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新御宅屋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1687章 有备而来

      唐阳羽的命太大,大的让人吃惊,命太硬,命太硬的人往往会对身边人不利,越是亲近的人越是不利,所以在旧时候命硬的人往往会被赶出家门自生自灭。
    唐阳羽的命很硬,从一出生就很硬,所以现在连唐惜雪也说他是属猫的九条命。
    猫,尤其是黑猫从来都没有那么简单,在很多民间故事或影视作品中,都存在一种说法,认为猫是通灵的,尤其是黑猫。所以,在很多影片中,经常出现黑猫的身影,它们被认为是不祥之物,能给人带来危险和灾难。在我国古代,最初的时候,黑猫又被称为玄猫,能辟邪,形象蛮正面的。
    古书记载:“玄猫,辟邪之物。易置于南,子孙皆易。”意思是说,黑猫能辟邪,使妖魔鬼怪不敢靠近。如果将其养在朝南方开的门口,能够为主人及其子孙后代带来吉祥。
    古时的富贵人家,都有养黑猫或摆放黑猫饰品的习惯。比如说,在门口挂一个坠有黑猫的风铃。有些富人,用黄金打造成猫作为装饰,还一定要用漆涂成黑色。
    自古以来,猫就给人以神秘的感觉,而且它们来无影,去无踪。如果毛色是全黑的,看上去有些阴森森的感觉。“以貌取猫”的人类,就将黑猫与厄运联系在了一起。
    在华夏,亲人去世后,有守灵的传统。在守灵的时候,有一个“不能让猫接近亡者”的禁忌。
    传说,黑猫是游走在阳间和冥界的使者,它们有可以招魂的本领。当黑猫跳过死人的时候,那个死人的三魂七魄,就会被散乱地招回部分,导致“尸变”。
    排除迷信的说法,如果按科学的说法来解释,有一种是说,因为猫是杂食性动物,吃腐食的,所以在人死后,猫很可能会将人的尸体吃掉。还有一种更为合理的解释是,因为猫身上的毛容易产生静电,人在刚死的时候,身体的机能还没有全部停止,比如说人的神经元就还没有死去。
    这个时候,如果有猫靠近的话,可能会出现静电刺激到人的神经元的现象,导致尸体发生移动或坐起的现象,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诈尸。
    隋朝曾因为一个巫术引发大恐慌,唐朝建立后,甚至命令禁止这个巫术,这个巫术被叫做“猫鬼之术”。
    猫鬼之术,又被称为猫蛊,是巫蛊中动物蛊的一种,是诅咒人死亡的妖术。《隋书》记载,599年初,国母独孤皇后突然全身刺痛,病倒在床,隋文帝赶忙喊来御医。御医是个厉害人物,一看病情就说:“这不是自然之病,而是猫鬼之疾。”
    隋文帝一听这话,立即想到了独孤皇后同父异母的弟弟独孤陀。为何会想到他呢?原来,据传独孤陀的外婆家世代养猫鬼,独孤陀的一个舅舅就是因为养猫鬼不慎反被猫鬼所害。
    隋文帝本就是个疑心很重的人,当场就命左仆射高颖、纳言苏威、大理丞杨远共同审理此案。这3人还算是有些本事,查出了一些名堂。他们抓住了这个案件中的一个关键人物,独孤陀家的婢女徐阿尼。据说,徐阿尼才是独孤陀家养猫鬼的具体实施者,被抓起来后,禁不住拷问就全招了。
    徐阿尼说:“之前我是独孤陀外婆家的婢女,在那时候就开始养猫鬼了。后来,到了独孤陀家,继续养猫鬼,经常奉孤独陀之命放猫鬼出来害人,被害人家的财物就会转移到独孤陀家里来。有一天,独孤陀告诉我说,放猫鬼到皇后的住处,使皇后的财物也转移到他家去。”三人大为惊讶,世间居然还真有此等邪乎之事?于是叫徐阿尼呼唤猫鬼出来,一辨真假。子夜时分,徐阿尼将一碗粥放在宫门外。一番念咒后,她拿着汤勺轻敲碗边,口中念念有词:“猫女出来,毋住宫中。”没多时,徐阿尼目光呆滞,两眼发直,脸色发青,整个人像被什么东西拉扯着往外移。看的人禁不住惊呼:“猫鬼附体了。”
    就这样,此案真相大白。
    独孤陀虽说因为是皇舅的身份被免了死罪,但还是被贬为庶民,没多久就抑郁而终了。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独孤陀事件。
    当然除了如此还有更多离奇传说和手艺传承,杭州的泥塑文化源远流长,手艺精湛。其中,有一种特别有名的泥塑作品叫半山泥猫。
    半山泥猫因出产自半山镇而得名。在半山镇的皋亭山南麓,有个叫倪家门的自然村,村民世代以蚕桑为业。
    在半山,有一座半山娘娘庙。传说娘娘殿内塑像座前,时常出现黑、白、黄等七彩神猫。半山倪家门的人及其后代,就以产售泥猫为业。
    每逢清明前后,各地的桑农、蚕农成群结队,到半山娘娘庙烧蚕香。返乡回家的时候,他们会买上几只泥猫。
    据说,如果将泥猫放在蚕匾或蚕架上,家里的老鼠就无影无踪,蚕桑便会丰收。因此,半山泥猫成为蚕农的镇鼠之宝,视为蚕花的守护神。
    泥猫也成为吉祥之物,用于馈赠亲友,期望消灾祛邪,祈求家业丰足。
    这一习俗始于南宋,兴于清朝盛世,到光绪年间渐渐衰落。清范祖述《杭俗遗风》记载:“半山出产泥猫,大小塑像如生。凡至半山者,无不购泥猫而归,亦一时之胜会也。”
    古时候,半山出产的泥猫都由半山娘娘庙雇用的工匠手工制作而成,工艺十分讲究。这些泥猫大多数为双面造型,形状姿态千变万化,色彩丰富,栩栩如生。
    现在的泥猫更与时俱进,游客可根据喜好绘制一尊带回家。2007年,半山泥猫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与此同时在南乡,因猫捉鼠保护庄稼而对其产生崇拜,视猫为神,至今还保存着“舞火猫”敬神的古老习俗。
    很久很久以前,壮族的祖先刚到居住地落脚的时候,四周都是荒山野岭,猛兽特别多。
    他们的祖先虽然很勤劳,每天辛苦地劳作,开山种田,但粮食总被老鼠偷吃。
    为赶走老鼠,当地民众崇拜起猫,并奉之为猫神,于是有了用稻米草扎成“火猫”、祈求五谷丰收的“舞火猫”传统。
    现存的“舞火猫”主要分为两种形态:一是舞长猫,二是舞猫人。
    舞长猫与汉族、瑶族的“舞火龙”如出一辙。通常将长猫按“之”字形排列。
    夜幕降临,全村男女老少陆续汇集起来,烧起火塘,燃起神香,并将神香插入“猫身”上,开始“敬猫”仪式。
    参加舞猫的村民举起“猫头”和“猫身”,伴随着锣鼓有节奏的声响,开始舞动起来。通常由几个小孩扮成逃窜的“老鼠”在前方引舞,他们用双手举着点燃的香把,灵活地左右跑动。
    “猫头”比较重,所以,一般由力气大的年轻人举着。像“舞龙”一样,“猫头”后的“猫身”被很多根竹竿撑起,大家排着队,将这些竹竿举起来。
    全猫的长度按参加人数的多少来决定,但人数一定要成双数。猫身上插点燃的神香,10支香为一炷,每隔18-20厘米一炷。
    夜幕里,前有持香逗“猫头”的“老鼠”逃窜,后有“火猫”左右扑腾,上演着精彩的“猫捉老鼠”,场面颇为壮观。
    舞猫人有点像日本的cosplay,就是人装扮成“猫”的样子来跳舞。
    “猫人”头戴“猫头帽”,双臂、双腿都扎上了稻草绳。
    在古时候,“猫人”的穿着十分讲究,男人头上要系一条毛巾,穿蓝靛布对襟上衣,中式长裤,红腰带黑布鞋。女人则要戴蓝靛布帽,穿蓝靛布大襟长袍,中式长裤,红腰带,黑色绣花布鞋,戴银制项圈手镯。
    现在,随着时代发展,舞火猫的穿着也与时俱进,改为专门设计的“火猫服”了。
    到了夜里,”猫人”到村外聚集起来,将神香点燃,插到帽上和身上的草绳中。
    表演者排成一字长形,边走边舞。先在村外舞动一轮,再到圩上表演。到了较宽敞的地方,还有“绞麻花”的队形表演。
    “火猫”起舞时,旁边还有用稻草结成的牛、马、猪、羊、鸡、鸭等禽畜,脚下安有木轮车,跟着“猫人”队伍后面舞动,预兆六畜兴旺。
    表演完后,要把“猫”拿到河面上烧掉,这一仪式被称为“放龙归海”。
    唐阳羽对此研究颇为深刻,唐惜雪则想不到她只是一句感概就能把这家伙的思维带进那么深刻的回忆之中,其实客观上也好,毕竟唐阳羽此刻生不如死,当他的大脑注意力再一次自然转移,他再一次可以把身体和大脑的痛苦短暂剥离,对他的身体和精神恢复有着双重好处。
    表面上看唐惜雪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实际上还是机会总是青睐有准备的的人,唐阳羽从来、一直都是那个有准备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