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新御宅屋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14页

      梁司寒远远地看向漫画主角般的干净男孩儿,说:“你有宽松的衣服吗?暂时借一下?衬衣半边湿透了。”
    周文安闷头一点,快步朝着卧室走过去。
    梁司寒转身回洗手间,注意到门边的墙角整整齐齐地摞起几捆扎好的书籍,高度接近半米。
    他低头仔细看了看,泛黄的旧书、画质粗糙的封面人物,再看落了色的书名,是□□十年代的港台武侠小说。
    他抬眸,看到挂在洗手间门边的木片帖,上面歪歪扭扭地竖写着三行字:
    古池——
    “让我先”
    青蛙一跃而入。
    字体充满童稚,句子对应着洗手间,也显得有几分童趣和纯真。
    吨吨在洗手间里拿着他的衬衣,看他正弯腰眯眸,他走出来问:“叔叔在看什么呀?”
    梁司寒指着小木片:“这是你写的吗?”
    吨吨摇头:“我还不会写字呢,爸爸写的呀。不过我会念。”走出来仰头指着小木片,把三句话活灵活现地念了一遍,还学着青蛙的模样,“呱呱”地叫了两声,满脸满眼都是笑。
    梁司寒将他手里的衣服拿起来放在洗手台上,弯腰把这可爱孩子抱起来:“这是你想的吗?”
    “当然不是啦!这是俳句!”吨吨在他肩上,指着小木片上的字,“爸爸说是日本的一种古诗,就跟床前明月光一样,是诗。叔叔你不知道哦?”
    梁司寒还真没接触过俳句:“不知道。”
    吨吨屁股坐在他手臂上,手舞足蹈地说:“那让爸爸教你吧!爸爸什么都知道。”
    “什么都知道 ”的周文安从卧室里翻出了一件纯白色体恤衫。
    他身高才一七八,和梁司寒明显不是一个体格,自然找不到合适的衣服。
    短袖还是公司搞活动的均码文化衫,背后还有“时锦年华五周年快乐”的蓝色字样。
    走到客厅,面对着抱着孩子的梁司寒,周文安抱歉地抖开T恤:“梁先生,我只找到这一件,不好意思,您看能将就下吗?我只穿过一次,洗的挺干净的……”
    梁司寒腾出手接过:“就这件。”
    他把吨吨放在沙发上,然后换上。
    周文安瞥了一眼,心想:身材好的人穿什么都出类拔萃,一样的白色T恤,在自己身上晃晃荡荡不成样子,穿在梁司寒身上就像是大牌设计出品的。
    梁司寒没注意他的眼神,弯腰又把吨吨抱住,双手撑在他腋下,高高地举起来。
    “哇哦!”吨吨兴奋地大喊,咯咯直笑,“爸爸我好高啊!哇,我可以摸到灯啦!”他伸手去够客厅的顶灯。
    兴奋了一会儿,吨吨指着客厅的玻璃柜:“叔叔给你看我做的东西!”
    玻璃柜里整齐地陈列着五颜六色的陶碗,泥人,木质的小玩具,还有厚厚一沓的画册。
    小物件都做得并不那么精巧,透着一种质朴和纯真。
    梁司寒一手抱着孩子,一手拿起小陶碗,翻过碗底看到了“周&周”的字样以及一串数字:“这是你跟爸爸一起做的吗?”
    “对啊!”吨吨骄傲地说,“都是我和爸爸一起做的呢。叔叔你看这个小青蛙,可爱吗?”
    浅绿色的小青蛙,圆嘟嘟的白肚皮,似模似样。
    梁司寒在小青蛙的脚底同样看到了日期,他问道:“也是你做的?”
    “嗯!”吨吨抱着他的脖子,“爸爸说等我做得够多,就可以开美术馆,让别人来参观啦!”他伸出手指一个一个数过去,“一,二,三,四……”
    一直数到了三十多。
    梁司寒发现每样东西,每幅画,都有明确的日期,似乎在方便以后有人拿着这些物件去回忆当时的场景。
    他们正在玻璃柜前说话,而周文安则在厨房门口微微露出脑袋,静静地看过去。
    夕阳的斜晖从落地窗外照耀进来,光斑如跃动的音符,热热闹闹地铺陈在这个狭小的客厅中。
    空气中弥漫着孩子欢乐的叽叽喳喳声,像是幼鸟终于等到了归巢的燕,扑楞着躲进温暖的大翅膀底下,诉说一天的见闻,也在倾吐着一天的思念。
    周文安看着他们,几乎难以置信。
    =
    晚饭是简单的四菜一汤,白米饭和小小的紫薯作为主食,丰富营养。
    梁司寒坐在小方桌边,毫不吝啬地夸赞:“吨吨说的没错,小周先生厨艺很好。”
    “就是家常菜。”周文安有些羞怯地红着脸,他给吨吨布置好餐具,又为每个人盛了一碗番茄蛋花汤。
    在周文安面前,吨吨规规矩矩地吃饭,丝毫不敢造次,还很客气地一直让梁司寒吃菜:“叔叔,你吃红烧鱼块。紫薯也很好吃的,爸爸说紫薯可以补充青花……花青素!”
    “但是不能多吃哦。”周文安在旁边帮孩子剥紫薯皮,柔声说。
    餐厅的灯光很柔和,照得两个人的头发都细软乌黑,皮肤白皙。
    两张面孔都干净得若未染纤尘般,叫人望一眼就舍不得挪开视线。
    梁司寒问:“那我可以吃一个吗?”
    吨吨:“可以呀。”他伸手就要去够小蒸笼里的紫薯。
    梁司寒淡淡问:“可以劳烦小周先生帮我剥一下吗?”
    周文安抬眸,撞进他漆黑夜色般的眼中,不自觉地点点头。
    他抽了一张湿巾擦擦手,接过吨吨递来的紫薯慢条斯理地剥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