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新御宅屋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337页

      “不要杀我,不要杀我,你们要知道什么,我都会告诉你们,请你们不要杀我。”那女人求饶道。
    “小李,交给你解决,其他人,撤。”黄旭对刚才的那个特战队员说道。
    来到了这个世界,处在这样的环境中,就不能有妇人之仁。
    黄旭带头冲出帐外,他看见另外四队人都从其它的四个帐中垂头丧气地走了出来,看样子,也是没有找到正主儿。
    “报告队长,没有收获。”四小队人马都是说着同一句话。
    “情况我都知道了,但你的屁股都擦干净了吗?”黄旭道。
    “队长放心,已经处理好了。”众人道。
    “那好,我们撤。”黄旭说完,朝营门口退去。
    到了大营外,黄旭聚齐负责警戒的第一队与负责狙击支援的第二队,还有自己亲率突击的第三队,连同自己,东方不惑,田小二,总计103人,趁着夜色,撤回己方大营。
    这一次突袭行动虽然没有成功,但是,通过这次行动,黄旭也大致摸清了整个特战分队的实际作战能力,以及配合协调能力,快速突袭能力,收到了一定的效果,是很有意义的一次实战,而且,这一次突袭之前的情报工作,也是做的相当完善的,最后只是由于突发的因素,才使这次行动没有取得完美的结果,那只是运气问题,与准备没有关系,这样来看,由刘玉华与姚大洪任副处长的情报处也干得很不错。
    按照现在的情况来看,自己最倚重的这两个机构,都已开始发挥出它的功效,假以时日,这两把利剑一定能够大放异彩。
    第二百零八章 火烧粮草
    曾国藩事后回来,发现自己的小妾失了踪,大怒,忙遣人寻找,可是,没找到。
    这是当然的喽,曾国藩又怎能找得到,他又怎能知道,黄旭的特种作战分队对尸体的处理有一种很有效的办法。所以,就是曾国藩将整个地球都翻过来,都不可能再找到他的小妾,这事到最后也只能是一个无头公案。
    失却小妾是事小,但耽误军国大事却滋事体大,所以,在初始的震怒之后,曾国藩又将全部精力投入到了紧张的军队建设当中去,小妾之事也就被忘到了脑后。
    忽一天,曾国藩又召集众将议事。
    “军师,我们军队的整训工作进展如何?”曾国藩问道。
    “大帅,进展很顺利,现在只是实际的作战经验有所欠缺。”李鸿章这段时间是忙里忙外,着实给累得不轻。
    “嗯,实际作战经验只能在战争才能获取,这样说来,我们是免不了要与石达开一战了。”曾国藩皱起了眉头。
    “是的,大帅,我们要有这个思想准备。”李鸿章道。
    “石营的情况如何?”曾国藩又问道。
    “据探马回报,石营的动静也很大,基本上每天都在操练人马,但操练的方法却与我们有很大的不同。”李鸿章也想不明白这其中的根本差别在哪里。
    “哦,军师能不能说得详细一点。”曾国藩来了兴趣。
    “石营的操练与我们不同的地方在于,我们将所有的兵种都是分开训练,而他们则是混在一起练,而且,他们的这种练法看上去非常的杂乱无章,不知道这石达开在搞什么鬼。”李鸿章是百思不得其解。
    “混合操练,历来的兵书战阵上面都没有这种练法,石达开这样做是不是在迷惑我们,他在搞什么,查,军师,派人查,一定要查清楚,这石达开到底在玩什么花招。”曾国藩道。
    “是,我这就去安排。”李鸿章得令。
    “对了,除此之外,石达开是否还有其它异动。”曾国藩道。
    “学生还听说,石达开将离安庆不远的石头城开辟为新的粮草輜重补济之所,他以前都是将粮草器械堆放于安庆府,现在却将部分物资前移,不知道他想干什么。”李鸿章又汇报了一个新的情况。
    “派人去查过了吗?”曾国藩道。
    “查过了,确实属实,那里确实堆放了很多粮草,而且有重兵把守。”李鸿章点点头。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是最基本的用兵之道,看来,石达开是蠢蠢欲动了。”曾国藩估摸道。
    “我们怎么办?”李鸿章请示道。
    “突袭石达开在石头城的屯粮重地,烧了他的粮草。”曾国藩想了想,似乎下了很大的决心。
    “恐怕不是那么容易。”李鸿章摇摇头道。
    “那是当然,所以,我们需要好好合计合计,找出一个稳妥的办法,但,石达开的这个粮道一定是要断的,如果大军无粮,那石军将不攻自乱,我们就能做到不战而屈人之兵。”曾国藩是打得好算盘。
    “大帅,给我五千军,我必能攻入石头城烧了石贼的粮草。”曾国华请命。
    “国华,军师刚才说了,那里可有重兵把守。”曾国藩激他道。
    看来,曾国藩是已经打定主意要去干这种烧人粮草的缺德事了,所以,这一次,他打算派个狠人去,他第一时间想到了曾国华,但是,他不能直接跟他说,他要先激一激曾国华,所谓请将不如激将,就是这个道理。
    “石贼所谓的重兵在我眼里那犹如草芥,不值一提。”曾国华对所谓的重兵之说,抱以嗤之以鼻的态度。
    “你真要去?”曾国藩道。
    “愿去。”曾国华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