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新御宅屋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111页

      玉鸾睡得昏昏沉沉之时,郁琤忽然在她耳畔喑声说了句什么。
    玉鸾睁不开眼,只是模模糊糊“嗯”了一声。
    然而却因他这一句话, 令玉鸾夜里生了怪梦。
    玉鸾只记得自己梦中双手染满鲜血,正握住一把尖刀将自己的心剜出来。
    就只是因为郁琤在她睡前说了一句“孤想要你的心”。
    玉鸾醒来之后,郁琤已经不在枕侧。
    她坐起身怔愣了片刻, 发觉周身都是冷汗, 随即叫青娇抬水沐浴。
    她看着好似浑然不在意那个梦,仍是正常的梳妆穿衣, 毫无任何异色。
    这时桂生却进来道:“淑妃,淑元宫的虞姑姑过来了。”
    这虞姑姑是刘太后身边最为得脸的人,刘太后打发对方过来, 显然也代表着刘太后了。
    玉鸾自然也要恭敬接待,但见虞姑姑后面跟着内侍将个绘彩描金黑檀锦盒呈上,温声说道:“此为太后与淑妃的赏赐,昨日之事却是委屈淑妃了。”
    玉鸾令青娇接来,打开一看,里面却并非如其他妃嫔一样,赏赐一对玉镯,而是一对蝶戏牡丹嵌紫海珠金钗步摇,其工艺繁琐,在日光下却润泽耀目,看着便奢贵无比。
    玉鸾谢恩之后,送虞姑姑离开。
    青娇将那金钗看了又看,口中赞叹不止:“这下就连太后都认可了淑妃,想来淑妃在这后宫里也越来越顺遂了。”
    玉鸾听到她这话只是眉心一跳。
    连刘太后都认可了她?
    这可并不是她想要的结果……
    再说楚鸾这里,却因侍奉太后无状,三日后被降为县主。
    这消息传下去后,楚衡却不慌不忙带着一个头戴帷帽的女子进宫。
    他令内侍将女子领去太后宫中,又自己独自面见天子。
    郁琤在承天殿召见了他,但听楚衡道:“微臣可以确认玉玺就在德音长公主的身上,但……长公主是找到了,她却自称失忆,需要调理修养。”
    楚衡在自己府中私下里与阿琼交谈之后,二人不知达成了什么条件,他索性就直接将阿琼这个烫手的山芋送进了宫里。
    “所以她这么多年不回宫,也是因为坠入山崖大难不死,反而失去了记忆?”
    郁琤问他。
    楚衡说“是”。
    “如何验明正身?”
    楚衡道:“太后从前与德音长公主感情甚笃,太后足以为她验明正身。”
    郁琤眸色沉凝几分,显然对这“失忆”数年归来的德音长公主并不那么信任。
    淑元宫中,刘太后早已经红了眼眶。
    “你竟还活着?”
    阿琼语气无不从容说道:“是还活着。”
    刘太后摇了摇头,重重地叹了口气,“当年的故人走得走死得死,连你都……”
    她说着话又一止,转而说道:“幸好你恢复了记忆找了回来。”
    “阿琼,你告诉我,当初二郎到底和你说了什么?”
    刘太后紧紧握住了阿琼的手。
    只这么一句话,便泄露了她对原配丈夫昱文帝的感情。
    她始终还是那个深爱第一任丈夫的女人,这颗心从没有一天改变过。
    阿琼看着她渐渐陷入回忆。
    昱文帝说了什么?
    昱文帝要她拿走玉玺。
    他说,如果帝位落到了旁人手中,就要阿琼带着玉玺再也不要出现。
    那些想要争夺皇位的人既然不是正统,自然也不配得到正统帝位的象征。
    当时昱文帝也像刘太后这样,紧紧握住阿琼的手指,告诉她哪怕最坏的结果,也不能让他们桓氏的江山落入旁姓。
    阿琼答应了,在徵太子死了之后就再也没有出现。
    但如今这天下都快成为郁氏的天下了,她不能坐以待毙。
    更何况玉鸾那个孩子当初对她也有救命之恩……
    阿琼只目光闪烁地对刘太后道:“皇兄说,他唯一后悔的事情就是没能给阿嫂一个孩子。”
    太后表情微微震惊,瞬间哆嗦着唇,落了泪下来。
    刘太后这里与阿琼确认之后,才又擦了哭得红肿的眼睛,让人召来郁琤,将长公主的身世告知。
    郁琤见到阿琼便发觉此人竟与玉鸾的阿母生得一模一样。
    他眸底掠过一丝讶色,面上仍是不动声色道:“原来竟是孤之姑母……”
    阿琼脸上早就丢了那块敷衍的伪装,这回儿面对太后新君这些贵胄至极之人,亦是游刃有余。
    她微微笑说:“大侄子竟已经长这么大了,真是岁月催人老啊。”
    刘太后笑着拍了拍她的手道:“眼下你暂住在宫中,等长公主府收拾好,你再搬出宫去吧。”
    阿琼答应下来,只等一封诏书昭告天下,德音长公主归来的好消息。
    天黑下来。
    郁琤的心底愈发不宁。
    他来到华琚宫时,见玉鸾捧着他那件里衣正在重新改制。
    玉鸾抬眸,见他今晚好似心事重重。
    她先洗净了手陪他一道用了晚膳,之后,他才忽然与玉鸾道:“孤已经派人去将你阿兄与阿弟接来昱京。”
    玉鸾愣住。
    “这是为何?”
    郁琤道:“他们是你的家人,自然应该与你在一起,况且……孤想给大兄安排一些差事,也好叫你少受旁人非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