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新御宅屋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423页

      毕竟这里是后世元朝的中都,自然比普通的城镇规模要大得多。
    不过这一次,沈墨对这一座城池里面的蒙古人却没有丝毫报复或者虐待的意愿,他只是将大批的蒙古牧人撵走,赶向了蒙古草原。
    当然了,太师国王孛鲁和他老爹两辈子人积攒下来的海量财富,这次是全归了沈墨了。
    在这其中,其实最珍贵的数百万匹优质的战马。这些蒙古马最适合草原上的环境,在蒙古人的散养方式下保存着原始的野性和强悍的身体素质。对于沈墨向北方用兵的转运输送,有着无与伦比的意义。
    同时,沈墨的部队由于采用精兵政策,实际上是无需这么多战马的。所以其中的绝大多数战马都会变成沈墨治下百姓的生产工具。
    用马匹来耕田实际上比牛耕要快得多,蒙古马耐粗饲的特点也使得一般农户都可以使用它。当然这种马耕是很挑地方的,在江南的水田里绝对不能用。
    但是沈墨占据的临洮路和陕西一带,还有山东和中原河北一带的北方广袤地区,却正好是马耕的最好场所。而且沈墨在地方上的老兵和民兵,在平时可以用马匹耕种,作战时也可以立即骑上马作战。
    更何况在东瀛境内,各个大名在总领事余让的挑动向下,正相互抡着王八拳打得不亦乐乎。余让的军火生意也因此做得如火如荼。
    这些战马,在通州军中用它来冲锋陷阵有点勉强。但是在东瀛大名军队的眼里,那就可是极其雄壮的高头大马了!
    这一下大批的战马使得百姓有了畜力使用,还可以出口卖钱,沈墨自然是高兴得不要不要的。
    与此同时在桓州城内,还有一些被铁木真征服的其他蒙古部族的奴隶,也是草原上的民族。他们也一块被沈墨释放,将他们北逐而去。
    至于除了蒙古族以外,汉族百姓剩下的数量虽然不多,但还是被沈墨聚集起来迁往了内陆。
    因为这桓州被蒙古人统治了二十年之久,谁都难保这里的汉族百姓中,没有蒙古政权的死硬支持者。
    所以沈墨为了避免这处军事要地被渗透,他索性将桓州城里不多的百姓全都用各种方法北驱或者南迁,使得桓州变成了一座空城。
    之后的沈墨又做了一个惊人的决定,他将整座桓州城拆毁,并在此地的滦河边上修建一座大型军事要塞。
    ……
    滦河在桓州上游的这一段,被当地人称作闪电河,所以沈墨也顺理成章的将这座要塞命名为雷霆要塞。
    这个计划沈墨已经绸缪许久了,所以当他来到这里时,这座要塞的修建工作已经开始进入了实质阶段。
    在闪电河的这一段水量丰富,在春夏秋三季全都可以供渡船航行。不过由于它地处燕山山脉以北,所以它在冬季是处于封冻状态的。那时候想开船过来,就需要破冰船在河上开路才行。
    在沈墨到达桓州之前,雷霆要塞的选址工作实际上已经完成,它就预备建在闪电河以南的一处高坡上。
    要塞选择的地势比较高,可以避免蒙古人用他们一贯打不下来就用水淹的伎俩。而这个位置靠近闪电河,也可以在被围困的情况下,利用这条河进行运输补给。
    这座要塞从诞生之初,就像是一把刺刀插进了敌军的腹地,他们几乎天生就是用来被敌军包围的。所以陆路上的交通运输只能作为辅助手段,反而河道运输成为了它补给线的大头。
    之后桓州城墙也开始被拆除,上面的大量砖石被运往雷霆要塞,当做建筑材料。
    而这时第一批沿河而上,到此修筑要塞的工程队、技术人员和建筑材料也开始在河岸上登陆了。
    这一次,别说是刚刚投奔过来的史天泽,就连完颜陈和尚也被通州人建设要塞的高速度,惊讶得目瞪口呆!
    首先就是人力,在要塞建设时不但有一大批将近两百人的技术员队伍,同时还有两千上下的通州技术工人。
    再加上通州军在这一路上陆续俘虏来的五千蒙古兵作为民工,使得通州军管理和建筑方面,体现出了难以匹敌的优势。
    更何况他们随船运过来的,可不仅仅是水泥钢筋等等建筑材料,同时还有大量浇筑好的建筑构件。
    尤其是在要塞外面,建设用于了望和炮击的高塔时,一个个巨大的方形空心水泥预制件和厚重的圆形水泥圈,在脚手架上飞快的用蒸汽卷扬机和滑轮吊装组合起来。
    完颜陈和尚他们眼看着工人就像小孩子拼积木一样,三下五下的工夫,一座雄壮的高塔就矗立在闪电河畔!
    通州军的这个要塞,不但承袭了之前倚天要塞的成功经验,同时也不少创造性的发挥。
    第2923章:大漠边陲藏兵锋、魔王巨炮、动如天惊
    在要塞周围高塔林立,四面八方全都由高达四丈,前出百米的警戒哨塔围住。这样的哨塔数量达到了九个,相互间都和要塞主体用地道相连。
    这样的哨塔,每一个都可以驻军百余人。它上面开着密密麻麻的射击口,可以让驻守的士兵居高临下,向着远处的敌军输出火力。
    与此同时,每一座高塔顶层还有炮兵阵地,可以停驻六门火炮,对远距离的敌军发起炮击。
    整个要塞被修成了一个六芒星的形状,每一个芒星的尖刺顶端,还有另外有一个环形工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