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新御宅屋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968页

      曾国藩决定。以西路军的少部分兵力来牵制阿萨姆关上的英印联军,然后西路军主力隐蔽东下,与东路军主力聚兵一处,合力对付英军那三十万精锐,然后出其不意地聚而歼之。
    但是,英军却不知用什么办法事先侦知了太平军的意图。他们并不让那三十万英印精锐落单,而是将英印联军的八十万大军全都放置于太平军的正面,严阵以待,让太平军一时之间无计可施,无隙可乘。
    双方之间因此而对峙起来。
    战事并没有按照曾国藩预料的那样向前发展。而是偏离了原本设定好的航线,出轨了。
    这让曾国藩很是有点无奈。
    但是,无奈归无奈,最后还得找出破解之道。
    于是,曾国藩与众将反复商议,希望可以找到这把破解困局的钥匙,但是,很可惜,他们没找到。
    也许,太平军只剩下一条路可以就走了。
    那就是硬打硬拼。
    可是,如若要硬拼,以当前的实力对比来看,太平军并不占优势,太平军东西两路大军加起来差不多接近一百万人,这与英印联军的八十万相较,也只是稍占上风,如果直接对垒,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毕竟悬念还是存在的,所以,最为稳妥的办法就是继续增兵,直到实力完全压过英印军,然后再以绝对的实力胜之。
    只不过,不管实力如何,不管结果如何,如果硬拼,太平军最后都将要付出甚为惨重的代价。
    可是,战事发展到了这一步,已经由不得人再有其它想法了,只能拼命向前,倾尽全力战胜对手,这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曾国藩只能将当前的情况电告黄旭,静待黄旭的旨意。
    这么大的决定只能由黄旭来下。
    而黄旭回电则是令曾国藩暂时按兵不动,他将率预备援军尽快来援。
    于是,曾国藩率军继续与英印联军对峙。
    而双方也在积极地做着各方面的准备,积蓄力量,构筑工事,迎接大战的到来。
    战争的阴云似乎已完全笼罩住了这一片天空。
    而在这种紧张的气氛当中,黄旭的所率的预备大军到了。
    如此一来,太平军的三支大军,总计一百五十万人马,终于在这阿卜杜拉行省汇齐了。
    大军齐集,一场大会战即将展开。
    而黄旭到了之后,连茶都还没得及喝一口,就召集众将议事。
    局势如此,怎由人有半点懈怠之心。
    然后,一场重要的战前军事会议便在黄旭的御帐中展开了。
    这次会议很重要,它将直接决定这仗怎么打。
    所以,太平军中副军团长级以上的将领全都被要求参会,而会议由黄旭亲自召集,曾国藩主持。
    而此次会议的核心内容就是如何与英印联军打这一场仗。
    现在,太平军是以一百五十万人马对英印军的八十万人马,兵力对比上,差不多是以2:1领先,当然,领先固然是好事,但也正是这种领先,却给太平军带来了一种无形的压力,这让太平这对待这场仗的态度只能是一个,那就是,只能胜,不能败。
    所以,会场上的气氛也有点紧张。
    “诸位,请安静,安静。”曾国藩的目光绕场一周,然后伸出双手往下压了压,道。
    于是,众人停止讨论,全都将目光集中到了曾国藩身上。
    然后,只见曾国藩大手一挥,接着道:“今天请大家来,只有一件事,那就是这场仗如何打,希望大家不用顾忌,各抒己见,尽管畅所欲言可也。”
    一百五十万大军,那不是一个小数目,如何指挥,如何协调等等,这些都是大件事,所以,必须商量出一个可行的方案来。
    “皇上,总司令,末将以为,大军汇集,已无任何投机取巧可言,双方只能以硬碰硬,进行一次实打实的较量,综合实力强者,自然最后能够胜之。”东方不惑直接而又干脆地道。
    这是东方不惑的风格,他向来敢言,更不喜拐弯抹角,所以,打破沉默的往往都是他。
    不过,他的话倒也并非全无道理,依照现在的情况来看,敌我双方的兵力加起来已达两百多万人,而且双方之间所处的这一片区域空间狭小,缺少运用战略战术的纵深,而且迂回的空间不大,所以,如果想要出奇计用奇谋取胜,恐怕难度很大。
    说穿了,就正如东方不惑所说,双方之间只能来一次硬撼,看看究竟谁的力气大。
    当然,这也是黄旭与曾国藩会召集众人讨论的原因,他们显然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就希望可以多一些人,多出一些有用的主意。
    “嗯,东方之言虽然直接了一点,但也算是一个办法,那么,除东方之外,诸位还有其它的办法吗?”曾国藩听了东方不惑之言,也不置可否,他继续问道。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三人行,必须我师焉,曾国藩始终相信,好办法就是在讨论之中产生的,集思广议才是大道。
    “如果我们能够想办法对英印联军进行穿插包围就好了,可是,空间如此狭小,如要穿插包围,那可真是有点难度。”田小二在一旁感叹道。
    他也觉得这是个头疼的问题。
    说一千,道一万,这都是人多地方小惹的祸。
    “如此说来,我们岂非已是黔驴技穷了。”曾国藩皱了皱眉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