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新御宅屋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669章 无题

      前面已经说过,谥号对古人来说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皇帝自然也有谥号,而且比起普通人皇帝还会多一个庙号。
    谥号是对个人一生功过的评判,庙号是祭祀太庙时候的尊称,一为私一为公。
    作为开国君主,谥号和庙号都有固定的规律。
    谥号一般是文皇帝或者武皇帝,群臣为李渊拟定的谥号为太武皇帝,以表彰他平定天下的功绩。
    庙号的规律更加严谨,作为开国君主必然是某某祖,一般为太祖、高祖居多。但李渊追封了他的爷爷李虎为太祖,父亲李炳为世祖,排到他这里就只能用高祖。
    所以李渊的谥号为太武,庙号为高祖。
    岳山那篇传记名字就是《唐高祖太武皇帝传》。
    当期的渭水学报刚刚发行,真正的读者还没有反应过来,一大帮官吏就把属于京城的那一部分给抢购一空,剩下一些还被旁边的百姓给要走了。
    虽然岳山说了这一期免费,可那些官吏大多都按照市价付了钱。
    这让学报的真正读者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渭水学报莫名其妙加刊就够奇怪的了,这些平时对学报不感兴趣的官吏一副疯了的样子过来抢购。
    而且大字不识一个的老百姓也跟着凑热闹,到底是怎么回事儿?
    不过很快就有具体消息传出,今天的学报上面刊载了清水候岳山亲自为太上皇撰写的传记。而且本期好像还是免费送。
    众人恍然大悟,知道那些官吏为啥突然对学报这么感情去了。
    但同时他们也被这篇传记勾起了好奇心,一来是想看看岳山写的传记是什么样子的;二来是想了解一下太上皇的人生经历;三来他们也已经习惯了报纸这种了解外界的渠道。
    然后就有不少人去渭水书院请愿,加印这一期的报纸。事实上不光是普通读者让加印,私下找岳山买报纸的官吏更多。
    得到消息的岳山也很惊讶,他可是往长安城投放了一万分报纸。平时京城的销量才六七千份,现在超额三千份发放,居然瞬间就没了,连点水花都没荡起来。
    仔细询问之后才知道原因。
    他和李世民在朝堂上唱了双簧,所有人都知道了这份传记。那些官吏肯定会第一时间购买报纸详细了解传记内容,以免哪天上面的人提问,自己什么都不知道。
    京城有多少官吏谁都不知道,但文武加起来远不止万人,被他们抢购一空很正常。
    别忘了皇帝驾崩天下各地的封疆大吏都要回京祭拜,他们不光自己买报纸,还会打包一份快马加鞭送到自己的管辖地,让治下所有的官吏都跟着一起看。拍马屁吗,大家都门熟。
    而且这些人也不好意思白拿报纸,大部分都付了钱。
    了解了这些之后,岳山无奈摇头。这情景他太熟悉了,前世但国家领导人开会发表讲话,下面马上就组织学习,还要写心得体会什么的。有些事情真的是古今皆同啊。
    但同时他也意识到自己免费送报纸很可能是个错误的选择。
    他的本意是让更多的人通过报纸了解李渊,增加对朝廷的认同感,初心是好的。
    可永远都不要小瞧那些贪小便宜的人,一旦免费必然会有很多大字不识一个的人去领取,然后把报纸拿回家铺桌子糊墙什么的。
    不用怀疑,这种人肯定很多。毕竟报纸的面积挺大的,而古代纸又是比较值钱的东西。出现这种情况他的本意就失去作用了。
    付钱买报纸,能起到一个筛选的作用。毕竟一分报纸十文钱对百姓来说不算便宜,想想岳山刚穿越过来的时候家里只有八文钱的存款就知道了。
    不识字或者不是真正的有钱人,不会花这个钱去买报纸。如此一来,才能把它送到真正能看的懂它的人手里。
    想通这些岳山马上下令取消免费送报纸,按照原价出售,同时把二十万份报纸全部投放到长安。
    果然不出他所料,这二十万份报纸只用了一天就被抢购一空。
    岳山让人留意都是哪些人购买,其中一小部分是被真正的读者买走了,剩下的三分之二被各封疆大吏买走连夜送回治下,剩下的全部被皇商行包圆……
    对此他只能无奈摇头,很多事情一旦和政治扯上关系就容易变味儿。
    鉴于此他又让印刷了几万份,走自己的渠道送到全国各地正常销售。
    这场闹剧一直持续到李渊下葬才结束。
    至于岳山所担心的这份传记会不会引起百姓的反感,找到别人嘲讽什么的……他发现自己多虑了。
    这篇传记获得了一致好评,很多人声称‘现在才知道高祖皇帝的丰功伟绩’。
    这让他非常惊讶,当官的没有节操就算了,连普通读书人就集体丧事气节了吗?
    询问了好多人,在知道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古代信息不畅,一个人想名传天下很难很难。即便是李渊这个当皇帝的,也有许多人不知道他是干啥的。
    这一点都不奇怪,前世九几年的时候岳山读初中,他们班有三分之一的学生从来没有去过县城,到过最远的地方就是乡镇。
    世纪初的时候他去新疆偏远地区支教,他问当地少民少年****是谁,虽然大多数人都回答对了,但依然有一部分人回答是太祖,还有人回答是太宗。
    前世尚且如此,更何况是初唐时期。
    这个时候的百姓可能一辈子连镇子都没去过,唯一出远门的机会估计就是去隔壁村讨媳妇,逢年过节去丈母娘家走亲戚。
    没有互联网,连书籍都没有,他们没有途径去了解外界的情况。
    对他们来说县太爷就已经是天一样大的官了。
    至于皇帝,那就是传说中的存在。他们只知道有这么个人,至于是谁,多大年纪,做过什么,一概不知道。
    事实上渭水学报面对的也是读书人群体,而不是普通百姓。
    比起普通百姓,读书人的情况可能会好一点,他们知道皇帝是谁,但这个皇帝的人生经历、做过什么,了解的就微乎其微了。
    大多数人都是看过岳山的这篇《唐高祖太武皇帝传》之后才了解到,原来大唐的开国皇帝是这个样子的。
    在这种情况下,且不说那些读书人敢不敢公开嘲讽他无脑美化鼓吹太上皇。就算有这个胆量,在完全不了解李渊人生经历的情况下,他们也不知道该从哪里着手批判啊。
    当然了,也并不是所有人都对此一无所知,李渊的人生经历还是有不少人了解的。
    可国人向来最尊重死者,不管这个人生前是什么样子的,死后的祭文上都会写的比较正面。
    李渊死了,岳山的这篇传记起到的作用和祭文差不多,只要不是和李家有死仇的都不会站出来说什么。
    真和李家有死仇的,也不会在这种时候站出来嘲讽岳山。
    倒不是他们懂的做人留一线的道理,而是太上皇宾天,他们在一旁叽叽歪歪个没完那就是大不敬之罪,杀全家都没人给他们喊冤。
    所以岳山想象中的嘲讽并没有出现,这篇传记就这样风平浪静的被大家所接受。
    也正是通过这篇传记,普天下的读书人才知道原来太上皇是这样的一个人……皇帝从一个苍白空洞的符号化为了有血有肉的具体形象。
    好处就是,对皇帝的忠诚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对朝廷多了许多认同感。
    ……
    古代皇帝登基之后就会给自己修建陵墓,有的皇帝活的时间长,还活着的时候陵墓就修建好了,等死后马上就能下葬。
    有些皇帝活的时间短,到死陵墓都没修好。遇到这种情况都会暂时把灵柩停放在专门的宫殿,等陵墓修好在下葬。
    原本的世界李渊死后五个月才下葬,李治死后将近一年才下葬。
    不过这一世的情况好了许多,前几年关中大旱朝廷大兴土木以工代赈。除了修筑了永安宫(大明宫),还把李渊和李世民两人的陵墓给修了个七七八八。
    所以这一世李渊驾崩后并没有停尸,而是在三十六日之后直接下葬。至此国丧才算结束,各种禁令被取消,朝廷也再次全速运转起来。
    因为李渊驾崩,许多事情都陷入了停滞阶段。比如道一级衙门的建设,道牧和别驾必须李世民亲自任命,他没时间就暂时搁置了。
    还有土地和人口清查工作、打拐工作都因为国丧暂时停止。
    现在他顺利下葬,这些工作都被重新启动。为了补上工作进度,大家甚至比以前更加忙碌了。
    而因为他驾崩稍微降温的关于华夏文明的大争论也再次重启,甚至比之前闹的更加厉害。
    想想也是,国丧的原因大家都憋了三十多天,心中早就构思了好几篇文章。这会儿解禁,自然忍不住要一股脑把想法都表达出来。
    而且经过时间酝酿出来的文章更加的精辟,许多岳山看了都忍不住拍案叫好,甚至亲自写文或赞扬或驳斥。
    就在这时候,王绩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找了过来。
    “怎么了?”岳山问道。
    “最近有许多和华夏文明无关的文章投递过来,我审阅过后发现很多都有可取之处。我有心采纳,可如此一来就要减少‘华夏文明’相关文章,妨碍到你的计划,所以愁啊。”王绩道。
    对此岳山并不奇怪,文人都有展示自己的欲望,以前他们只能参加文会、和同窗交流——这也是渭水书院的辩经大会如此兴盛的原因。
    现在有了渭水学报这个更大的舞台,必然会有人想在上面发表自己的文章。
    而且一家成熟的报纸必然不能只刊载某一类型的文章,这样会影响未来的发展。
    华夏文明确实是当下最热门的话题,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感兴趣。一开始看相关的辩论会觉得有意思,看多了就会觉得无聊,想看看别的文章,或者想在上面发表别的文章。
    他也早就想好了应对的办法。
    “别的文章多吗?”
    “很多,比华夏文明相关的文章还要多。”
    “都是什么类型的?全是读书心得吗?”
    “不是,还有投递诗词赋的。”
    岳山点点头,这才把自己想到的办法给拿出来:“增加报纸的版面。现在只有一张四个版面,再增加一张就可以了。”
    “一张专门刊载华夏文明相关文章,另一张刊载别的内容。你以为如何?”
    对他的这个方法王绩并没有感到惊讶什么的,好像早有预料,只听他说道:“可这样一来成本就增加了,售价增加会不会引起读者的不满。而且两张不同内容的报纸是一起卖还是分开卖?”
    “还是十文钱一份,不要涨价。报纸最忌讳价格波动,不到万不得已不要变动价格。”岳山摇头道:
    “肯定要两张一起卖,哪有一份报纸分开卖的。你见过谁把一本书拆开一页一页卖的吗。不管他们喜不喜欢都必须合在一起卖。日后在增加版面,也必须合在一起卖。”
    王绩道:“本来就不赚钱,现在又多一张纸成本增加了,赔的更多,书院可赔不起。”
    岳山揉了揉脑门道:“这才是你过来找我的真正目的吧?”
    增加版面这么简单的事情王绩怎么可能想不到,还一副愁眉苦脸的样子过来,只能是别的原因。
    王绩轻笑道:“呵呵……别这么说,多伤感情。”
    岳山都懒得吐槽了,道:“我会给造纸作坊的人打招呼,让他们以成本价给报馆提供纸张。”
    王绩提醒道:“还有墨。”
    “行行行,连墨也成本价行了吧。”岳山无奈的道。
    王绩这才露出计谋得逞的笑容,道:“我就知道你不是小气的人,哈哈……我替报馆的同事对你表示感谢。”
    ……
    因为李渊传记的原因,渭水学报一炮而红成为当下影响力最广的信息媒介。
    围绕它甚至还诞生了一门生意——很多地方学报都没有正常的销售途径,那里的人很难及时看到最新一期的报纸。
    为此有不少商贩专门跑到有学报销售点的地方购买报纸,然后高价转卖到这些地方。
    甚至生意还不错,养活了不少二道贩子。
    也正是借着这些二道贩子的力量,学报才能真正的突破地域限制,销售到全国各个地方。
    学报的销量也一涨再涨,最新一期的销量达到了十二万份依然供不应求。
    渭水学报的影响力也被许多人所重视,见朝廷始终没有采取限制行动,不少人开始试着发行属于自己的报纸。
    半个月的时间大唐各地就多了十几家小报。
    就在这个时候,早就做好准备的朝廷终于出手,在礼部设立了出版司,转本官吏书籍和报刊的发行工作。同时还推出了报刊发行条例。
    办报必须要有州道两级衙门的担保,然后来礼部申请许可证,拿到许可证才允许创办报纸。
    如果报纸出现违法乱纪的内容,提供担保的州道两级衙门也承担连带责任。这一下就杜绝了百分之九九点九九九九的人的办报可能性。
    而且也会让州道两级衙门主动关注所在地的报社,一面出现什么问题自己承担责任。
    报纸的内容也做出了规定,罗列了十大类不允许刊载……
    相关政策的正式出台非但没有打消大家办报的欲望,相反有好多原本还处在观察状态的人马上开始着手申请。
    还是那句话,不怕你的规矩严苛,最怕没有规矩可守。
    渭水学报自然是第一个获得许可证的报社,一路绿灯当天就拿到了。
    ……
    就在岳山忙碌个不休的时候,意外发生了:李丽质重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