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新御宅屋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177页

      他们姐弟俩起了分歧。
    两名院判是站在裕王这边的,不相信薛湄;孙太医和卢老太爷觉得,应该早点给贵妃手术,别耽误时间。
    众人各执一词。
    在这个时候,皇帝也有点为难了。
    他不想贵妃死。
    他和宝庆公主一样,知晓贵妃是连接皇家和澹台氏的。
    澹台氏乃是门阀,很多官都是他们推举出来的,天下之师,威望很重。比不上当年的谢氏、王氏,却也是豪族。
    可若是不尝试,听太医们的意思,贵妃活命的机会也不大。
    贵妃这次突然发烧,又昏厥,很危险。
    皇帝心中没个定数,他就下意识看了眼戚氏。
    这些年,戚氏总能在关键时刻,给他一点暗示,指明他的方向。事后,戚氏绝不会多提,更不会邀功,会把所有功劳都说成是他自己的英明决断。
    而戚氏每次帮他的,结果都很理想。
    他习惯性的这么一眼,就看到了戚太后轻轻冲他点点头。
    然后,戚太后往前站了一步,自己揽过了皇帝不愿意揽的责任,对薛湄道:“成阳,哀家信你。你好好救治贵妃,治好了哀家有赏,治不好是贵妃的造化。”
    两位院判只觉当头一棒,此事定下了。
    戚太后轻易不开口,一开口就是定局,谁也推翻不了。
    两位院判舌尖发苦。
    其实再努力一下,贵妃未必没得救。如今,贵妃死定了。
    裕王眼睛里也蹦出了怒焰,愤怒里掺杂了无尽的哀痛——母妃活不成了。
    其他人,包括皇帝,则很想开开眼界,看看薛湄的能耐。
    卢殊尤其好奇。
    他自己手术的时候,是昏睡着的,他不知道。
    第137章 贵妃的肚子外男看不得
    在古代,推行西医是如此难。
    薛湄却很想尝试。
    如果她成功,在很早的年代里,华夏就是中西医并存,将来历史会走向何方?
    会更糟糕,还是更好?
    薛湄不知道,因为发展是双刃剑,进步越大,带来的危险也越大。
    曾经论坛上,讨论过很多:如果穿越了,是尊重历史,还是改变历史?
    薛湄是后者。
    她拥护改变。
    穿越是天意的话,改变就是天意,否则她回到古代没有任何意义。
    薛湄深吸一口气,决定好好做澹台贵妃这个手术。
    她对卢老太爷和卢殊道:“我需要两名助手,帮我牵引。卢殊,你怕不怕?”
    卢老太爷是不怕的。
    在卢殊的手术里,他就是薛湄的助手。第一次他都能坚持,第二次更应该可以。
    其实,有一名助手也行。
    只是薛湄需要发展,她需要拥趸。卢殊医术很好,他可以中西医贯通,学完了中医,为什么不能掌握西医?
    他是个人才,薛湄很想让他尽可能发挥最大的潜能。
    他可是过目不忘啊。
    “我不怕!”卢殊立马道。
    薛湄颔首,又给皇帝跪下:“陛下,民女这就要治疗了。民女需要一间干净的屋子、需要两名助手。”
    两位院判一起给皇帝跪下了:“陛下,微臣需得看着,不能任由县主胡来。”
    裕王也跪在了皇帝跟前:“父皇,儿臣……”
    “好了!”皇帝声音拔高,带出了他的不悦,“此事由成阳县主说了算。”
    他把决断权给了薛湄。
    薛湄看了眼众人,见其他人没有要观摩的意思,皇帝自己也不想亲眼瞧着,她舒了口气。
    为了皇帝放心,薛湄也不可能真的太过分。
    她妥协道:“陛下,院判们是大夫,又是太医院执掌,他们在场是应该的。裕王殿下关心则乱,会妨碍我们,还是请殿下回避。”
    “你……”裕王震怒。
    这女人妖言惑众,要害死他母妃,而父皇和太后听信了她的鬼话。
    裕王无法忍受。
    “退下!”皇帝对裕王道。
    裕王心不甘、情不愿,只能退到了一旁。他狠狠瞪了眼助纣为虐的姐姐宝庆公主,满心愤怒和悲伤。
    一旁的淑妃心惊了。
    她问皇帝:“陛下,他们、他们剖开澹台姐姐的肚子,这些大夫们,都要在场吗?”
    他们可是男人啊。
    男人能看贵妃的肚子吗?
    皇帝的目光紧了下。
    其他妃子们,好像也突然意识到了这点。就连左右院判,也似乎才想起来,慌忙又跪下。
    薛湄也跪下:“陛下,医者无性别,只有父母心。生死攸关,还请陛下法外开恩。陛下一代明君,既肯用我这么个小女子,自然也不会在乎这些世俗。”
    皇帝沉吟了。
    老实说,他早已不到澹台贵妃宫里了。贵妃象征着澹台氏,她的身份,比她的身体更重要。
    别说肚子,就是脚也不能叫外男看到的。
    “只要能救活贵妃。”皇帝说。
    两名院判刚刚闹着要去,现在却死活不肯了。
    他们才不会做这样的傻事,等着皇帝秋后算账;而卢殊也跪地,不敢造次。
    皇帝看到了,心中冒火。
    薛湄大声道:“手术台便是战场,尔等奉旨征战,退缩就是逃兵,按罪当诛。”
    左右院判、卢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