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新御宅屋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768页

      侯君集道:“陛下,还是让我先锋军出战,围攻岐山城,解决此患,大军再进入京兆郡吧!”
    来护儿、陈稜两位大将军也意动了,想要立功,不过,他们自持身份,觉得跟这样年轻将领争功,有些降低身份,所以,目不斜视,表示不动心的样子,其实双耳在注意聆听。
    罗昭云犹豫道:“此城依山傍势,易守难攻,若是强攻,伤亡必然惨重,当智取才是。”
    郭孝恪说道:“根据斥候回报,前几日,唐军将三城的粮草,以及周围的粮仓,都不断运往岐山城,估计够五六万守军,半年之用了。我军即便困住此城,围而不攻,要困死它,也得半年时间,到时候天气入冬,唐军可以反攻,我军只能后撤,给唐朝廷苟延残喘的机会。”
    “既然围困不行,那就只能硬拼了,劝降不成,偷袭也难!”来护儿在旁说道。
    这时候,罗昭云犹豫着,要不要动用炸药包,突然偷袭,给岐山城一个措手不及。
    经过这几年的研制,黑火药基本成型,而且效果稳定,批量生产,暂时属于大华高度的军事机密,将领和士兵都不知情。
    上一回攻城动用了一次,是派来的特战团人员,亲自上阵,动用了炸药,没有让普通士卒接手,因此消息不曾外泄。
    将士们只以为是一种类似火罐的装置,根本没想到什么黑火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
    “在攻打岐山城之前,陈稜将军,你率兵两万新军,先绕到岐山后,拿下仁寿宫!”
    “末将遵命!”
    罗昭云继续点将道:“侯将军,你带先锋军,兵临城下,暂时做好围城准备!”
    “遵命!”侯君集抱拳点头。
    “来护儿将军,朕派你带兵四万,进逼郿城,把唐军堵在扶风与京兆郡的边界,让长安的唐军,无法前来解围,到时候,朕要俘虏山城内的唐军,让他们插翅难飞。”
    众将一愣,没料到陛下忽然间,如此胸有成竹,竟然要全俘岐山城的唐军。
    褚遂良忍不住问:“陛下,可有妙计,能够轻易破城,拿下此岐山城?”
    “哈哈,暂时说不得,已有了想法,但具体实施,却要保密,说出来就不灵光了。”罗昭云卖了一个关中,决定要拍斥候和情报人员,在初期攻城时,要探测山城的城门厚度、结构等,然后再推算用多少黑火药,如何炸开城门。
    只要城门告破,那山城就如决堤大坝,毁于一旦了。
    分兵之后,陈祾和来护儿带走六万人马,还剩下十万雄兵。
    侯君集领兵五万,其中三万先锋精锐,两万新军和降兵,浩浩荡荡,赶往岐山城。
    按照惯例,先以新军和降兵攻城试探,同时锤炼新军意志和胆色,也把降兵整合磨砺。
    罗昭云身披战甲,御驾亲征,率五万中军,前往岐山城外五里督战。
    多日没有步入沙场厮杀,罗昭云觉得自己带兵打仗会有所退步,这不利于他征讨天下,必须保持一种马背上定国安邦的状态,才能适应接下来的诸侯争霸。
    第0726章 回京诉苦
    李建成带病回到了长安城,其实他的病并不重,只是染了风寒,身体有些发热,喝些汤药就能顶过去,但是李建成没有吃药,也不梳妆,故意让自己看上去憔悴一些,比实际的病情似乎更严重。
    这有他的意图,不想让这次与西北大华军交战失利的事件影响自己储君影响,被大臣们攻击,削弱他的英明才能的印象。
    城外十里有一些大臣在驻足,在张望远方,等候迎接太子归来。
    这些大臣都是自发的,凑在一起,谈笑风生,自称一个团体。因为李渊年过半百,在位时间有限,所以太子才是他们未来要效忠的人,提前站队,也是为了能有好印象,日后被重用。
    “太子来了!”有人大呼一声,几位臣子围拢上去。
    李建成下了马车,他一直在车内养病,下车后神色萎靡,感慨道:“有劳几位大人,前来迎接本殿下。”
    “太子辛苦了,这次击败薛仁杲,消灭西秦,可谓功劳彪炳。”
    “是啊,连秦王都吃了大亏,败给西秦,太子出马,手到擒来,还是太子殿下的带兵能力更胜一筹啊!”
    “文能安邦,无能定国,太子英明神武!”
    这六七位大臣,你一言我一语,拍着马屁,对于李建成这次败给大华,丢了扶风郡一半疆土,损失数十万石粮草的事,丝毫不提,光捡好一面的说。
    李建成听完,明知道这几人说的有些偏颇,但内心却舒服受用,不论是谁,都喜欢听恭维的话,不愿意接受指责。
    他露出笑容道:“我也是尽力而为,多亏了将士们的英勇作战,不过,这次因为西北的气候不适应,不慎染了风寒,身体有些吃不消,疏于大意,所以被大华军有机可乘,这次回京,本殿下会向陛下请罪责罚的。”
    “哪里是太子的过错,身为储君,应该为陛下分忧,学着治理国家,而非征战沙场,这次太子已经做到了最好,因身体原因,才吃了小亏,但并不会掩盖功绩。”
    “就是啊,秦王自称有军事才能,还不是败给了薛举,损失惨重,回来养伤,至今尚未痊愈呢,太子无须自责。”
    这些人在为太子开脱,不断夸赞,掩盖了失利的一面,趁此达成了一致口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