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页
讲座进行的一个小时里,江予表现得礼貌而低调。除了被人点名提问,他几乎不会在其他前辈讨论时插话。
若绪坐在学术报告厅第二排的位置,能看清楚那人脸上所有的细节。他还是那副沉敛又克制的样子,偶尔露出得体的笑,带着一股淡泊的疏远。
两人距离最近的时刻,大概就是讲座结束以后,江予随着院领导和一众前辈走下讲台的间隙。若绪被乌泱泱的人群挡在外围,看着江予随礼仪小姐往会场外走去。他们相隔不过两三米的距离,但江予没有看到她。
在这样混乱又充实的日子里,若绪迎来了她二十七岁的生日。
三月十七日这天,正好是周日。
为了给若绪庆生,简怡约了朋友在摄影工作室的天台上聚餐。
摄影工作室名字叫做海岛花园,坐落在东边商业中心不远处的老街上。附近的建筑大多是平房,因为景色优美,不少年轻人会慕名过来取景,使得整条街成为了北屿小有名气的网红景点。
海岛花园坐落在老街的中段,是一栋两层楼的矮房。在若绪刚回国不久,简怡便动了组建摄影工作室的念头。女人和当初Venus动漫社的几个朋友一拍即合,开始了筹建工作,机缘巧合之下,又拉着若绪入了股。
工作室是某位合伙人的祖宅,一楼是接待室和化妆间,二楼是拍摄场地,包括一间休息室和一间厨房。天台上搭了个雨棚,还有餐桌和烧烤架,碰上天气好的时候,一群朋友则会选择聚在这里,一边吹着夜风,一边喝酒聊天。
若绪赶到工作室的时候是下午,一楼大厅的接待室里,坐着三个十七八岁的女学生,助理文妮跟她们商量写真拍摄时间。若绪没有上前打扰,而是径直走向了二楼。
厨房里,简怡正在准备晚上要用的食材,若绪站在她身边给她打帮手,一边问:浅草在拍照?
简怡回头往门外看了眼:店里准备四点打烊,这会儿已经拍完了。他说他去附近超市买点酒回来。
等洗菜、做菜一系列工作忙完,已经到了傍晚。除了凉菜和烤肉外,其它食物都是从附近酒店叫的外卖。朋友们也陆陆续续到了,包括闻一渡和简怡夫妇,摄影工作室的合伙人,以及两位简怡和若绪的共同好友。
夜幕降临时,天空呈现出泛着蔷薇色的灰。沿街的店铺接连亮起灯牌,汇成了一条蜿蜒缠绕的光河。
三月底的风渗透着凉意,若绪坐在顶楼,却不觉得冷。她想起上一次过生日的时候,自己还在波士顿。朋友们实习的实习,回国的回国,剩下她一个人待在实验室里,度过了冷清的二十六岁。
她已经很久没有经历过人声鼎沸的热闹了。
朋友们一边喝酒,一边聊天,突然间,闻一渡说起了林稚的近况。
林稚三年前在H大获得金融硕士学位后,留在波士顿当地的一家投资银行,一年前又跳槽去了华尔街。
去年回国前,若绪在纽瓦克机场转机时,跟对方见了一面。两人坐在机场里的咖啡厅,聊了近两个小时。面对许久未见的老友,若绪心里升起了股奇妙的亲切感。她还记得刚到国外那会儿,因为两人住处相隔不远,隔三差五会和几位校友相约在家中小聚。
曾经有人问若绪和林稚,两人既是高中同学,又是大学校友,如今同在异国他乡,怎么没想过凑成一对。没等若绪想好怎么回应,一旁的林稚便半开玩笑半认真地作答:我以前表白过,人家没答应。
自那以后,身边的朋友便再也没给这两人乱拉郎配。
从出国到若绪跟Galvin分手后的小半年时间里,若绪和林稚都维持着非常纯洁的朋友关系。唯一的小插曲,发生在两年前感恩节的朋友聚餐。饭后,林稚单独找到若绪,问她愿不愿和他谈个恋爱试试。
那会儿正是若绪最心灰意冷的日子。无论是跟江予,Galvin,还是其他男友的恋爱,每一次都是不欢而散,失意收场。屡战屡败之下,她甚至开始怀疑起自己爱一个人的能力。
在这样悲观的认知下,若绪理所当然地拒绝了林稚。
没过多久,林稚跳槽去了纽约某投行,两人的联系逐渐变淡。
顶楼的风依然在吹,月亮从云层里冒出了个头来。坐在若绪左手边的闻一渡说起林稚最近跟女友分手的事。
简怡一脸惊讶:为什么分手了,不是之前都说快订婚了吗?
闻一渡喝了口啤酒,回答道:我也不清楚,可能跟林稚打算回国有关吧。
他准备回国?
林稚父母一直想让他回来,他自己最近也有这方面的打算,已经在联系上海那边的投行了。
听着闻一渡的话,若绪回忆起了在国外的那段日子,顿时感慨万千。
直到夜里十一点,生日聚会才算是结束。
折腾了一遭下来,若绪回到家门口时,时间已经走到了十一点四十五。让她意外的是,家门外坐了个男人。
昏黄的灯光下,江予穿着一丝不苟的正装,安静地待在角落里,一双冷冽的眼睛清凌凌地打量过来。看见若绪的那一刻,他表情里漫出了一丝极为吝啬的笑意。
若绪停下脚步,直到江予从地上站起来,才低声问:你怎么又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