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新御宅屋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786页

      坂本龙马死了,死得不能再死了。
    而做完这一切之后,东方不惑收枪而立,他面无表情地望了望那散落一地的零件,这才又将长枪朝前一指,他身后的太平军便发出一声喊,如潮水般向前冲去。
    他们要去追击逃逸的西乡隆盛。
    而太平军踩着坂本龙马散落一地的身体部件而行,立时就将他的这些个部件踩了个稀巴烂。
    不过,还不得不承认,坂本龙马死了一个好地方,不需要土葬也不需要火葬,太平军就这样将其给葬了。
    而这一折腾,东方不惑浪费了不少时间,当他率军追出城外的时候,西乡隆盛部已经去得远了。
    就在东方不惑下令要继续追击的时候,他们碰到了原先部署在城外与日军对峙的那部分太平军的疑兵。
    于是,东方不惑便问起了日军的最新动向。
    那这部分疑兵是由东方不惑手下的一个亲信将军率领,据他,西乡隆盛在刚出城的时候,太平军就发现了,但是,他们人少,日军人多,所以,他们也不敢与日军硬碰硬,只能旁敲侧击地从旁骚扰及袭击日军,以图拖住日军前进的脚步。
    而这种战术在刚开始的时候还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日军毕竟人多,当西乡隆盛专门派出一支军对付他们之后,他们便不能再影响到西乡隆盛的主力大军了。
    就这样,他们眼睁睁地看着西乡隆盛在他们眼前消失了。
    东方不惑听了部将的话,不禁怒不可遏地大骂西乡隆盛以及那已经死去的坂本龙马,要不是坂本龙马瞎搅和,西乡隆盛哪能这么容易就跑掉。
    真是太可恨了。
    而这样让日军给跑了,真是太可恨了。
    那部将见东方不惑发怒,也不敢吭声,只能唯唯诺诺地在一旁陪骂。
    直到骂够了,东方不惑这才又问起西乡隆盛离开的时间,以及此时可能到达的地点。
    东方不惑知道问了也是白问,于事已经无补,但是,他还是问了,至少,他可以得到一点心理上的安慰吧。
    果不其然,部将回禀道,西乡隆盛过去了大约半柱香的时间,至于日军身处的地点,现在尚无法估算。
    这样的回答已在东方不惑的预料之内,于是,他挥退部将,不再多言。
    在稍作沉思之后,东方不惑不再废话,长枪又是朝前轻轻一指。
    太平军便沿着长枪所指的方向继续前进。
    此时,东方不惑心中还抱着一丝希望,希望还可以追得上。
    第四百八十二章 日军撤退的原因
    东方不惑率军沿着日军逃逸的方向奋起直追,一直追出好几十里才停止进军,而他们这一追来,仅仅是歼灭了一些小股的日军,但这些都不是日军的主力,而是一些因为各种原因没法跟上主力而掉队的残余。
    而西乡隆盛所率的主力已经是去得远了。
    东方不惑见再追下去也没什么意义了,所以,最后只能率军悻悻而回。
    而他率军往回走了没多远,就看见前面烟尘大起,滚滚洪流由远及近,他知道,田小二率领的大队人马到了。
    两兄弟见面,互致问候,各自说了自己的情况,然后,不免引来一番惊叹,接着,二人略微商量,决定回汉城之后再另做打算,于是,二人便连袂而回。
    到了汉城之后,他们坐未安席,就有人来报,陈玉成以及他所率的第八军团也回来了,而且,陈玉城在外求见。
    二人听说陈玉成来了,立即便让人请进来。
    陈玉成满面风尘地奔到二人面前,先见礼,然后按田小二的意思坐到一边。
    而田小二不待陈玉城发话,便迫不及待地问起第八军团以及他们阻截西城日军的情况。
    陈玉成见田小二相询,赶紧起身行礼,然后,他以尽量平缓的语气将这其中的经过简要地向二位元帅做了说明。
    话说,陈玉成所率的第八军团在渡河之后,便按照事先的部署,与田小二和东方不惑率领的大军分头行动,田小二等人取东城,而他的第八军则顺势西进,与日军驻守西城的大军交战。
    而得益于情报部门所做的工作,第八军团将西城日军的驻防情况已是摸得一清二楚,所以,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急行军之后,第八军团顺利地摸到了西城日军的驻地外面。
    而日军对第八军团的到来却是毫知情。
    这也难怪,事先连一点预警都没有,知道了那才叫怪。
    而见日军毫防备,陈玉成当场大喜,在进行必要的部署之后,他便率军对日军的驻地进行了偷袭。
    日军在卒不及防之下,仓促应战,场面是十分的紊乱。
    而陈玉成则指挥第八军团趁机大肆砍杀,日军很便死伤累累。
    眼见日军就要一败涂地了,正在这时,有一彪军却突然从外杀了进来,刚刚好插入到第八军团与日军之间,并顶住了第八军团的进攻,为日军主力整军再战赢得了时间。
    可是,这一彪军又是从哪里钻出来的呢?
    原来,日军司令官伊藤博文可谓是狡诈比,他在这个日军认为固若金汤的驻地外,又另外安排了一支奇兵做为日军主力的侧翼,以便对日军主力进行掩护。
    伊藤博文认为,一旦发生意外,这支奇兵将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而后来的事实也正好证明了伊藤博文的先见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