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新御宅屋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1954页

      皇帝额间露出青筋:“玉林殿要那么多太医干什么?”访香也想问这个问题,本以为是皇帝支持,如今看来,皇帝竟然不知情?
    皇帝回头摸了摸南玉的脸,柔声:“你且休息着,朕去找太医来,外面的事情别去管,你好好养身子就是。”
    说完,大步往外走,看背影似乎怒气冲冲。
    皇帝的确不知道孙良人把所有太医都叫去了,明明白天得了消息说是已经保下胎儿,怎么太医局还围在那边?等到了玉林殿,背着虚弱的孙良人一顿发作,这才知道怎么回事。
    孙良人生死走了一圈,被吓坏了,虽然太医说孩子保下来了,但是一直喊痛喊难受,又疑神疑鬼觉得太医也被收买了,不停换太医,折腾得腹中的孩子也时稳时不稳……太医局的人这几个月看皇帝太后十分重视这个孩子,被孙良人一威胁就不敢抗命。
    皇帝想骂孙良人又怕刺激她小产,想到默默无声虚弱高烧的南玉又心疼怜惜,只能黑着脸点名昨日医治南玉的那几个太医跟着他走。
    刚要走,却听到孙良人在内室喊他,原来是知道了外间的动静,不肯让太医走。
    皇帝像从没见过这个妃子一样,怒气勃然:“杨容华为了救你危在旦夕,你竟然恩将仇报连太医都不肯给她?”
    孙良人已经被疑心折腾得丧失了理智,心底的话想也不想脱口而出:“杨容华好心救我母子,我们感激在心,她那么善良,肯定不愿意我们母子处于危险之中。”
    皇帝真的从这女人身上刷新了二十几年的认知,如此自私自利恩将仇报的人竟然是他的枕边人、未来皇子的母妃,心底最后一丝怜惜也没了:“所有太医围着你转,是不是朕病了都要给你们母子让路!不过一个不成型的胎儿,就算是皇子又怎样?你能生就生,生不了朕也不稀罕!”
    说完,甩袖离开。
    南玉事后知道了孙良人的话,身边的人义愤填膺,她却没什么感觉,只是感慨地叹了一口气。
    孙良人是不是狼心狗肺与她无关,因为南玉也只是把她当成工具人使用而已,她知恩,她们可以走得近一点,不知恩,也不过如此,反倒她越是这么自私,皇帝太后对南玉越怜惜,事半功倍,正好。
    所以她不生气,完全不生气。
    皇帝去了又来,让太医再三检查,得到的结果让他眉头越皱越紧,南玉的情况很不好。
    是夜,宫门落锁,南玉终于清静,小陈子低着头进了内室,隔着重重帘幔,站在拔步床外。
    “娘娘,您的身子……”他的声音满是忧虑。
    南玉半起身靠在床头,让访香把遮挡视线的帘子都撩起来:“近前回话。”说话虽然轻,却没有白天那么无力。
    小陈子意外了一瞬,顺从地往里走,直到她的床前才站定。
    南玉熏香,内帐的香味淡而持久,小陈子刚站定,鼻前就闻到了这股暖香,脸一热,连忙埋下头。
    南玉没注意,而是问自己昏睡后的事:“皇上调查湖边的事了?”
    小陈子:“是,奴才等跳进水里的人都被叫去问话了,问到奴才时,奴才说自己脚上被水草缠住了,摆脱水草后,娘娘已经陷入危险,于是奴才连忙把您救了上来。”
    这番话正好圆了小陈子不救孙良人却救了南玉的漏洞,当时现场乱,没人注意到小陈子是什么时候跳下去的。
    “正巧,奴才出来后听说当时的确有人被水草绊住。”
    南玉点头:“可查出什么来了?”
    小陈子:“不曾听说,皇上把湖边都围了起来,闲杂人等不准靠近。”
    皇帝肯定是要查得水落石出的,这人把皇帝的亲娘、儿子全都算计进去,皇帝怎么能忍?但是南玉并不想被动接受检查结果,吩咐小陈子:“你手上有多少人脉?尽力查一查此事前后各宫的动静。”
    小陈子恭身应是。
    南玉想了想,又嘱咐:“倒也不必冒险做什么,你们人最重要。”
    小陈子接受任务从来很爽快,无论这任务难不难,因为上位者不会在意你的想法,只想要结果。这是第一次,接到任务后,上头的人让他尽力而为但不要损伤自己……
    他抬头去看床上的人。
    南玉眼里带着疑问:“怎么?”
    小陈子连忙摇头,看着她苍白的脸色,忍了忍,没忍住,又问了一遍:“娘娘您的身子……还好吗?”
    南玉笑了,摸摸自己的脸:“我现在是不是命不久矣的模样?”
    小陈子难得抿唇不理会她的话。
    南玉看着这些真心为自己着想的宫人,心里前所未有的暖:“放心,本宫很好。”
    小陈子不知道南玉是怎么做到瞒天过海的,他也不问,只做自己该做的事,仿佛一切都真实自然。
    南玉最喜欢的就是小陈子这份眼色,永远知道如何让对方舒服自在,知道自己的分寸是什么。
    “睡了一天一夜睡不着了,小陈子,给本宫念会儿书吧。”
    南玉让小陈子给她念的是史记,书显然已经被翻阅很多次,上面还有一些批注,他想不到,杨容华爱看的竟然是这种书籍。
    南玉闭着眼睛听着小陈子抑扬顿挫、清润好听的念书声,待一章节完,对他说:“你既有志向,这些史书也可以多看看,学一学为臣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