了,有香和麻钱纸够了。”虽然寺院里有无数的香可以用,但是这次方正只想用化缘化来的香,这是对一指禅师的尊重。
    孙前程呵呵一笑道:“忘记了,你们从不放炮仗,得,我拿回来。”
    方正收了麻钱纸和香,和孙前程聊了两句,去下一家了。孙前程给他的东西不多,这也是一指禅师多年化缘的关系,不会在一家拿太多,每个人都不容易,拿多了,是给人家添负担。
    方正一走,孙前程扯着嗓子来了一声:“方正法师下山化缘喽!”
    正扫大街的宋二狗一听,立刻扔了扫把跑回家去,没一会抱着一个大袋子跑了出来,迎向方正。
    而正在家里炖鸡汤的杨华,杨大土豪,刚塞进灶坑里一把柴禾,见杜梅出来了,抬腿是一脚:“你耳朵是不是聋了?方正下山化缘了,你有钱了,还不去表示表示?别忘了,孩子是寺庙求来的;连你的彩票,都是方正法师金口玉言。”
    杨华苦逼的道:“我知道,我当然知道,这不是没听到么。我的祖宗啊,你可别乱踢乱蹦的,磕到碰到我们家的小祖宗咋办?”
    “瞧你那德行,我是那么娇气的人么?我告诉你,是你拦着,要不然这屋子里的活还轮不到你一个大老爷们干。”杜梅嘴骂着,眼都是温情,嘴角都不自觉挑了起来。如今孩子有了,又有钱了,眼看着日子越来越红火了,夫妻感情又好,只感觉幸福满满的。
    杨华嘿嘿一笑道:“知道了知道了,老婆大人最厉害了。我这出去了,你等我会,别乱动啊,能躺着别坐着啊……”
    “滚!”杜梅骂道。
    第223章 敬先人警后人【求订阅】
    ♂!
    杨华哈哈大笑中跑出去了,没一会拿着一个超大的袋子出去了。`
    而此时此刻,方正手里已经接了不少麻钱纸和香,猴子也拎了两包,一路上一直挠头,他就想不通了,这些玩意又不能吃,住持要这东西干嘛?
    宋二狗等人正和方正瞎聊着呢,忽然听到杨华喊道:“都让让,方正法师,你们山上缺啥我都包了!”
    宋二狗立刻吹了一个口哨,笑道:“哎呦,杨大土豪来了,方正法师,正所谓吃大户,这家伙现在可是大户中的大户,不吃白不吃啊。”
    方正则呵呵一笑道:“贫僧也想啊,不过家师的规矩,一家不能多拿,这大户怕是吃不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