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新御宅屋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1305页

      而且无论捐不捐香油钱,只要赶上饭时,寺庙中都提供素斋,只是需要自己打饭,自己清洗碗筷,而且不准剩饭。
    寺里的素斋做的极好,虽然清淡少油,但闻着味道十分诱人,而且有好几道素菜,主食是馒头和米饭,还有小米粥。
    尹双双亲自动手打了一碗小米粥,又弄了炒豆干和土豆片,一餐素斋吃的还不错。
    既然来了千眼菩提寺,自然要看看这寺庙中最出名的千眼菩提树,寺庙很大,尹双双拢着披风,抱着暖炉子,在寺庙中缓步前行。
    那颗千眼菩提树很显眼,树冠又高又大,枝繁叶茂,虽然此刻树叶落尽,只剩枝条,却依然可见其雄伟之姿。
    千眼菩提树旁边的不远处,是供奉长明灯的地方,这里面都是一些富贵人家为家中老人孩子祈福点的长明灯。
    尹双双想着也给自己的家人都点一盏长明灯,就让燕一找了寺庙中管点长明灯的人过来,一共捐了三千两银子,点了三盏长明灯,分别是自己的爹娘和外祖父王仲轩的。
    魏英男看尹双双给家人点长明灯,就跟着也帮自己的爷爷点了一盏长明灯。
    出来的时候,尹双双有些累,就找了一个背风的长廊坐下休息,尹双双的手有些凉,魏英男坐在一边帮尹双双搓手,口中随意的跟尹双双闲聊着。
    “刚刚我在那个点长明灯的地方,看到有一盏长明灯竟然没有写人名,只是画了一个竹子,也不知道是给谁点的。”
    “那个啊,应该是给徐中清大人点的吧。”
    第1137章 女相74
    徐中清,皇帝心腹,当初和魏丞相一起帮着皇上变法,结果最后变法失败,徐中清身死,魏丞相成了四处游历的无名先生。
    魏英男有些奇怪的问尹双双:“只是画了一截竹子,为什么你说这是给徐中清大人点的长明灯?”
    “这个很简单,给人点长明灯哪有不写名字的,就算这人生前是罪人,死后家里人给这人点长明灯也不至于连名字都不敢写。
    毕竟人死为大,生前多大的怨恨死了也该消了,除非这人生前得罪的人太多,多到人家到死都不会放过他。
    而活着得罪人到如此程度的,除了那位主张变法动了所有人的利益,最后失败的徐中清大人,也没其他人了。
    况且这位徐大人生前最爱竹子,死后以竹子代替他的名字也很容易让人联想到。”
    其实人死了点长明灯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毕竟长明灯就是点给活人祈福用的,给死人点长明灯多是怀念和希望死人在阴间也能过的好,看得见前路,投胎也能投个好胎。
    说起徐中清,魏英男就忍不住想起了自己的爷爷,一时间,心情有些低落。
    “我爷爷曾经说过,徐大人脾气太硬,不懂得转弯,最后肯定要吃大亏。
    而且他们俩虽然同为皇帝心腹帮着皇上变法,但是爷爷和徐大人的观点并不怎么相合。
    我也问过爷爷明明两个人都给皇上效力,都是皇上的人,怎么关系还不好呢?可是爷爷就是不跟我说,每次我一提爷爷就叹气。”
    尹双双倒是多少能理解无名先生为什么叹气不语。
    “这个主要是因为无名先生和徐大人走的是两个派系,一个是激进派,一个是缓行派。
    徐大人年轻有冲劲儿,他主张变法就是快刀斩乱麻,恨不能一棒子就将世家全都打死。
    无名先生为官多年,深知世家根深蒂固,多少代人几朝经营,正应了世家自己说的那句话,铁打的世家,流水的皇朝。
    想要动他们很不容易,而且世家之人多在朝为官,一旦动了世家就要削减很多官员。
    这么多官员被削减下去,那么就必须有足够的替补才可以,否则天下是要出乱子的。
    所以无名先生认为变法不能急进,最好的方式就是以润物细无声的方法,先不动官员们土地缴税的事,而是先培养足够接替世家的人才,再缓慢架空世家权利。
    这样等到世家发现不对的时候,皇上可以直接以雷霆之势将世家在朝廷中的人脉全都换成自己人,等到世家都被打残了,再来慢慢进行土地赋税的改革就更容易。
    无名先生的办法稳扎稳打,是最容易变法成功的,只是这个方法实在是太耗时间了,最快也要有十年时间才能初见功效。
    可惜当时的皇上太年轻气盛,没有那么大的耐性,那个时候皇上的想法更偏向徐大人。
    结果就是世家发现危险,联合所有即将被触及自己利益的官员们一起施压,皇上自然保不住徐大人。
    而无名先生并没有被要求一定要让皇上赐死,就是因为无名先生并未如此激进。
    如今皇上已经变法失败一次,触动了这些世家们的警惕之心,日后皇上就算用无名先生润物细无声的方法,也怕是没有什么用处了。
    因为世家不会允许任何触动自己利益的事情发生,他们会用尽一切手段反抗破坏皇上的计划。”
    说起这些变法的事,尹双双的心情也有些沉重,世家为患这种事情,历朝历代都有,但是严重到本朝这种程度的还是少有。
    魏英男也想到了自己爷爷的遭遇,一时间不由得对徐中清,的事情也有些感叹。
    “虽然徐大人变法失败了,但他是为了天下百姓,总算有人还记得徐大人,为他点了这一盏长明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