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新御宅屋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216页

      “一样。”
    乔二爷没有说安全的地方是哪里。
    “我知道了,万事小心。”
    苏婉想问,却最终什么也没问。
    又安排完一些细碎之事后,二爷给在座的所有人深深作了个揖,苏婉也随之起身,福了礼。
    “他日若我们夫妻侥幸生还,必不忘诸位之情。”
    “二爷!我们誓死相随!”帘门外三人齐声道。
    徐遥叹了口气,摇晃着起身道:“我已经上了你们贼船了!”
    内室的莲香捂嘴笑了起来。
    “哇呜哇呜……”
    大人们说话声音过大,把敏哥儿给吵醒了。
    转间,到了第二日。
    拍卖会办得说顺利也顺利,说不顺利也有些。
    原本临江本地不少豪商都要来参与,但是不知道怎么第二日都没有来,有看在徐遥的面上想两头交好的,给徐遥递了话,说是乔大爷(二爷谪兄)昨夜宴客,请的都是当地富绅豪商。
    昨日来了苏婉这边来看绣图的,很多都在宴请名单上。
    当然,十之八九也都去了。
    宴席主题是他们乔家并不会为难乔二爷和苏婉,所以想请在座的各位不要去竞拍这什么“收山”之作,这“收山”之作拍不出去,这“收山”还有转圜的余地。
    有了余地,乔家“逼迫”一位刺绣大家的名头也就做不实了。
    去参加宴席的都是人精,自然也懂这里的弯弯绕绕。
    不过,乔家人算计这么多,没料到的是乔二爷和苏婉的目的也不是用“收山”去败坏他乔家名声,也不是真的想卖掉那些绣图。
    他们的目的,只是想引杨选使和李钦官来观一观苏婉的绣技罢了。
    苏婉有自信,见了她的绣技,这两位必定会选她。
    果然,今日两人再次来到这间小院,见小院里冷冷清清的,也没有露出意外的神情。
    昨日他们回去后,专门寻了可靠之人打听了乔勐苏婉和乔太守乔家人的恩怨。
    听完他俩只是说了一句:妒妇误家。
    在他们看来,事情的起源还是谪母不忍,容不下庶子,也见不得庶子风光,这才导致了后续发生的惨事。
    如今,乔家幡然悔悟,休离了那作乱的黄氏,也是在心里重视乔勐夫妻的,两处修好,也只是时日的问题。
    若是这次那婉娘子被选上,入了官家的眼,这乔家也会更加看重他们夫妻,往日龃龉又算得上什么。
    而二人又自持身份,并未知会乔太守。
    所以,他二人在萧条的小院里,对着面上带了沮丧之意的乔二爷表明了身份和来意,也表达想见婉娘子的想法。
    乔二爷演技精湛,从沮丧到惊喜再到迟疑都演了个遍。
    “我亦是不忍我家娘子这手艺从此封尘,只是……我怕我那父亲知晓了,我们是走不了的。”
    李杨二人一挥手,“有我们在,我看谁敢拦!”
    乔二爷似是松了口气,引了二人前去见苏婉,只是二人都是外男,也只能隔着帘子说话。
    苏婉自是表现的意外,随后又是惊喜,当然同样也和乔二爷一般表达了对乔家人的顾虑。
    李杨二人用“一笔写不出两个乔字,既然那祸害黄氏已被休弃,将来你们飞黄腾达了,还怕这乔家对你们怎么样么?都是一家人”的理论,“劝服”了苏婉和乔勐。
    苏婉不收山了,跟李杨二人上京去。
    因着苏婉还有几日才出月子,所以李杨二人需等几日返京,二人自是无话。
    而苏绣坊在李杨二人的疑惑下,卖给了依旧陪同他们来的曹家小郎君。
    不过苏婉参加征选依旧用的苏绣坊的名义,二人虽是奇怪,但也未多问,他二人不知道,这是他们和曹家二太太早在暗地里说好的。
    为了防止乔家人在苏婉和乔勐走后对苏绣坊使坏,将绣坊过到曹家名下。
    苏婉以为曹家出面相帮是因秦家那位姑奶奶,直到到了上京后,她才知道,她想错了。
    时间过得很快,转间就到了苏婉他们随同临江所有被选上的绣坊丝坊一同上京的日子。
    她带了赵氏、苏母以及银杏,莲香带了两个徒弟以及随乔二爷一起的徐遥。
    二爷以不放心苏婉,要护送她去的上京的名义,混在队伍末方。
    而婉娘子及苏绣坊被李杨二位选官看中,经由二人共同举荐,破例无再需参与临江各项征选的即可入上京的消息,在李杨二人同苏婉说好后的第三日便传遍了临江。
    没过多久,黄家便传来消息,黄氏死了。
    说是自谥的,但是谁知道呢?
    越是高门显贵人家,内里越脏。
    一路很顺,到了上京,亦是顺利。
    只是苏婉他们一众女着进了官内,开始一道又一道的筛选。因着有李杨两位的作保,苏婉还能将敏哥儿带着,也许是敏哥儿知晓娘亲的辛苦,并不怎么闹腾,乖乖跟着苏母和赵氏。
    就在苏婉带着苏绣坊进入最后一轮,三选一时。
    乔二爷孤身一人来到京都府衙门前,一声声敲起了鼓。
    第115章
    “堂下乃是何人?因何而击鼓?”
    京都府少尹王林松坐于府衙堂上, 堂下众差役手持火水棍肃目立于两侧,府衙门前围了一些被乔勐击鼓吸引来的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