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新御宅屋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322页

      一言以蔽之:贵在坦诚。
    换在以前,吉灵还不太敢这样操作——试想啊,她总不能见到四爷就说“今儿一早小达子又做了种新口味的粽子,特别好吃……
    七喜、碧雪她们领了内务府新做的宫女冬装,我瞧着总体还挺好看的,就是镶边的颜色配得有点太老气……”
    这些婆婆妈妈的闲话,七喜和碧雪坐在她面前,一边做女红,一边可以听她唠叨一天。
    但是面对雍正爷,她敢吗?
    然而时间久了,吉灵就捂着脸发现:四爷居然并不反感她说这些。
    他也并不是对这些琐碎事情有兴趣,而是他喜欢她这样对他毫无保留地敞开心扉,信任又亲厚。
    她把准备生辰礼物,毫无头绪的事情一说,胤禛听着听着,就笑了。
    “为朕好好生个胖娃娃,就是最好的礼物了!”
    他摸着她的头说,心里不由得感叹:灵灵平日里稀里糊涂的,其实对自己还是很用心的。
    他握着她的手,瞧着她隆起的腹部,不放心地又细细叮嘱道:“如今有了身子,不可操心,朕今日便与你说定了,生辰之礼不必劳神准备。”
    吉灵眼睛眨了眨,低声道:“要不,我给皇上画幅画吧?”
    胤禛本来是想否定这个方案的,但是看她眼睛亮闪闪的,一张脸上都是期待,到底不忍拂她心意,便点了点头。
    吉灵顿时觉得一个难题解决了,她轻轻出了一口气,便听胤禛忽然道:“灵灵,你的生辰也没多少日了。”
    吉灵差点没被呛着——原主的生日是哪一天?她还真不知道。
    幸好这时候麒麟睡醒了,摇晃着四条小短腿,从笼子里迷迷糊糊地钻了出来。
    它看了一眼胤禛,很识趣的没有过去打扰,就在屋子的另一个角落趴了下来,嘴里叼着自己的小枕头,用黑乎乎湿漉漉的小鼻尖顶了顶,又用爪子扒拉着那只枕头。
    胤禛瞧见麒麟,微微一怔,吉灵抢在前面就解释道:“现在天冷了,我怕麒麟平日在厢房里冻着,才让人把它挪到我这屋里来。”
    她抓着他的手:“麒麟乖得很,知道我身子不方便,从来不闹腾,整天都待在那小笼子里,我有时候瞧着还觉得怪可怜的呢!”
    胤禛抱着她,在她额角上轻轻贴了贴,柔声道:“灵灵是最心善的,朕如何不知?些许小事,朕便也不多言了。”
    吉灵一高兴,立刻就要给胤禛谢恩,胤禛阻住她,心道这种小事又算得了什么呢,真是个小傻子。
    ……
    眼见着万寿节一日日临近,又因着皇帝今年第一次在圆明园过生辰,园内园外,一片喜气洋洋。
    到了万寿节前三日,就是花衣期了。
    所谓花衣期,是清代官场一场重要的礼仪制度,即规定官员在万寿节期间,应该穿着“花衣”。
    什么叫花衣呢?其实就是蟒袍。
    蟒袍在明代是特赐之物,到了清代才开始放宽条件,只不过蟒数上有区别,从礼制上讲,这时候的蟒袍属于吉服,用于庆典场合。
    因着此时才是雍正三年,胤禛特地下旨,道是此万寿节不必大庆,待得四年再庆也不迟,花衣也不必一定要着。
    皇帝虽是如此说,毕竟万寿节是喜庆日子,忌讳不吉利之事,朝廷已经三日不理刑名。
    第259章 万寿节(二)
    见皇帝下了这道旨意,许多穷京官顿时松了一大口气。
    蟒袍颇为华丽,极费工本——家底殷实的官员,可以借此普天同庆之时,好好地炫耀气派一番。
    但对于更多的穷京官,置办蟒袍其实已经成了一种负担。
    所以,胤禛下这道旨意,不光是因为三年之期未过,也由于他“爱惜物力”的思想,这也是皇帝体恤臣僚的一番苦心。
    毕竟明清两代皇帝的万寿节庆典礼仪,归根溯源,其实都是明代洪武年间,朱元璋在位时候,朝廷制定的一套典礼,原封不动地流传了下来,此为祖制。
    另外,造办处更是为皇帝的万寿宴烧制了惊人数量的御用瓷器:观音瓶、宝月瓶、玲珑香筒、喜盒、双环樽、喜瓶、如意瓶、玉壶春、鲜果盘……应有尽有。
    这是一年中御瓷厂最忙碌的时候,也是负责的大小官吏们最为焦头烂额的一段时间——万事不可出差池,细到瓷器上的每一个字,是否避讳,皆是讲究。
    万寿节这一天,天还没亮,神武门和东华门前已经人头攒动,排队等着进宫的王公大臣们在此聚集,更向胤禛敬献了不少佛像——这次庆典,皇上名义上虽说不大事庆贺,但可没说不准献佛像。
    知道皇帝信佛,大家纷纷向胤禛献无量寿佛、贤界千佛等大小佛像,将近一万尊。
    臣工与宗室的宴请是在中午。及至傍晚,胤禛又在九洲清晏中设宴。
    过了前湖的范围,以九洲清晏为界,能进入此领域的,只有后宫妃嫔与金枝玉叶了。
    下午,吉灵用了几样少的可怜的孕妇化妆品,给自己画了个勉强的淡妆——连口红都没敢多涂,就怕化妆品里的成分伤害到小宝宝。
    她对着镜子照了一下,才发现自己一段时间没注意,似乎脸变胖了,腮帮子圆润润的鼓起来,就跟一只打了腮红的河豚似的。
    吉灵心里清楚的很,自己不是吃胖的——因为她一直都这么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