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新御宅屋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65页

      说来也是奇怪,以前承彦的运气差的离谱,进山后连猎物都打不到,可最近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每日进山都能有收获。
    尤其是这次,不仅救下了伯爵府的嫡长孙,还射中了那条价值二两银子的七步蛇,成为娘开店的本钱,这才有娘开胡辣汤的机会。
    眼下娘又要开饭馆,家里的生意看起来一天比一天好,他觉得这都是承彦最近运气好的原因。
    毕竟实力,承彦一直都有。
    “那就好那就好。”
    村长听他这么一说也为承彦开心起来,“承彦去了京城以后的前途必定大好!等你将来也考试进京,一家人也能团聚。”
    “好好好,这样我就放心了,你们爹泉下有知也会为你们的进步而感到欣慰的!”
    宋承煜嗯了一声,又道:“村长,这银钱您拿回去吧,我现在读书不需要银钱了。”
    以前他入学堂读书、买笔墨纸砚、去县里考试等,都会需要用到钱,这些都是村长凑钱给他的,但是现在他娘的生意做的红火,也就不用再用村民们的援助了。
    “说什么傻话,现在承彦不在家,也没人上山打猎,你家怎么拿的出银钱供你读书?虽说我前段奖励了你家两亩地,可那地也需要时间来种,眼下你怎么有钱用?”
    宁晚见村长终于聊到了这里,清了清嗓子道:“村长,这个您就不用担心啦,承煜的学费以后就交给我了!”
    村长:“……你?”
    你不拖承煜后腿就行了,你还能管承煜的学费?
    村长内心直想怼她,但看在承煜的面子上,到底惦记着是他亲娘,没怼出口。
    宁晚看的出来村长的疑惑,便跟她说了自己在镇上的情况。
    村长听了以后连连惊到:“那胡辣汤竟然是你卖的?”
    他夫人今天早上还上街给小孙子买了碗胡辣汤,说是其他孩子都喝过,小孙子也要尝尝。
    节俭了一辈子的村长一听要三文钱,当场耷拉着脸不愿意,但看在小孙子实在想尝尝,还是硬着头皮同意了。
    买回家后,他也尝了一口,确实与寻常的汤不一样,而且看起来做法有点复杂,他还以为这胡辣汤的老板是县里来的生意人,没想到竟然是宋宁氏开的。
    宁晚实话实说:“胡辣汤是我开的,不过是因为承彦射的那条毒蛇卖了二两银子,才让我有了开店的本钱。”
    村长一听那毒蛇竟然卖了二两,更是觉得宋家要转运了,可他转念一想,不对啊!
    “你怎么会做这种胡辣汤?”
    这宋宁氏自从十年前跟承煜爹一起来了他们刘举人村,就一直好吃懒做、不干实事,可偏偏承煜他爹就跟瞎了一样,天天给她变着法的赚银子,养着她啥也不干。
    后来承苑刚出生,承煜爹就死了,村长本以为这个娇气的女人会因为丧夫而变得坚强独立,结果非但没见她出来挑大梁,反而变本加厉的剥削儿子们,还经常找邻居们的茬,搞得村民们苦不堪言。
    宁晚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我一直都会啊,只是以前不想做。”
    反正也没人知道她的来历,还不是随便编。
    结果村长一听,差点一股气冲上心头,这女人说话也太气人了!
    “妇人之耻!”
    “何以为母!”
    村长气的连喷俩词,宁晚嘿嘿一笑也不生气,反安慰他道:“哎呦村长,我之前不是没本钱嘛,没有发挥的余地,现在是有了本钱才开始做生意呢!”
    宋承煜在内心默默补刀:以前也没见娘做给他们吃过……
    他们家就算再穷,也不会穷的买不起胡辣汤的食材,娘编的太假了,也就只能哄哄村长这样的。
    村长听她这么说,果然气消了一些,他恨铁不成钢的眼神看着她道:“唉!你现在知道对孩子们好还来得及,你几个儿子都这么孝顺,还有本事,将来你老了必定会好好侍奉你。”
    第69章 不自信?她都快膨胀了
    宁晚听他这么说,感觉村长有点画大饼的嫌疑,她才不信这种鬼话,现在儿子是都孝顺呢,但是娶了媳妇可就不一定了。
    靠儿子不如靠自己,自己有钱了才是最靠谱的!
    不过她也没反驳村长,只是小鸡啄米一样的疯狂点头。
    村长见她家已然不缺学费,这才欣慰的松了口气:“那这银钱我就先带回去还给大家了,承煜你记得,若有什么难处可以随时来找村长。银子的事情不要担心,不管发生什么事情,村民们都是你的后盾。”
    宋承煜点点头道:“是,承煜知道了。”
    村长说完慈爱的拍拍承煜的肩膀后,便走了出去。
    宁晚看着他的背影,突然朝老大问道:“承煜,村长今年多大年纪了?”
    宋承煜想道:“今年刚好五十。”
    “五十啊……”
    宁晚说着还觉得有点不可思议,这个年纪在现代差不多刚做爷爷,身体都还很好,可古代人寿命短,而且因为经常劳作也会很显老。
    村长的背影看起来已经有点弯曲了,放在现在像六十多岁的老人。
    宁晚道:“娘的饭馆铺子已经定下了,租金是五两银子一个月,若是顺利的话,大约一个月左右就能将村民们供你读书的银子都还上,到时候咱们亲自登门去拜谢吧?”
    村民们凑钱给老大读书的时候,大约也没想过要回报,更偏向于赠送而非借用。
    --