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3页
最重要的是,军队的效忠对象也不再是皇家,而是属于民众,由沈墨组建的新朝廷负责指挥。
第三条是经济改制:地方上的税务,开始使用沈墨在通州实行的新税制,明确清晰的税制可以避免百姓被税吏盘剥。
认可商人和工人的地位和士农无异。废除路引制度,使商品流通和城乡劳力的流动更加顺畅。
这三条一宣布,立即就在朝廷官员中,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
……
刚才在朝的那些旧官员,基本上都没仔细听后面的两条是什么。
因为只要事关军队,肯定是沈墨自己去管理,那些军人也只可能听他们统帅的,这些官员知道这事儿跟自己完全没关系。
至于说改变税制,他们也是早有心理准备。废除路引让那些老百姓随处乱窜,更是跟他们八竿子打不着的事。
不过这新的官员考核制度,却让朝廷上那些旧官员们的脊背上,一阵阵的发凉!
……
原本在他们的料想中,沈墨成立新朝廷之后,由于官员上的巨大缺口。那些平时没有跟沈墨结仇的、劣迹不显的、还有现在主动投靠的、应该都在沈墨的朝廷中有一席之地。
至于那些平时跟沈墨捣乱习惯了的官员,一方面胆战心惊的担心元首沈墨秋后算账,一方面也寄希望于沈墨会做出宽厚仁慈的姿态,允许他们改过自新,继续在朝堂中担任要职。
所以这些旧官员们现在是既满怀希望,又心中忐忑。
他们心里想着:既然沈墨开始执政了,那肯定是要大肆封官,将他自己通州一系的文武官员提拔上来。
至于治理这么大的一个国家,尤其是临安城中三省六部的政务,可谓是浩繁无比,极其难办。新朝廷当然还要依赖他们这些旧官员才行。
可没是想到,沈墨居然并没有给自己人封官,也没有朝那些旧日仇家动手报仇,而是直接推出了官员考试上岗的制度。这一下子就把这些旧官员们弄得心神大乱!
……
“如此说来,便是出将入相的高职朝臣,也需要考试才行?若是考不过就要被罢黜?”这时旧官员队伍中的真德秀,犹犹豫豫的站了出来,向着沈墨问道。
“当然了,我用人不管他是新是旧,也不管他过去做过什么事,或是有多大的功勋。”这时的沈墨笑着说道:
“总归想要当上我新朝的官员,你得证明你先有当官的能力才行。以后那些只能做几首歪诗者,或是溜须拍马之辈。要步步高升,那是想都别想!”
第3053章:一枝一叶总关情、三篇政令、几番品评
当沈墨开始施政的时候,他虽然是想要逐步推进政局改革,徐徐推出新政。但仅仅是第一天,他宣布出来的三项改革措施就在民间和朝堂上,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
这样一来,反倒印证了他想要循序渐进这个打算其实是没错的。
因为古人没有现代人那样极为丰富的资讯,所以民众对于国家政令的改变往往都很难理解,甚至连正确的解释也听不到。
而另一方面,反倒是民间的谣言和猜测传播得极快,很容易造成极坏的影响。
所以在古代,往往是一项微小的政策改变,都会引起百姓不安。因为根据他们的经验,往往这就是官员上下其手,利用政策变革搜刮民脂民膏的好机会。
而这一次的情况显然不同了,就在沈墨宣布了三项政改的次日,临安日报上就用几幅巨大的版面,刊登出了对于沈墨这次执政和政治改革的解释说明。
这一次登出来的内容也是别具特色,让买拿到报纸的临安百姓都觉得耳目一新。
……
就在这天早晨,当报童的吆喝声在晨雾迷蒙的长街上渐渐远去之际。临安街市中的一座茶楼里,大家已经迫不及待的打开了报纸。
这间茶楼里面提供早餐,所以一大清早满是身穿儒生袍服的读书人、衣着锦绣的商人,还有老老小小的临安百姓来这里用餐。
刚才报童经过时,好多人都买了报纸。如今他们打开之后,只见报纸的头版上,赫然刊登着昨日大宋元首第一天执政时,宣布的政令。
在这里面,优待赵宋皇族的政策让大厅里的茶客们啧啧称奇。有两位结伴过来过吃早餐的商人已经感叹的用手弹着报纸,大声赞叹着元首的仁德。
这俩人的声音着实不小,引得周围那些儒生们纷纷侧目而视,在这期中也有人露出了不以为然的神情。
这两位富商接着研读下面的一条条政令,前两条也还罢了,到了第三条,当他们读到整个大宋境内废除路引制度,所有百姓可以自由出行的时候。
其中一位富商“啪”的一下,一巴掌拍在了桌子上,震得桌子上的汤饼碗和调羹叮当作响。
“真是仁政啊!”
就见其中一位富商红光满面地说道:“每年我行商时,因为我自己和随行伙计们的路引,不知要伤多少脑筋!”
“若是行至半途,那些路引被雨水和汗水打湿了造成字迹模糊,沿途的官府和官兵立刻就会勒着脖子向你勒索!”
“如今可好了,不管到哪儿去都无需路引,这一下子可替咱们省了无数的麻烦!”
听他说到这里的时候,坐在他对面的富商却是一脸沉思之色,他随即向着刚才说话的那个胖子问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