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一章 月夜破上蔡(上)
将来西线的局面看似危机重重,兵力不足,实质上只要有了放弃南阳战略收缩的想法,局面就大为改观。
如果魏韩不出兵,秦国没有力量攻取南阳,这是地形决定的,没有第二条路可走,六指足以在丹阳组织防御。
如果魏韩出兵,那么东线的压力就倍减,以东线的进攻作为支援西线防御的手段。
东线如果决战,就放弃商丘等地,诱使敌军深入露出破绽,从而歼灭之。
东线如果不决战,那么就兵出大梁,因为适确定齐国没有能力在短时间内拿下泗上,一旦进入泗上就会知道什么叫处处皆兵。
实质上东线也不可能不决战。
秦、魏、韩不可能让齐国和赵国坐视,自己却在南阳流血。
诸侯之间互相提防。
齐国要么出兵洛阳朝见天子,从伊、洛出兵南阳配合韩、秦作战;要么就必须出兵泗上,在东线进攻,否则这个盟约就不可能达成。
不是秦国不同意,而是魏韩就不会同意,而魏韩不同意秦国也就不会同意。
魏韩自己流血,本身就已经被墨家和秦国放了二十年的血了,已经是岌岌可危撑不住了,这时候再留一个坐视安稳的齐国在身旁?
若是南阳得胜,墨家实力受损,齐国压力倍减,齐国会在没有泗上压力的时候不选择西进?尤其是假使齐国没有损失的前提下?
齐国若不主动进攻,韩国最多也就打到鲁阳、方城一线,维持自己的防御就不会再进军了。
这不是信不信得过齐国会不会背刺的事,就算齐国不背刺,齐国不出兵进攻,墨家是有能力夺取大梁威胁魏韩腹心的,到时候魏韩主力深入南阳,再跑回来来得及吗?
故而如果说齐国不主动进攻,那么等同于这个盟约无效。
到时候秦国傻呵呵的在丹阳和墨家决战会出全力吗?打死打活,最后西河刚刚得胜的那点优势在丹阳都打没了,恼了墨家,南郑、丹阳都可以直通秦国腹心,到时候魏韩心里只怕会松口气。
诸侯迟迟不出兵的原因很多,很多地方若达不成一致互相配合,哪怕墨家的威胁这么大,野心昭然若揭,那他们之间也只能互相掣肘不敢轻动。
列国纷争,大争之世,诸侯之间谁也输不起一场大战。
齐墨一战,齐国老实了十余年,十余年的时间无力战争。
楚墨之争,大梁城一战,打的楚国缩回去舔了二十年伤口。
十年二十年,若在春秋之世,无非一时,尚可卧薪尝胆再战。
而如今,风起云涌之际,二十年足以灭国绝祀,拉开差距。
墨家固然可恶,问题是假使齐攻下了韩、赵攻下了魏,就不绝祀吗?
是以,适很确定,西线的进攻必然是要晚于齐国出兵的,在齐国没有出兵会和魏韩赵之前,西线不可能进攻。
西线进攻的前提是韩军经伏牛山攻取南阳方向迫使六指分兵,秦国才有可能突破防御。
韩军经伏牛山攻取南阳方向的前提,是齐、赵为主力,会和魏韩东线剩余力量,在大梁方向进攻泗上,从而保证韩国后方的安全。
齐国出兵,能也只能集结兵力于大梁,会和赵、韩、魏之军,以进攻作为防御,可以使得韩国大胆出兵南阳,否则魏韩不会同意会盟反墨。
反过来,如果适诱骗了韩国,使之提早南下并将其野战军团歼灭,那么秦国就不可能进攻丹阳,而是会想办法夺取南郑,或者和墨家维持友好夺取西河。
秦国不出兵,西线安全,齐国也就不可能去打泗上,因为齐国这时候再去打泗上,就等同于用自己的血,去保护韩国和魏国,甚至可能会流干自己的血去保护韩国魏国。
是以这场可能的诸侯会盟反墨之战,韩魏论能打,赵、秦、齐一个都打不过,但偏偏没有他参与,这场诸侯会盟的联合作战又联合不起来。
韩国是中轴。或者说韩国的那支野战军团是连接诸侯会盟的中轴。
本来这个中轴的核心是魏国,魏国二十年前是有这个实力的,但是经过二十年的放血和消磨,魏国已经无力撑起这个核心,墨家先楚后天下的战略确定一来一直对魏摩擦动手的目的也正在于此。
这一次诸侯想要会盟成功,就必须要彼此信得过。
韩魏要相信齐赵会在大梁方向进攻泗上宋地,拼死掩护自己脆弱的腹心;秦国要相信自己进攻丹阳的时候,韩国一定会兵出鲁阳方城;齐国要相信自己在东边集结野战的时候,韩国会拼尽全力而不是选择在南阳出兵后避战;赵国要相信自己与中山媾和出兵而高柳云中愤怒的那一刻,齐、秦、韩、魏会打到底而不是打到一半选择媾和先溜了,坑了自己夺取中山的最佳时机不说,还导致国内人心不稳。
从礼崩乐坏的时候起,诸侯纷争,尔虞我诈。
会盟的话当放屁、血誓的密谋都不过夜就能去举报、两家合力出兵打到一半忽然跑了、三家合力灭绝一家半夜两家反水先把盟友做了、亲密无间的盟友君主一死立刻出兵搞继承权干涉战争不惜想让盟友一分为二……
这种事出的多了,彼此间的信任真的很难。
泗上参谋部做的最坏的打算,实际上也是最不太可能的打算。
适诱骗韩国出兵的打算,实质上是最好的估计,但就是不知道韩国能不能上当了。
…………
五日后,楚地阳城之北二十里。
这阳城便是原本历史上和墨家兴衰关系密切的阳城,在后世的周口和漯河之间的一座城邑。
这座城邑很有名,不只是因为历史上上演了孟胜为小义而死之事,更是出过那个高喊出正版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人物。
适舍弃了炮兵和部分步兵的军团已经抵达了这里,斥候回报说楚大司马的四万军队就在南面四十里处。
这里四周都是楚城,一片平坦,楚国大司马只想着快速退兵,在己方控制的范围之内也就没有派出足够的斥候侦察,而且行军的速度过快导致了整个队伍被拉的很长。
马车附近,一个简易的临时指挥所内,军团内旅以上的军官正在等待部署任务。
楚国大司马至今还没有发现适已经从阳夏跑到了这里,从斥候侦察的情况来看,楚大司马的这次撤退极为仓促,加之认为这里是楚之腹地,因而连基本的斥候都没有派出。
适做的判断就是楚大司马是真的着急了,而不是有什么计谋。
正所谓,四两拨千斤的前提,是四两之人首先要有千斤之力,用于两军征战是一样的道理。
很明显,楚国大司马手里面的那点兵不足以抵挡适率领的军团,所以也就不存在什么诱敌深入的可能,只能是他自己因为着急后撤还没有注意到危险。
因为诱敌深入得需要有能力歼灭深入之敌,否则的话那就是放开身躯等着敌人来蹂躏。
部署任务的时候,适着重提了两座城邑。
这里几乎没有山丘,一片平原,这两座城邑在阳城之西、隐阳之南,是可以补给的地方,那里有墨家的组织在活动。
一城邑名为吴房。
这曾经是子爵房国之地,沿承的是尧的祭祀,是尧帝儿子丹朱的封国。丹朱本来封在丹水,但因为舜取代了尧之后,放逐了丹朱,这才改封在房。
房者,女娲之庙也,原本是个特指名词。这里原本就是女娲的重要祭祀地,女娲补天的传说也来源于附近的一座山峰。
丹朱封于此后延续了房的地名,后来到柏举之战后,阖闾的弟弟叛逃楚国,楚王封他在这里,改名为吴房——因为阖闾的弟弟叛逃之前政变过一次,并且自称为吴王,所以楚国在前面加个吴字,颇有点恶心阖闾的意思。
后世这里曾有过雪夜下蔡州的传奇,因为一战而定,故而当时的李唐皇帝下令将其改名为“遂平”。
此时这是一座不大不小的城邑,墨家在这里有组织有活动,而且守军也不多。
另一处便是楚国所谓陈蔡之师的上蔡,正是一座大城,城中暗中活动的墨者不少。
加之这里又早早经历过王子定之乱,平定之后这里的封君贵族势力被楚王清洗了一遍,封君贵族势力一扫而空,陈地又是连接宋与泗上的重要城邑,故而这里商业发达,墨家的渗透也极为严重。
这里的情报掌握的一清二楚,适先遣派出的部队就是要想办法偷袭这两座城邑。
其主要是偷袭吴房,因为比较容易。而上蔡若是偷袭不成,就假装要攻城吓唬一下,大军可以在吴房稍事修整,然后直扑象禾。
他根本没把楚大司马的那四万人放在眼里,重要的始终是攻下象禾会和驻楚军团诱骗韩国提早出兵。
吴房和上蔡很近,蔡是楚国的县,吴房只是贵族的封邑。
到这里,就需要分兵了,适准备让一部分步兵和战斗工兵先行西进,自己带着所有的骑兵和七千步卒去突击楚大司马的四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