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新御宅屋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116页

      顾乔还是第一次认真打量自家粮仓。
    粮仓是用木板制成的,外形就像一座被抬高的木房子,方方正正。
    四只角是四根粗大的柱子,而每一面仓板的中间也是一根大柱子,一共八根大柱子,稳稳当当地立在地上。
    仓板依次嵌入相邻的两根大柱子里,从而围成一个正方体的粮仓。
    底座和天花板都是木板搭成,但底座却是悬空的,距离地面大约一尺半高,主要是为了防潮。
    不但如此,底座的木板还往正面延伸出来,让人能够站立在粮仓上面,方便装卸粮食。
    此刻顾乔和顾婆子便站在木板上,已经将晒好的粮食都倒了进去,正准备关仓门。
    仓门是由一块、一块的木板拼接堆砌而成,每一块木板大约两尺长、四寸宽,并且用毛笔标注好了顺序,从一到十,不能错了位置,不然粮仓会关不牢实,容易漏谷,又或者容易让最后一块木板关不上去。
    仓门木板上除了用文字标注外,还用了图形。
    如果按照顺序关好仓门就会发现,整个仓门会形成一个“八”字的图案,所以关的时候只需要把那斜着的那一撇一捺拼好就行,这也是劳动人民摸索出来的智慧。
    反正顾乔这个农事小白看了一眼后就会关仓门了,根本不用担心拿错木板。
    “巧儿,我来关仓门,这样快一些,你赶紧去和你娘收谷,我看着天气像是要变天了。”顾婆子连忙接过顾乔手里的木板,对她讲道。
    顾乔转身一看,太阳已经被云层挡住了,就这么会儿功夫,天色就暗了许多,西天远处连绵的群山顶上仿佛笼罩着乌云,黑压压的。
    顾乔冷不丁地想到那么一句诗,黑云压城城欲摧。
    第94章 晒谷折腾,漏雨捡瓦(三更)
    “那边肯定在下大雨,快,赶紧把麻袋拿过来,得把稻谷全部装起来。”梅氏急忙喊道。
    顾乔见状,连忙从屋檐下抓了麻袋,然后带上撮箕赶到院子中央。
    梅氏正在用晒谷耙将谷子推到中央,顾乔力气小,就将麻袋平放到地上,迅速将谷子往袋子里面扒。
    “把袋子拿起来。”顾婆子已经关好了仓门过来,立即用撮箕撮米。
    顾乔将袋子拎起,露出大口,方便顾婆子将稻谷放到里面去。
    “这天气说变就变,唉,真是愁人。”梅氏叹了口气,将晒谷耙放到一边,然后走过来帮忙撮谷子,又换顾乔拿着扫帚去把晒谷耙没有推干净的谷子扫做一堆。
    黑云逐渐地从西天那边堆了过来,看得人心里焦急,三人只得竭尽全力加快速度。
    只是万万没有想到,就在顾乔她们将稻谷全部都装到麻袋里去后,却发现那黑云从头顶渐渐往东移了过去,而且越变越薄,最后就散了。
    先前隐匿无踪的太阳又露了脸,然后将强光洒向大地。
    顾乔忍不住问顾婆子:“奶奶,出太阳了,我们现在怎么办?”
    顾婆子叹了口气,无奈回道:“重新把稻谷倒出来,翻晒吧。”
    秋老虎过后,天气就会变得多变,不利于晒谷。
    譬如今日这样,忙活半天又得把粮食倒出来,白白折腾人,所以这才是顾婆子前几日坚持抢收的原因。
    顾乔只能认命地将和梅氏一起将稻谷推开。
    可谁也没有料到,半个时辰后太阳再一次和她们玩起了捉迷藏,顾婆子一家只得又开始收谷。
    这一次老天爷认真了,在谷子刚装进袋子里的时候就砸下了豆大的雨滴。
    “快,巧儿,把晒席卷起来。”顾婆子连忙喊道,然后与梅氏一道奋力地将麻袋往粮仓上搬。
    麻袋的口已经捆紧,梅氏揪住捆紧的口,顾婆子则揪住尾端的两只角,两人费劲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将麻袋弄到了粮仓让人站立的木板上。
    抬好一袋,两人又去抬下一袋。
    顾乔这边则飞快地卷晒席。
    只是这雨说下就下,晒席还没完全卷好、麻袋还没全部搬上粮仓,大雨就哗啦啦地下了起来。
    顾乔冒雨将晒席卷好,迅速横抱起晒席,将它收到了厢房屋檐下放着,然后见梅氏和顾婆子还在搬粮,又立即跑过去搭把手。
    虽然她力气小,但能帮多少算多少。
    三人齐心协力,这才把麻袋都先搬到了粮仓木板上。
    今日不仅下雨,还是风雨交加,雨水被风携带着到处乱扑,顾乔又赶紧跑到厢房里去将洗干净的油布拿了来,顾婆子见状,立即与她一道将油布打开罩到了麻袋上。
    等确定把稻谷都捂好了,三人才迅速穿过雨雾跑到了对面的厢房屋檐下,又去灶房里取了盆和桶,赶紧拿到卧房里接雨去了。
    等弄完这一切,三人已是气喘吁吁。
    顾婆子望着在天花板上积聚、然后滴答、滴答不断落下的雨水,不禁叹了口气:“看来还是得尽快找个泥瓦匠,把这瓦重新捡一捡,不然这屋子越漏越厉害,以后都没法住人了。”
    最重要的是,今年春天的时候顾巧儿才因为淋雨发了烧,若这屋子再漏,让人生病了那就得不偿失了。
    还之前是没钱,只能咬牙硬撑,如今这笔花销却是怎么也逃不掉了。
    “以前我倒知道王家村有个泥瓦匠,可如今这……回头我去镇上瞧一瞧。”顾婆子又道,言语间不免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