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新御宅屋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26页

      沈三倒没想到他说出这样的话来,她虽不了解侯爷,却没由来地信他这话。
    见她神情和缓,侯爷接着道,“你也一样,你虽没在我们跟前长大,但既是我沈家的人,只要我在一天,便会护着你一天,即使你闯了天大的祸,也有我给你顶着!”
    沈三看着老人郑重严肃的眼神,心里那份酸楚涌上心头,忙垂下眼皮,却依旧一言不发。
    侯爷暗叹一声,话说到这份上,这孩子还是不放心,到底是在外头吃了不少苦的。
    “听说,那张美人鼓还在卢家书房摆着。”
    沈三一听这话,垂下的双手一点一点攥紧,掐入掌心。
    莲姨的那张皮,被卢家寻了能工巧匠做成了一张小鼓,据说卢老爷子最是喜欢这张小鼓,每日都要摸上一摸,轻敲几下。
    不知匠人用了什么法子,这么多年,据说,鼓面一直完好如新。
    一想到这事,沈三鼻尖就是一阵腥甜,恨不得一把火将卢家烧个干净。
    可,也只是想想而已。
    卢家早已今非昔比,曾经的通判女婿已是从五品的高邮知州,卢家大爷也托他的关系做了个庐州府下面的一个小县丞,卢家彻底摆脱商人身份,入了仕途,成了小有权势的官宦人家。
    “你若想报仇,我可以帮你,这对我而言,只是小事一桩。”
    “多谢侯爷,罪魁祸首早已伏法,我没什么仇要报了。”
    侯爷看着她慢慢松开的拳头,笑了笑,拿起茶壶,喝了一口,状似不在意地说,“那你二娘的仇呢?”
    “二娘?”
    沈三猛然抬头,声音嘶哑,“她,不是自缢的吗?”
    “是自缢没错,却是受人逼迫。”
    沈三盯着侯爷看了半晌,这才又慢慢靠到了椅背上,“侯爷查到了什么?又如何得知?”
    侯爷看她这么快就能冷静下来,心中叫了声好,却也不着急给出答案,“你还未吃饭,这事不急,等你吃完饭再说吧。”
    沈三看了他一眼,按耐住心中的急燥,躬身出门。
    第13章 赌
    回到自己的院子,沈三这才有机会跟猴子说话。
    猴子见到她,这段时间的张惶失措一下子烟消云散,当即将她走后的事说了个清楚。
    沈三走的当天,楼妈妈就找到了他,问他沈三的去向。
    他本就不知,自然说不出来。
    楼妈妈倒也没为难他,听说沈三快则三四月,慢则半年便回来,随手便扔了个银瓜子给他,惊得他半天没回过神来。
    因着这事儿,他特意多留意了一下楼妈妈,见她当天派了人在城里车行打听,而晚上沈三住的院子又遭了贼,更觉得这事儿不对劲,可接下来再盯,却再没什么发现。
    他见打探不出来什么,便也没再盯着,只照着沈三的吩咐,依旧日日上街跑活儿。
    这样又过了小半月,先前跟他们抢地盘的庞胖子听说沈三走了,立刻又带了人回来,跟他们抢活儿,给他们使畔子,还仗着人多势众,打了他们好几回,细牙的头上还被他们砸出老大一道疤来。
    他没法子,只得让大牙他们离了文德桥,只在聚宝门附近活动,他自己则带着大丁出城找门路,虽每日走的路是原来的好几倍,卖的价钱却少了一大半,但好歹也能勉强糊口。
    这中间又隔了一个来月,他跟大丁在城外碰上了个汉子,买了一大包豆干,却跟了他们一路,话里话外都是打听沈三。
    他心里起疑,拉着大丁转身就跑,却被这人一把拦住,逮到了一处破庙。
    那人先是给了他们五十两银子,让他们说说沈三的事,他和大丁自然不愿意。
    见他们不开口,他又将大丁吊在梁上,在底下架了火堆,说是把他烤了吃。
    他开始还当他是吓唬他们,没想到,那人当真掏了盐碟儿来,他撑了小半刻,见大丁已经没了声,这才慌了,求他放人。
    谁知,那人一开口就问他,卢崇峻是不是沈三杀的,他一愣,再想遮掩已经来不及,那人又拿大丁威胁他,没办法,只好将当年的事说了。
    当年沈三杀人,唯一的帮手就是他,也是这件事之后,他才死心塌地地跟着沈三。
    那人听到了想听的,放了大丁,却把他留了下来,将他捆了两天,第三天将他抛在马上,带着他日夜不停地赶路,今早城门一开,便进了京。
    猴子说完,一边哭,一边给沈三磕头,直说他对不住沈三。
    沈三看着他手上的勒痕和脖子上的刀伤,叹口气,拉他起来,“先吃饭,已经发生的事就不要想了,至于以后。”
    她顿了顿,哼了一声,“等咱回去,打断那胖子的手!”
    “咱们还能回去?”猴子一听这话,惊得顾不上哭了,“三哥,咱们当真能回去?”
    本以为卢崇峻那事被人知道了,自己和三哥肯定没命。没想到,他俩都还好好活着,三哥竟还成了侯府里的公子!
    更让他吃惊的事是,都这份上了,三哥都还想着回去!
    沈三却不多说,叫来金戈,上了饭菜,等吃了饭,又将猴子安置好,这才出门。
    再见到侯爷,她心里已经隐隐有了底。
    他让她先回来,就是让她心里有个数。
    果然,见她进来,侯爷直接道,“那人不能留,能开口一次,便能再开口第二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