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 零四章:万世敬仰
有些人嫉妒得眼睛都要红了。
那可是修文馆的藏书啊这小子也太精明了吧!如果换做是他们,拿国公去换都值得。国公没了可以再建功勋,可藏书啊二十多万卷的藏书啊需要多少代人的积累啊
有人嫉妒,就有人担忧。
与殷清风息息相关的殷元和杜伏威、与殷清风绑在一起的李靖拼命想在殷清风身上得到好处的那些人,都在想着殷清风提出这样的要求,到底是福是祸。
除了平常所见的论语尚书外,任何一卷书都会被各家族视若珍宝,而殷清风一开口就是二十万卷,这殷清风瞎胡闹,怎么太子就痛快的答应了呢?太子这是要害殷清风吗?
代国公说学院和参谋部是国之利器,可藏书意味着皇室之权威啊!太子怎么就轻易允诺了呢?即使殷清风是太子的郎子,但那也是外戚而不是宗室子啊
太子这么做,到底是恩宠殷清风还是在设局谋害他呢?
若是别人张嘴向他要书,他也会给。给完了再找理由抄家呗。但李世民就想不明白那些书对殷清风有什么用。殷清风的学识来自仙人的传授,有了仙人的传授他还需要再阅览什么群书吗?
或许他只是不想进爵,不得已才用藏书来搪塞吧
殷清风见封赏的事情化解了,谢礼之后他向李靖打了个眼色。
李靖放下顾虑,上前半步说道:“这个城堡向殿下和诸位同僚展示后也不能空闲着。所以,臣与其他人商议后,决定将这里当做装备部下属的军械研发监。
军械研发,望文生义就得知,这里是为了研制更好的冶炼锻造、更强的弓弩、更坚固的铠甲等。
考工记中,周王设“司空”,“掌营城郭,建都邑,立社稷宗庙,造宫室车服器械,监百工”。战国时期,兵器主要由各国府库附属的作坊制造,设造者、主造者、监造者三级管理,兵器上常要题铭,以考核兵器的质量。
秦由管理宫廷事务的少府掌管兵器制作汉少府中有职官“考工令”,主作兵器。汉武帝元狩四年实行盐铁官营,在天下设铁官四十九处,冶铸兵器及农具。
北周建德四年置军器监,首创在中央一级设置独立的兵器制造业的管理机构隋仍置少府监,领尚方,掌兵器制造,下辖甲铠署、弓弩署。唐却承继了北周的建制,,于武德元年设军器监,领甲坊署、弩坊署。”
给所有人上了一堂历史课后,李靖继续说道:“历代只注重兵器、护具、军械的生产和质量,而忽略研发。
魏朝马钧的指南车、蜀国诸葛武侯的木牛流马和诸葛弩,哪一个是在朝堂的主持下研制出来的?
以现在军中的武器为例,制作一条马槊或步槊最少需要三年,使用和废弃的木材,又可以造十架强弓。那么,可不可以改进呢?怎么改?改进之后能达到什么样的效果?
还有眼下的城堡,有什么攻城军械可以攻破它?即使我大唐军队面对的不是这样的坚城,能不能造出更轻便、威力更强的军械?
臣深信“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句话。
大唐现在看似安稳,但外邦外族依然对大唐野心不减。若依旧用无数的兵卒的鲜血去打赢一场场战役,需要拿多少兵卒的性命去填?
是故,臣请殿下集天下之工匠到学院来,为大唐军队研制更新更好武器、护具和军械!”
不管现在的世人如何看待工匠,在场的人有了今天的所见所闻,都非常支持李靖的想法。
李世民这三年之内,在殷清风的身上算是深深的体会到了“工”所带来的好处,对现在的建议当然是支持了。
他看着殷清风,“淮阳侯善百工,李祭酒又言可以改进兵械,不知淮阳侯有何妙言”
作为现代人,殷清风对冷兵器知道并不多,能给出来的建议也有限。他能拿得出手的只有长枪了。
三国演义里赵云出场便是银枪小将的形象,隋唐演义里的罗成,绰号“冷面寒枪俏罗成”。但枪的出现要等到唐朝中期,其原型还是槊。
槊就是大一号的长枪枪刃的部分,槊比枪长三倍。
唐六典记载,唐朝的枪分为木枪,漆枪,白杆枪和扑头枪四种类型。步兵和骑兵都人手一条。
在行军打仗以外,长枪还可以扎营的时候用来支撑帐篷,防守的时候可以拒马,渡河的时候可以用来制作木筏。
除了长枪,唐刀与同一时期的阿拉伯大马士革刀一起属于世界二大名刀,形式上根本没有改进的空间。
唐刀主要分为四种,分别是仪刀、障刀、横刀和陌刀。
仪刀主要是用在典礼,仪仗的时候才可以用障刀就是尺寸大一些的匕首陌刀是唐军重步兵的制式装备横刀是唐军轻步兵的主力装备,刀身直刃,极其锋利。
弓和弩作为唐军的主要远程武器,装备率达到了百分百,几乎人手一副。
当时中国的军用弓样式早已固定下来,全部都是复合体的反射弓。唐军所有使用的弓的弓力,大概是现在的七十五公斤,对臂力有着很高的要求,一般人几乎就拉不开这样的弓。
唐朝的弩,分单兵弩和南北朝时出现的强弩之王床弩单兵弩的巅峰是宋朝的神臂弓,效射程可至两百七十米。
将槊改为长枪容易,但刀与弩殷清风就无能为力了。他只好说道:“臣对兵械了解不多,唯一可尝试的就是改进冶炼技术。”
李世民先是有些失望。不过,随之他又释然了。接着就有些兴奋了。
传授殷清风学识的那个仙人是道圣的学生,道圣不崇尚杀戮,那个年代的人最多只知道、戈、戟、刀、弩、战车等。
大唐的刀、弩应该远比那时的更锋利,而殳、戈、戟则早就演变成了矛、槊战车也早就弃之不用
仙人能传下更好的冶炼技术,意味着唐军将配备更坚韧的护具和更锋利的刀、槊,这,足以弥补一切了!
李世民对李靖说道:“除原先应允的工部所属的工匠外,某还会从军器监挑选良匠送至学院来。李祭酒首要的就是配合淮阳侯将新式冶炼技术学习通透。”
众人可不敢认为殷清风在说大话,毕竟从水泥、新式屋舍、到今天见到的一切,他在百工上属实有着别人难以企及的造诣。
只是他怎么懂得这么多?真的是阅览群书而得?太子是因为这个原因,才同意他抄录修文馆的藏书?
有耐不住的人去低声询问殷元,殷元面不改色的告诉他们,陈郡殷氏虽以字、画见长,但府内藏书无数,且殷清风又自幼不好孔孟之学
说到这,他露出一副这下你们应该明白了吧的表情。
李靖那边是彻底放松了,原先预设的一切进展得都很顺利。
他说道:“时近晌午,臣请殿下及诸位同僚至学院的食堂进餐。”
众人虽没听过食堂这个名词,但联想之下也就明白是什么所在了。
李世民道:“让李祭酒这么一说,某倒是有些腹饥了。”
李靖在旁边引路,李世民向殷清风招招手。
等殷清风走进,李世民小声问道:“这城池和城堡是你建造的,难道真的就无法攻破吗?”
殷清风也轻声回道:“晋安叔叔掌控的那物就可以。”
李世民当时身体一僵,随后又恢复常态。殷清风的话,让他想起了那天的惊天巨响,以及纷飞的碎石
“每隔百米挖掘一条地下甬道直达墙下,然后放下足够的火药再点燃。除非城墙厚达百米,否则都可以崩塌。”
李世民没说话,他只想着回去嘱咐李晋安加强保密,万不可将火药遗失出去。
学院的食堂从外观上是一个典型的唐式风格的建筑,只是尺寸有些大。
“这里最多能容纳一万五千人同时进餐。为此,学院向淮阳侯求援了一百位厨师。”
李靖一边走一边介绍,“一会儿殿下及诸位同僚品尝到的将是学员们日常的伙食,若是有何不足可要赶紧说,否则,将来诸位的儿郎回去向你们诉苦,某可就不认了。”
“哈哈哈”
心情极好的李靖难得开个小玩笑。
他们当中很少有只走单纯的文官路线的家族,更多的是文武兼备。太子如此重视学院和参谋部,他们当然要把适龄的子嗣送进来了。
至于伙食嘛,有殷清风在,他们不担心儿郎吃不好,就怕吃得太好。
自从他们各自府里选送到滋味楼的下人学成归来后,他们胖了,内眷胖了,儿郎们也胖了
十人一桌的大圆桌摆满了五桌,每桌上摆着十个陶钵和一个汤罐。陶钵前的盘子里放了两个馒头。
“学院会规定学员们每餐不可有剩余,但诸位的胃口不可能像年轻人那么大,所以,只为诸位准备了六分满。而且,学院内不可饮酒,只好辛苦诸位了。”
程咬金咽了咽口水,“俺老程可不像那帮酸儒,俺胃口大得很呢。”
李靖也不搭理他,伸手转了一下桌子,“这桌子可以转动,每道菜学员们都可以吃到。至于主食嘛,不给他们限量,只要求不能剩。”
李世民招招手,“都坐下吧,某是饥饿难耐了”
殷清风想溜,但被眼尖的李世民叫住了。不但叫殷清风坐在他那一桌,还把殷元留下了。
菜是五个大锅炖菜、五个炒菜,汤是肉骨头汤。
李世民坐下后,一手拿着馒头一手执箸大口的吃了起来,一边吃还一边轻呼着过瘾。
李靖这段时间都在学院里忙乎,学院的伙食他早已习惯了。但其他人可没他那么斯文,好像一个个都化身为在此学习的学员一样,每个人都低头吃得不亦乐乎,什么礼仪礼节的都不顾了。
李世民吃了半个馒头,但菜没少吃。他停下筷子,有些感慨的说道:“真羡慕未来在此求学的年轻人,某在第一次领兵作战时,还特意去看了看那些兵卒吃的是什么”
听到他说话的人,不由得回想起当年的情景。只是,当年的兵卒吃的是什么,现在还是那些。
李靖说道:“回殿下,臣与诸位博士之前商议了,等过些时间,就从程将军那里调来所有的伙夫跟随这里的厨师学习技艺,然后分派他们去各军各卫,力争能让所有的兵卒都吃到这样的美味。”
李世民点了下头,“郧国公,若以一万人计,像今日这样的伙食,每日消耗多少钱财。”
殷元道:“回殿下,现在学院尚未开课,目前的食材暂时由小臣的府里提供。等开学后,计划是每日每二十人一头豕彘或每十人一只羊、每三人一只鸡或鸭、每人一条鱼、其他若干。综合计算是每万人为两百八十贯,每月是八千四百贯。”
李世民一边听一边沉思。
不算折冲府的兵,其他各军各位共有兵马六十余万,以每月每万人四千贯算,就是二十六万贯,一年是三百二十万贯左右
他站了起来,“若是诸军的兵卒能吃到一半这样好的伙食,他们会不会满意?”
“会!”“肯定满意!”“他们会幸福得发疯!”“”
李世民大声喊道:“本太子决定了,从下月开始,军中伙食费用增加至每万人四千贯。”
“轰”
所有人站起来,“太子英明!”“太子贤明!”“太子”
李世民满意的说道:“大唐现在的国力鼎盛,本太子自当不会忘记还有众多的兵卒守卫着京畿守卫着边疆。只有他们吃饱喝足了,天下才能更安稳。”
“太子英明!”“太子贤明!”“太子”
李世民继续说道:“大唐非本太子一人之大唐,是万民之大唐、是尔等之大唐!
大唐从去年实行新式农政和铜钱改制后,注定在未来几年里日渐大安!诸卿为大唐之肱骨,大唐的江山本太子就托付给诸卿了!万望诸卿与本太子一同把大唐治理成万世之敬仰、万邦之敬仰!”
“喏!!!”
众人轰然应道。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