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新御宅屋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12页

      作为儿子的长安侯,可没有资格委屈他娘陈老夫人。
    那谁能委屈一位侯府老夫人?
    李苒想的兴致盎然。
    秋月见李苒直直看着门帘子,笑的两眼眯起,忍不住翻了个白眼,嘴角无法控制的往下扯。
    从昨天得了进宫的信儿,这位姑娘就这样一脸傻笑,真是丟人现眼!
    “姑娘!”秋月提高声音叫了句,她觉得她再不及时叫醒这位姑娘,只怕她就要笑傻了。
    “嗯?”李苒用最简短的语句,表达了她的疑问。
    “姑娘要是用好饭了,就得赶紧换衣服,刚才钱嬷嬷不是说了,别让老夫人久等。”秋月指着榻上那一堆衣服。
    “嗯。”李苒放下筷子,表示她吃好了。
    秋月叫了两个丫头进来,三个人手脚很快,给李苒重新梳了头,插了满头的金掩鬓金花钿金挑心金头簪金顶簪,插的满头金光闪闪密不见发。
    钱嬷嬷送来的那套二奶奶的衣服,缂丝掐金,金光闪闪的花开富贵满绣到底,整件衣服,长短上很合适,因为过于厚硬以及闪亮,根本看不出肥不肥。
    李苒只觉得自己两条胳膊都垂不下去了。
    从头到脚武装好,李苒站在那面两尺多高的大铜镜前,被自己满身的金光晃的眼睛都要睁不开了。
    把她打扮成这样,这是要恶心谁呢?
    李苒一身金光,淡定出门。
    在二门里没等多大会儿,一个十七八岁的小姑娘挽着陈老夫人,张夫人走在陈老夫人另一边,一起从月洞门里出来。
    小姑娘从看到李苒起,就直着眼睛打量她。
    李苒也打量着小姑娘,这位应该就是这府里最小的孩子,三娘子李清柔了。
    三娘子李清柔一件石榴红裙,酡颜抹胸,外面一件深蓝灰褙子,褙子略短,腰身微收,一身打扮活泼大方。
    这一家子的审美很正常么。
    李苒从三娘子李清柔看向张夫人。
    这位三娘子长的不难看,也不胖,和她娘张夫人一看就是娘俩,一模一样的敦实端庄,厚重有余灵巧缺乏。
    这一家的孩子,她见过的两个,都是不偏不倚、完美的集合了父母的特征。
    张夫人看到李苒,脸上的笑容就消失了,陈老夫人脸也沉了,“上车吧。时候不早了。”
    一共四辆车,陈老夫人那辆朱轮车在最前,李苒的车和三娘子的一模一样,走在最后。
    皇宫没有李苒想象的奢华,也不是李苒想象的那样,一举一动都不能随意,倒有点儿象个大型游园会,甚至连个类似集体磕头这样的仪式都没有。
    这个游园会的园子很大,有座肯定是人工堆出来,但真不算矮的小山,山边有个湖,湖很大。
    从山脚到山顶,彩带飘摇,看样子这座小山是主场,重阳么,讲究的是登高。
    陈老夫人和一群穿着打扮差不多的老夫人,簇拥着一位面相柔和、四五十岁的妇人,走在最前,沿着飘摇的彩带缓步上山。
    张夫人则和一群跟她年纪参差,却都是差不多打扮的夫人们一起,跟在前面一群老夫人后面。
    再后面,看样子都是小姑娘了,一大群中间又分成大大小小的群,叽叽喳喳,活泼可爱。
    李苒走在这群小姑娘中间,一片娇嫩鲜花中间,她是只活动的闪光金器,亮眼瞩目。
    从李苒走进来那一刻起,连那些老夫人在内,几乎……不是几乎,就是全部,全部的人,都将她细细打量了一遍之后,再时不时瞄她一眼。
    她是全场唯一的焦点。
    至于她周围的小姑娘,李苒觉得,从她进来起,她们议论的主题,就非她莫属,而且只怕还是唯一的主题。
    只是,虽说她是今天游园会绝对的主角,却没有一个人过来和她攀话。
    和从前一样,她还是一群山鸡里的仙鹤…
    李苒想象着仙鹤的模样,昂着头,淡定自若的左看右看,看一切她想看的人和物,比如那些面目清秀的内侍们。
    第7章 果然不凡
    重阳节宴,当然不是只有女眷。
    山顶阁楼里,皇上站在窗前,仔仔细细打量着越走越近的李苒。
    “这一身衣服谁给她挑的?”也不知道是被李苒满身金光闪着了眼,还是看不下眼了,皇上侧了侧头。
    “她饮食起居都是阿娘经手安排,阿娘不愿意多操心,都是随她的心意。”长安侯李明水答道。
    他并不清楚李苒怎么会穿成这样,不过,这要是李苒自己挑的,不过是个穿的不合适。
    李苒初初回家,穿着不当什么的,不算什么事儿。
    可要是别人给她穿成这样,不管是他娘,还是他媳妇儿,这可都不算是什么好事儿,说重了,逄得上是他们府上一大丑事儿。
    这种明摆着的事,不用权衡,自然应该是李苒自己挑的。
    “她长的象你,可是更象她。”李苒走的更近了,皇上目不转睛的看着李苒,低低感慨了句。
    长安侯李明水移开了目光。
    皇上看着李苒,长安侯目无焦距的看着屋角,沉默片刻,皇上问道:“她知道自己的身世了?”
    “她知道她是我的女儿,别的,应该不知道。”长安侯李明水收敛心神,垂眼答道。
    “朕倒是觉得,她应该知道点儿,她挑的那十来本书,一多半是梁朝旧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