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新御宅屋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1166页

      反而是苏墨,全程沉默,被人扶着离开了。
    苏家大老爷看着两个子侄,低低叹了一声:“可惜了苏墨了……”
    苏家二老爷却反而对自己的儿子没什么可惜:“从此事应变来看,苏墨犹有不足,大哥啊,孩子们心中有抵触,于苏家而言不一定是好事,既然如此,就算了吧。”
    苏家大老爷却摇着头,这些兄弟们都不懂,苏家只要皇夫的位置就行,抵触不抵触有何关系,女皇难道还会和皇夫和离吗?绝不可能的事情。只要成了皇室唯一的外戚,苏家的政治地位立刻就上升,如今皇室名声在民间极好,苏家只会从中沾光,绝不会有任何吃亏。
    只是如今一切都成定局,又有何好说呢!只能感叹,苏家又失去了一次极好的机会。
    苏家的算盘皇甫楹并不知道,她也没兴趣去了解,虽然身为女皇她受到了种种拘束,但是皇家人毕竟是皇家人,有心算计她,她手里的皇家各部门都不是摆着吃素的。
    对于所有心怀鬼胎之人,她只要提笔一划就让他们的所有心思都沾不到她身上。
    皇夫之事已经暂停,皇甫楹最近忙着一年一度祭天之事。
    这是皇室每年的重头大事,也是皇帝最累的时候。过去先帝身体不好,每每祭祀结束,就会大病一场。
    祭天当日,皇帝会穿上最隆重正式的大礼服,从皇宫正门沿着万安街一路步行,一直走到皇家天坛,然后一步步登上天坛,在皇家国师的主持下,进行祭祀,持续时间整整一天。这一天,为了表现皇帝向上天祈求国泰民安心愿之诚,几乎滴水不进,一刻都不休息,一直到傍晚祭祀结束。
    祭祀当中,皇帝还要向上天诵读“亲自”写的祷文。这是全民围观的场景,对皇帝的举止仪态有极高的要求。
    所以,皇甫楹提前几个月开始了包括仪态、诵读、祈祷等等专项训练,每一个动作都被礼仪官苛刻到了骨子里,皇室的要求非常明确且苛刻,不允许皇帝在百姓眼皮子底下出现任何失仪甚至有瑕疵的行为,一旦出现任何影响这场大型“皇家政治秀”的瑕疵,都会被那群老古董视为皇室污点。皇甫楹这个皇帝的威严都会下降。尤其她还是第一位女皇帝。
    在祭祀前一个月,皇甫楹的课程被加上了应对种种意外情况的训练,他们对她的要求就是,哪怕一只黄蜂飞到了你面前,你都要岿然不动,交给身边的侍从见机行事。出现意外事故也一样,包括女皇在内的整个队伍,都不得出现任何慌张的情绪,言而总之总而言之,便是要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
    所以不仅仅是皇甫楹自己,当时候参加祭祀的所有皇家侍从、护卫队,全都进行了严苛的训练。相比之下,皇甫楹作为女皇还好了一点,他们不敢虐待她,严苛训练之余还会给她充足的休息时间。
    但即便如此,祭祀到来时,皇甫楹整个人都瘦了一圈。
    秋日,天高气爽,女皇祭天的日子也终于到了。
    这日天没亮,皇甫楹就被一群人有条不紊地伺候起床梳妆打扮,穿上了几乎和铠甲一样重的龙袍,说是铠甲也不为过,因为为了安全性,这龙袍内的确穿了防护型衣衫。头上戴上了前后共24道旒的冕冠,压得她不得不挺胸抬头,目不斜视。
    御辇一路到了正阳门,皇甫楹站起身,扶着女官的手稳稳地下了辇,一步一步往外走。
    此时,第一道曙光正好照射到了宫门,礼乐齐鸣,一路向外传递,从正阳门到万安街再到天坛,一路的礼乐都先后有序地奏响。
    今天,全城的百姓几乎都来到了万安路上,想要亲眼看一看这盛会,看一眼传说中的女皇陛下,其中不乏为了这次盛会,提前从外地赶来京城的外地人。
    这一天,不仅考验皇室,也考验着京城府尹,巨大的人流量,人群密集,又是祭天这样重要的日子,绝不能出现任何重大事故。
    皇甫楹按照无数次彩排的步调稳稳地向着天坛行进,一路面带微笑,和善地和百姓挥手示意,换来百姓激动欢呼时,杨锏和兄弟们在最外围维护治安,累得秋日里汗湿了三层衣。
    他隐隐约约听到了女皇走过来的欢呼声,抬起头,看到了女皇盛大的队伍,但是人太多了,里三层外三层,除了女皇的华盖,什么都看不见。
    人群爆发出一阵阵的欢呼,有人还激动喊着:“女皇冲我挥手了!”他忍不住看向了那徐徐远去的华盖,心想,她是不是就在女皇身边?
    突然之间,发现捕快和女官,离得太远太远了。
    女皇的队伍还在行进,皇甫楹突然很感谢前三个月的严苛训练,密集的人群,涌动的欢呼和热情,如果不是长期训练,她简直没法想象,自己如何一路保持微笑始终如一地走完这漫长的万安路。
    按照国师测算的时辰,皇甫楹眼看着就可以准时到达天坛,就差最后百米时,一个“圆球”从一排士兵的身下滚了出来,一路滚到了皇甫楹行进的路中央。
    所有人对这个特殊的出场方式惊呆了,整个皇家队伍都顿了一顿,不知道要不要继续前进。
    那没挡住人的士兵低头看看自己腿下的缝隙一脸懵,其他反应快的,已经握着刀赶来拉走这突如其来的意外。
    皇甫楹还在微笑模式里,一低眼,与坐在地上的孩子满是好奇的视线对上了。那是个看着才三四岁的孩子,不知道眼前发生了什么,对人群没有恐惧反而充满了好奇,她亲眼看到这个孩子是从士兵身下钻出来的,也不知道谁家的父母如此大胆,这么多人还敢把孩子放在地上,也不怕闷死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