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新御宅屋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624章 分合之策

      管静出嫁之后,紧跟着便是包娘子。
    操持完两人婚事,便是农忙之时。
    待到收完赋税,粮食入仓,已是将近初冬。
    今年的收成不错,城里几座粮仓都已装得上尖。
    书吏将统计上来的数目报上来。
    柳福儿草草看了遍,乐得跟个攒足过冬榛果的松鼠似的,抱着肚子眯眼乐。
    这些粮食足够柳家军两年的粮饷。
    若是明年再有兵戈,她也就不用再四处挪借了。
    柳福儿美滋滋的回到府里,准备给自己放几天大假。
    不想才歇了一天,崔八郎便寻上门来。
    一见面,他便跟柳福儿道:“我要回去一趟,十一那边,就拜托你了。”
    “这么急?”
    柳福儿有些惊讶。
    毕竟崔十一才刚有点气色而已。
    崔八郎点头,道:“宁氏发疯,跑去崔家要十一。”
    “去崔家要人?”
    柳福儿挑眉,道:“她来这儿,可是宁氏准了的。”
    言外之意,便是宁氏明知道她人在这儿,怎么会去崔家要人?
    崔八郎面色沉冷,道:“三兄传来消息,宁氏好像听到什么风声。”
    “我猜,她是知晓颖娘的事了。”
    所以才去向崔家施压。
    柳福儿思忖片刻,摇头道:“不会。若如此,她大可以派人来这儿要人。”
    “徐颖是徐家的血脉,若她真个捏着实证,我也不好不把人送去。”
    “那她这是发得什么疯?”
    崔八郎剑眉紧皱。
    柳福儿道:“崔家郎君众多,也不多你一个。”
    “我以为,你不如悄悄潜回去,隐在暗处查探下情况,再做决断。”
    崔八郎看她一眼,抱拳一礼,便迈开大步离开。
    傍晚时,梁二回来,柳福儿便把淮南情况告诉与他。
    梁二展开手臂,揽住她道:“担心崔家?”
    柳福儿道:“崔家到底是十一的娘家,她现在情况还不稳定,不能受半点刺激。”
    “那就派些人过去,”梁二很痛快的道:“正好全四还跟我说,衡州那边已经差不多了,就让他带着人过去。”
    “若有个万一,也能接应。”
    梁二很是轻松的把事情定下,见柳福儿眉宇微松,便开始毛手毛脚。
    一夜旖旎。
    第二天清晨,梁二精气神十足的奔去校场。
    整个上午,偌大的校场都回荡着他中气十足的大喝。
    柳福儿则在吃了早饭之后,来到虞氏所住的小院。
    虞氏正在廊下喂鱼,见她过来,便笑眯眯道:“福娘,你看这鱼长得多好?”
    柳福儿低头。
    只见两尺有余的鱼缸里,一尾火红的大鱼正从水里探出头。
    嘴巴一开一合,明显是要食。
    “你喂喂,”虞氏把手里的小瓷盒递过去。
    柳福儿接过来,见里面正有几条小鱼在水里游着。
    她转头看虞氏。
    虞氏见她不动,便拿起搭在盒子边上的夹子,夹了一条扔进去。
    大鱼立时朝着小鱼冲了过去。
    小鱼很是惊恐,急忙逃窜。
    奈何实在太小,大鱼一个摆尾,它便被水冲回原位。
    大鱼用力一冲,一张开口,就将鱼吞下。
    柳福儿一直盯着水面,若有所思。
    半晌,她忽的一笑,将盒子倒进缸里。
    小鱼们立时欢快的游动起来。
    大鱼也很兴奋,只不过它们实在贪心,想要吃这条,又想要那条。
    结果反而让小鱼们有了逃窜的余地。
    几次猎捕,都已失败告终。
    “这傻鱼,”虞氏跟着看了会儿,忍不住笑道:“它这样,怕是要饿死了。”
    “是啊,”柳福儿微微一笑,道:“婆婆,让它自己玩吧,咱们去歇会儿。”
    虞氏随着她意思,转去屋里。
    两人说了会儿话,虞氏便有些困乏了。
    待到虞氏睡下,柳福儿重又来到廊下。
    此时,鱼缸里还有已经少了几尾小鱼,但余下的还是活得好好的。
    柳福儿勾了勾嘴角,直接去府衙去寻负责粮食一类事宜的书吏。
    命他立刻备出一千石粮食送去建州,五百石送去给汪三郎,五百石送去河东田家。
    书吏听得命令,很是肉疼,但也不敢耽搁。
    时间过得很快,眨眼便是一个来月。
    建州吴家很快送来回信,随同而来的还有一船节礼。
    又过半月,汪家和田家也送来节礼。
    因着知晓梁帅受伤,田家还特地捎来两张上好的熊皮。
    那大小,正合适给老人做软褥。
    柳福儿直接让人送去针线房,待到赶制出来,便送去梁帅和虞氏处。
    虞氏拿到褥子,很是高兴。
    倒不是因为熊皮难得,而是觉得柳福儿有孝心。
    梁帅则是摸着那柔软的皮毛,面带怀念之色。
    曾经,他还亲手猎过一头白熊。
    如今那皮子还在汴州的库房里收着呢。
    当晚,全家人聚在一处吃饭,虞氏便说起了软褥。
    梁二听着虞氏夸赞,看向柳福儿的眼睛满是柔和。
    柳福儿温雅含蓄的笑着,直说没有什么。
    梁康眨巴着眼,左看看,右看看,神情懵懂,又似乎明了了什么。
    待到晚上回去,他便开始练功,并自动自发的把时间延长两刻钟。
    日子过得很快,眨眼便是去岁。
    今年是丰年,为了庆贺,柳福儿特地命书吏们着意准备,并把去岁那天与上元节那天的宵禁取消。
    以让百姓可以彻夜狂欢。
    而在淮南崔家。
    崔家族长正一脸凝重的与族中长辈商议,如何应对徐家的威逼。
    崔家正在盛年的郎君也都得以允许在场。
    崔三首当其冲的表态,决不答应交出示意。
    其他几个郎君也都纷纷响应。
    族长心里也是这个意思,但他身负带领全族的职责,不可能因为一个娘子,便牺牲整个崔家。
    听得几个小的在这儿这般,他皱起眉头斥责亲儿子崔三,道:“放肆,这里长辈都在,哪儿有你说话的份。”
    崔三起身,像叔伯们长揖一礼,道:“小子无状,只是我有话如鲠在喉,不吐不快,待我说完,自会领受惩处。”
    他直起腰杆,环顾一圈,道:“如今的局势,已是天下七分,刘家、吴家、田家、汪家,几家合在一起,差不多两份。中原四分,在名义上虽是朝廷统管,但明眼人一看就是,实则是归了梁家。”
    “而余下的四分里,朝廷占了一半,余下的才是徐家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