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三章 帮手
第三百零三章帮手
城外大地主梁善民,是此处头等殷实人家,有溪谷两边稍微平坦些的两百亩田,不过肥实程度没法和可龙里苏家后山池塘边那两百亩比,年成好的时候,亩产能有小三百斤,就算了不得了。
不过员外还有好几大片山林,主要是竹子杂木,还有一片柑橘林。
如今柑橘也卖不出去,林子就成了鸡圈,树冠高,还带刺,是完美的防空体系,小鸡们在树下不怕猛禽扑击,跑来跑去非常健康。
梁员外的学问止于《论语》,不过有个儿子如今在利州读书,听闻苏探花苏偶像成了家乡知州,兴奋得连夜收拾行囊,连滚带爬地赶了回来。
见到一身苎麻夏衫的苏油,小梁觉得幸福得都快炸了,深深施礼:“后学梁景芝,拜见探花贤良苏大人。”
如今“大人”这个称呼一般还不能乱叫,大多是在行文里称呼家中父亲用的,宋人有笔记说道在官场用这个称呼,会招来骇笑侧目。
但是那也只是某一人的说法,既然提到了,恰恰说明有人在用。
其实苏油在宋人笔记中,是见过“大人”的称呼的。
比如梅尧臣逝世,闾里就相互打听:“兹坊所居大人谁邪?何致之多也!”
因此说宋人不称大人,那是发帖人读书未广,然后大家就以讹传讹。
至少百姓士绅对官员称大人,一点毛病都没有,为民父母嘛。
不过梁景芝二十多岁的人,用这个称呼叫苏油,让苏油觉得很滑稽:“小梁员外无需如此,你我世兄相称便好。”
老梁员外赶紧朝屋里招呼:“探花郎光降,贫家真是蓬荜生辉。赶紧上厅中饮茶。”
苏油笑道:“叨扰员外了。”
家中估计是难得来一个这么尊贵的人,不光内眷,宗族,就连四方百姓都赶了过来。
见过文曲星,这是可以可以摆一辈子的龙门阵的!
梁员外非常尴尬:“乡里人没见过世面,让探花郎见笑了。”
苏油招呼一个胆大些的小孩过来,在院子里拖了根凳子坐下,取来一节藤条,三绕两绕绕编成一个漂亮的藤球,取出折刀截断多余的藤丝,往地上一掷,藤球便弹了起来。
苏油拍了几下,然后将藤球交给小孩:“拿去玩吧。”
小孩开心坏了,接过藤球往外跑,跑了两步又跑回来,说了一声:“谢谢探花哥哥!”然后又转身招呼小伙伴们跑人群外边玩去了。
这一手一亮,所有乡亲们都咧嘴笑了,原来探花郎还是农活里边的行家,能编这样的藤球的人,那家中箩筐簸箕是不用另叫篾匠了!
苏油招呼几位乡老坐下,笑道:“苏油也是乡下长大的,小时候还淘气着呢,没少让家中长辈头痛。”
小梁员外就对周围人介绍:“小苏探花六岁时便能自食其力了,还收留了几十位孤童。”
一位乡老就不信:“这咋个得行哟?”
苏油笑道:“那是因为眉山码头热闹,我便带着孩子们抓鱼,然后在码头卖鱼,卖豆花饭与行人,用每日浮利,养活自己。”
“听说以前夔州码头也是非常热闹是吧?”
乡老们就点头:“那得是……四五十年前的事情了,后来峡里山塌路断,上边是滟滪堆,下边是新滩,水陆难行,我们就被关在了这里边。”
“所幸夔州气候温润,周围山上地多,娃子们春天上山烧畲田,种点豆麦,日子还是过得去的。”
苏油看了看周围农人褴褛的衣裳,这还叫过得去,华夏民族百姓忍耐力,实在是有些惊人。
山下的人家日子都过成了这样,山上的那些,只怕是更加不能看。
关心了一下农时生计,问了问往年的产量,最后在心里对夔州的经济水平有了一个谱——瓜菜顶上半年粮,外加老天给力的话,能够解决基本温饱。
就这还是最好过的区域最好过的一帮人,天下最穷处,不是瞎说的。
唯一的安慰,是梁员外家柑橘园里的肥鸡和自酿米酒味道很好,据梁员外说家中米酒酿造时加了一种当地所产的叫刺梨的植物果实,米酒回味无穷。
下乡送过一次温暖,吃了人家一只肥鸡,苏油开始清算计簿,收敛仓储。
一年五十贯公使钱,前任自己都过得苦逼,一枚嘉佑通宝都没有给他留下。
仓库里边干净得老鼠都含着眼泪搬家了,仓场上竹木和苎麻倒是堆积如山,估计百姓都拿这个来抵税。
全是原生态,上任知州总算还是做了点事情,好歹麻杆和麻皮是分开的。
到此苏油才算有了点底气,老子到底还没有穷到掉渣啊……
这里名义上是州,但是治政难度,其实还不如眉州一个县,甚至连陵井都不如。
夔州路转运使司和安抚使司都将治所上移到了渝州,毕竟那里靠近蜀中,如今繁华得多。
两路收到了苏油的报道文书,都给了正式回复。
话里话外的意思,就是夔州出入实在太麻烦,小苏探花的能力我们是完全信任的,只需要把那个笼子治理好,不出事,就不劳你跋山涉水地出来拜见我们了。
不用来哭穷,哭穷也没用。我们合计了一下,为了鼓励小苏探花发展民生,转运司让夔州免税!三年免税!
还有乡弓手,去年新政,各州可以有六百名上限,小苏探花你要是愿意,安抚使司将中州,开州,达州的编制都送给你,这下你有两千四百人撑腰了,所以震慑蛮夷什么的,对你应该不存在的哈?
苏油好气喔:“你们当我野生的是吧?!”
夔州能收到税?免跟不免,有区别吗?!
没有税收,没有钱粮,还两千四百人,少爷耗子都养不起一只!
因为人口少,产业少,老百姓都在忙着糊嘴,大家得抱团从老天那里要吃的,唯一的好处,就是没那么些勾心斗角的屁事儿。
只需要搞好生产,就解决了夔州的绝大部分问题。
夔州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就是人民生产生活的基本需要,和生产力低下之间的矛盾。
苏油回到府衙,开始写信,必须找眉山求助。
很快,眉山派来了一艘一型帆船,除了苏油要求的各种东西,还有一个小组。
眉山土地庙小学,如今成了蜀中理工人才的培育大基地,第一批五十来人,都已经长成,分散于眉山各处产业,担任骨干。
张散刘嗣也是二十多当爹的人了,张散是最早的渔业组组长,现在是四通商号运输司总工。
快银船,就是这娃的独立设计。
刘嗣是基建组组长,现在已经是路建司总工,制图专家。
两人见到苏油,都是激动万分,迎上前来纳头便拜:“张散刘嗣,问小少爷安!”
张散说道:“小少爷高中探花,当时眉山城里大庆了三日!我们都聚在一起,又哭又笑,只可惜小少爷不在跟前,当真比过年都还热闹!”
苏油赶紧将两人扶起来:“三哥四哥这是干啥,家里都好吧?”
刘嗣抹了一把眼泪:“都好,八公身体好着呢!就是闲不住,土地庙小学的孩子们都喜欢上他那里去玩。”
“这次拴住哥本来也想来的,被程老太爷骂了一顿才老实回陵井上去了!这趟差事,就落到了我们两身上。”
“石老太爷如今在大理安宁河那边的矿上。那边的精铁,现在是一船船往外出。阿囤姐姐说过两天要带一队兵过来给你撑腰!”
苏油说道:“胡闹!她担着益州路的军职,岂能轻离辖地?还有着身子,怕是想来跟我索要贺礼的吧?”
阿囤弥结婚了,是范先生给牵的线。
听说是范先生的得力助手,二林部高姓白家的一个年轻人,随范先生整理图籍,管理学校,顺便跟着他读书的门生。
宜宾对岸,唐淹吸纳了很多为了讨生活而投奔于此的流民隐户,形成了一个城镇,取名为江阳城。
又用了三年的时间,修通了从安宁河谷到江阳城的道路,形成了二林部——大理会昌府——江阳城三角区。
这条环线极富特色,实际上是将会昌府一分为二,以会昌府城为界,南部是大理在控制,北部是二林部和江阳城在控制。
所出的精铁,由大理高家,二林部,四通商号共同分配。
这些精铁,绝大多数还是流入宋境,被川峡四路吸收。
川东的另一个经济大区——利州,从眉山走水路绕到嘉陵江的湾子再上去实在不划算,如今四通商号路建司正在改善路基,准备放一颗卫星——在眉州到利州之间安设铁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