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新御宅屋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36页

      顾玖看向李照,无声询问怎么了。
    李照轻声道:“没什么。”
    他掀开车帘,朝小鹿子招手,“你去找间点心店,随便买点普通点心过来。”
    顾玖没说什么。只是等车帘放下后,她道:“太后不是帮我们准备了糕点?”
    李照抿唇,过了好半晌才道:“宫里的糕点你留着吃,随便应付一下他就行。”
    李照的上半唇微微翘起,比平时的清冷模样多了些孩子气。
    现在他的行为,不也是孩子气吗?顾玖突然笑了一下,没有再问。
    小鹿子回来得很快,车子继续前往徐府。
    李照下车前特地肃了肃神情,顾玖正好瞧见这一幕,装作没看见,跟着他下车。
    小鹿子已经去和门房说话了。门房看了李照他们一眼,遣了个小厮进去。
    没多久,小鹿子苦着脸跑回来,“伯爷,夫人,徐大人说他公务繁忙,就不出来见了。”
    小鹿子声音很低,恨不得把头埋在胸口。
    顾玖:徐大人还真是……连假寒暄一下都不愿意。
    这都不用走到府门前,直接在马车上就可以打道回府了。
    李照冷笑一声,正想扶顾玖上车,一辆装饰艳丽的马车停了下来。
    车帘掀开,是一张妇人的脸。
    “这不是定安伯和定安伯夫人吗?”妇女热情地打招呼,“我前天还去你们那儿买了喜礼呢。”
    李照退后一步,这种夫人外交还是夫人来好。
    顾玖的嘴角弯到合适的弧度,既不冷淡,也不过分热情,“夫人是?”
    妇人并没有因为顾玖不认识她而减少半分热情,自来熟道:“我是隔壁府的,我夫君也是侍郎,姓郑。”
    “原来是郑夫人。”顾玖礼貌道,“多谢夫人善心。”
    郑夫人摆摆手,“不算什么。”
    她看了一眼紧闭的徐府大门,其实她之前也听门房说过几次徐府这边的动静,说是徐家真正的公子李照回来,徐府没一次开过门。
    都住在同一条街,有什么八卦,大家嘴上不说,心里门儿清。
    她越过顾玖,打量起传说中被抱错的孩子。
    只见青年一身喜气的暗红长袍,面容清俊,那浑身的气度,可不像普通官宦人家养出来的儿子。郑夫人着重打量了一下腿部,这站着听正常的啊,看不出腿部有疾。
    要她说,徐风是老糊涂,这亲儿子不认,倒认养子。
    “这是小两口来看徐大人?”郑夫人打听道。
    顾玖心里皱起了眉,不过面上不显,依旧笑道:“是,夫人这是刚回来?”暗暗转移话题。
    郑夫人显然是个八卦好手,一点也不被带歪,说了一句“回娘家”就又问道:“徐大人好像在府上呢,我夫君昨儿还说今天和徐大人探讨一下文章。”
    顾玖本来就不耐烦应付这些,更何况是说自己人的八卦。
    刚想应付几句了事,突然,她心中冒出一个念头。
    就是不知道李照会不会生气。
    看了一下李照在哪儿,很好,他站在马车旁边,正方便她行事。
    顾玖摇头叹气,疑似十分遗憾,“唉,我与夫君都不知。”
    说罢,她像想起什么似的,“郑夫人稍等,我去马车拿点东西给你。”
    顾玖走回马车,背着郑夫人,因为郑夫人离得不远,所以她站得近了一些,与李照之间只有一个拳头左右的距离。
    “夫君,若是我与外人说一些你和徐侍郎的相处事实,你会同意吗?”
    女子轻轻的气息声落在李照耳畔,女子身上的馨香传到鼻尖,李照的耳朵不由自主地红了。
    他下意识地点头,又摇头,小声道:“你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他现在和徐侍郎的八卦还少人知道吗?多添几句又如何。
    顾玖闻言,没说什么,借着车帘的格挡,她塞了什么在手里,再把太后给的糕点提在手上。
    李照就这样看她走回去。
    郑夫人看到糕点的盒子,眼睛都亮了。
    顾玖笑道:“我们送了一些糕点给徐大人,还剩一些,夫人若不嫌弃,就收下吧。”
    郑夫人就差把“高兴”两字刻在脸上,连连摆手,“不嫌弃不嫌弃。”
    也不让丫鬟接手,她小心翼翼地双手接过顾玖递过来的盒子,那姿态像是对待稀世珍宝。
    顾玖叹了一口气。
    郑夫人马上上道地问:“怎么叹气了?”
    “也不知徐大人有没有吃到这些糕点,这都是我夫君向太后求的。之前送过来好几次,都没能进门去,今天……唉,不说了。”
    顾玖用手帕拭了拭眼角,像是替夫君感到委屈,眼眶都红了,谁看了都是新婚妻子心疼丈夫。
    “夫人也别难过,徐大人或许是真有事忙呢。”话虽这么说,郑夫人看向徐府的眼神里,却不自觉带上了一丝唾弃。
    顾玖不愿多谈,摇摇头,“算了,反正我们尽到了做儿子儿媳的本份。”
    郑夫人附和道:“那是,你们巴巴地跑来,敬上礼物,算是很有孝心了。”
    吃人嘴短拿人手软,郑夫人两条都占了,更加坚定地站在顾玖那边。
    回去的路上,李照看着顾玖欲言又止。
    顾玖泛红的眼角实在明显,李照忍不住说道:“为那些人哭,不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